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1798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7: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半导体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基板、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非掺杂蓝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电荷生成层、掺杂黄色发光单元和阴极;所述非掺杂蓝光层为蓝色磷光层或延迟蓝色荧光层;所述掺杂黄色发光单元的光色与所述非掺杂蓝光层的光色互补发出白光。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采用非掺杂蓝光层与掺杂黄色发光单元串联获得白光,其结构与制备工艺简单,且该电致发光器件的光谱稳定,效率高,解决了目前单发光层串联白光电致发光器件都需要运用到掺杂技术进行制备发光层,从而造成的工艺与结构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半导体
,特别涉及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OLED即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自主发光、视角广、重量轻、温度适应范围广、面积大、全固化、柔性化、功耗低、响应速度快以及制造成本低等众多优点,在显示与照明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因而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器件的效率和寿命,研究者将多个独立的发光单元堆叠起来,使同样大小的电流先后流经多个不同的发光单元进行共同发光从而提高发光亮度与效率,形成了串联OLED。随着串联OLED性能的逐渐成熟,串联白光OLED(WOLED)在固体照明领域应用展现了巨大潜力。典型的串联白光OLED主要有两种器件结构:单发光层串联白光OLED和多发光层串联白光OLED。在多发光层串联白光OLED中,为了获得较理想的白光发射,在不同磷光发光层之间引入间隔层来管理载流子的复合区域及能量传递,进一步平衡不同发光层的发射强度。具有单发光层的串联白光OLED主要是将与蓝光光色互补的几种长波段磷光材料同时掺杂到蓝色荧光主体材料中制备得到。从制备工艺可以看出,单发光层串联白光OLED要求共掺杂的发光材料有精确的浓度控制及比例安排,掺杂浓度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不同掺杂材料之间的能量传递,从而影响白光OLED的发光颜色。制备工艺相当复杂,器件制备重复率低、发光材料消耗大,导致这类白光OLED的制备成本较高,不利于OLED的产业化生产。综上所述,目前报道的多发光层白光串联器件结构复杂,而单发光层串联白光都需要运用到掺杂技术进行制备发光层;此外,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蓝光层的改善依旧是个难题。所以,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艺简单,光谱稳定的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采用非掺杂蓝光层与掺杂互补色发光层串联获得白光,其结构与制备工艺简单,光谱稳定,解决了目前单发光层串联白光电致发光器件都需要运用到掺杂技术进行制备发光层,从而造成的工艺与结构复杂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基板、阳极、第一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非掺杂蓝光层、第一电子传输层、第一电子注入层、第一电荷生成层、第二空穴注入层、第二空穴传输层、掺杂黄色发光单元、第二电子传输层、第二电子注入层和阴极;所述非掺杂蓝光层为蓝色磷光层或蓝色延迟荧光层;其中,所述掺杂黄色发光单元的光色与所述非掺杂蓝光层的光色互补发出白光。优选的,所述蓝色磷光层为双(4,6-二氟苯基吡啶-N,C2)吡啶甲酰合铱。优选的,所述非掺杂蓝光层的厚度为0.01~200nm。优选的,所述掺杂黄色发光单元为掺杂黄色磷光层。优选的,所述掺杂黄色磷光层的主体为CBP。优选的,所述掺杂黄色磷光层的客体为Ir(dmppy)2(dpp)。优选的,所述掺杂黄色发光单元为依次连接的第一掺杂互补色发光层、非掺杂间隔层和第二掺杂互补色发光层;所述第一掺杂互补色发光层的光色和所述第二掺杂互补色发光层的光色互补发射出黄光。优选的,所述非掺杂间隔层的厚度为0.01~10nm。优选的,所述掺杂黄色发光单元为依次设置的第三掺杂互补色发光层、第三电子传输层、第三电子注入层、第二电荷生成层、第三空穴注入层、第三空穴传输层和第四掺杂互补色发光层;所述第三掺杂互补色发光层和所述第四掺杂互补色发光层的光色互补发射出黄光,其中,所述第三掺杂互补色发光层与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连接。