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31363 阅读:3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以提高絮凝净化效果、提高絮凝效率。该澄清池包括:进水管、与所述进水管相连接的絮凝反应单元、与该絮凝反应单元相连通的澄清单元。絮凝反应单元包括:第一反应室,底部与进水管相连,内部有多个涡流反应器,用于对通过进水管流入的水和混凝剂进行一次絮凝反应;第二反应室,顶部或上部与所述第一反应室的顶部相连通,内部放置有多个涡流网格絮凝反应器,用于对从第一反应室流入的水进行二次絮凝反应。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澄清池,提高了絮凝净化效果和絮凝效率。(*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澄清池。
技术介绍
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常用的污水处理方式为,在澄清池中进行絮凝和沉淀两个过程,其中:絮凝过程是在污水与混凝剂混合后,水中的杂质胶体在混凝剂的作用下脱稳,并通过絮凝设备将水中的胶体相互凝聚,形成肉眼可见的絮凝体,该絮凝体中包裹着水中的杂质颗粒,在絮凝过程中杂质被泥渣层阻留从而从水中分离,在澄清池上部收集清水。目前,澄清池形主要包括水力循环澄清池和机械搅拌式澄清池,两者的区别在于,水利循环澄清池依靠水流速度和流向来达到脱稳胶体相互凝聚效果,实现絮凝过程;而机械搅拌式澄清池通过机械搅拌来实现絮凝过程。然而,水利循环澄清池由于其利用的是水的自然流速来实现稳脱胶体的凝聚,而一般情况下水流速度较慢,使得胶体之间不能进行充分的碰撞,从而使得絮凝反应效率较低;而机械搅拌式澄清池由于其施力不均衡则可能导致凝聚的絮凝体被打碎,从而导致絮凝体较小,不易沉淀,继而导致絮凝净化效果较差、絮凝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以提高絮凝反应的絮凝净化效果和提高絮凝效率。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包括进水管、与所述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包括进水管、与所述进水管相连接的絮凝反应单元、与该絮凝反应单元相连通的澄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反应单元包括:第一反应室,底部与所述进水管相连,内部放置有多个涡流反应器,用于对通过进水管流入的水和混凝剂进行一次絮凝反应;第二反应室,顶部或上部与所述第一反应室的顶部相连通,内部放置有多个涡流网格絮凝反应器,用于对从第一反应室流入的水进行二次絮凝反应;所述澄清单元包括:澄清分离室,底部与所述第二反应室的底部或下部相连通,用于对从第二反应室底部或下部流入的水进行沉淀处理;集水槽,安装在所述澄清分离室外侧的上部,用于收集澄清分离室中进行沉淀处理之后流入的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包括进水管、与所述进水管相连接的絮凝反应单元、与该絮凝反应单元相连通的澄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反应单元包括:第一反应室,底部与所述进水管相连,内部放置有多个涡流反应器,用于对通过进水管流入的水和混凝剂进行一次絮凝反应;第二反应室,顶部或上部与所述第一反应室的顶部相连通,内部放置有多个涡流网格絮凝反应器,用于对从第一反应室流入的水进行二次絮凝反应;所述澄清单元包括:澄清分离室,底部与所述第二反应室的底部或下部相连通,用于对从第二反应室底部或下部流入的水进行沉淀处理;集水槽,安装在所述澄清分离室外侧的上部,用于收集澄清分离室中进行沉淀处理之后流入的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分离室还包括:沉淀器,固定安装在所述澄清分离室的内壁,包括若干倾斜设置的斜管或斜板,用于沉淀水中的颗粒物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或斜板的内壁为打毛处理或者设置有波纹。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飘扬刘建斌罗华霖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