优选的,所述掺杂黄色发光单元为相互连接的第五掺杂互补色发光层与第六掺杂互补色发光层;所述第五掺杂互补色发光层的光色和所述第六掺杂互补色发光层的光色互补发射出黄光。更优选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掺杂互补色发光层的厚度为0.01~200nm,优选为0.01-100nm,更优选为20nm;其中,上述掺杂互补色发光层主体的三线态能级比掺杂互补色发光层客体的三线态能级高至少0.2eV,可以避免过多的激子被淬灭,进一步提高了该器件的效率。此外,相邻的掺杂互补色发光层之间通过非掺杂间隔层进行隔离,通过设置非掺杂间隔层可以避免过多的空穴和电子在发光层中相遇产生激子,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能量转移,且该非掺杂间隔层的三线态能级不低于与其相邻的掺杂互补色发光层的三线态能级0.2eV,从而可以避免过多的激子被淬灭,进一步的提高了器件的效率。更优选的,上述非掺杂间隔层的厚度优选为0.01~10nm,更优选为0.1-5nm。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电荷生成层将掺杂黄色发光单元与非掺杂蓝光层连接,且能有效产生空穴与电子,增加了空穴与电子复合成激子并发光的概率,在提高器件的效率的同时延长了器件的寿命,而该器件的非掺杂蓝光层由磷光材料和延迟荧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构成,因为磷光材料和延迟荧光材料既能俘获单线态激子也能俘获三线态激子,使得该发光单元中的内量子效率可以高达100%,此外,由于蓝色磷光材料和蓝色延迟荧光材料的三线态能级一般较高,为了满足这些材料需求,当采用掺杂技术时,掺杂发光层的主体需要具有更高的三线态能级,这无疑增加了高能级材料的合成难度。因此非掺杂蓝光层不仅可以解决高能级材料合成的难题,还可以大大简化工艺,节约时间和成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以发出白光,其电流效率最大可达到84cd/A。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效率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EL光谱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采用非掺杂蓝光层与掺杂互补色发光层串联获得白光,其结构与制备工艺简单,光谱稳定,解决了目前单发光层串联白光电致发光器件都需要运用到掺杂技术进行制备发光层,从而造成的工艺与结构复杂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具体地描述。其中,以下实施例所用的原料为市售或者自制,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的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图1所示,为ITO/HAT-CN(100nm)/NPB(15nm)/TCTA(5nm)/FIrpic(0.5nm)/TPBi(15nm)/Bepp2:KBH4(10nm,15%)/HAT-CN(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基板、阳极、第一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非掺杂蓝光层、第一电子传输层、第一电子注入层、第一电荷生成层、第二空穴注入层、第二空穴传输层、掺杂黄色发光单元、第二电子传输层、第二电子注入层和阴极;所述非掺杂蓝光层为蓝色磷光层或蓝色延迟荧光层;其中,所述掺杂黄色发光单元的光色与所述非掺杂蓝光层的光色互补发出白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基板、阳极、第一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非掺杂蓝光层、第一电子传输层、第一电子注入层、第一电荷生成层、第二空穴注入层、第二空穴传输层、掺杂黄色发光单元、第二电子传输层、第二电子注入层和阴极;所述非掺杂蓝光层为蓝色磷光层或蓝色延迟荧光层;其中,所述掺杂黄色发光单元的光色与所述非掺杂蓝光层的光色互补发出白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蓝色磷光层为双(4,6-二氟苯基吡啶-N,C2)吡啶甲酰合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掺杂蓝光层的厚度为0.01~200n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黄色发光单元为掺杂黄色磷光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黄色磷光层的主体为CBP。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黄色磷光层的客体为Ir(dmppy)...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其赞罗东向刘佰全张梦龙杨亿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