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管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7461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7:18
提供一种真圆性不易下降、进而紧固力容易变得均匀的软管夹。软管夹(1)具备:夹主体(10),其紧固软管;以及第1贯穿孔(41),其从夹主体(10)的圆周方向的中心(OM)朝向该圆周方向的一方侧偏置而形成;第2贯穿孔(42),其从圆周方向的中心朝向与第1贯穿孔(41)相反的一侧偏置而形成。第1贯穿孔(41)的中心(OX)相对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位于第1侧,第2贯穿孔(42)的中心(OY)相对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位于第2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软管夹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软管紧固于配管的软管夹。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一种软管夹,其被安装于软管与配管的连接部分,通过将软管紧固而抑制软管从配管脱落。在作为现有的软管夹的一个例子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软管夹,由被进行了冲压加工以及成形加工的金属制的板簧材形成。众所周知,软管夹通常随着从圆周方向的中心朝向端部而紧固力增大。于是,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通过使软管夹的圆周方向上的端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圆周方向上的中心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窄,从而使紧固力均匀。此外,专利文献1的软管夹具备:相对于软管夹的圆周方向的中心位于一方侧的第1贯穿孔;以及相对于圆周方向的中心位于另一方侧的第2贯穿孔。由此,更加容易使紧固力均匀。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特许第5819376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由于上述软管夹在板宽度的中心线上配置有各贯穿孔,所以应力容易集中于第1贯穿孔的周围之中的特定的部位以及第2贯穿孔的周围之中的特定的部位。因此,上述软管夹有可能因产生较大的塑性应变而导致真圆性下降、继而导致紧固力变得不均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圆性不易下降、进而紧固力容易变得均匀的软管夹。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解决上述课题的软管夹,具备:夹主体,其通过带状的板簧材被弯曲成圆环状而形成;以及一对操作片,其从所述夹主体的两端部向径向立起,所述软管夹通过所述夹主体的弹性复原力产生的缩径而能够将软管夹紧,通过使所述一对操作片相互靠近,从而所述夹主体利用弹性变形而扩径,其中,所述软管夹包括:第1贯穿孔,其从所述夹主体的圆周方向的中心朝向该圆周方向的一方侧偏置而形成;第2贯穿孔,其从所述圆周方向的中心朝向与所述第1贯穿孔相反的一侧偏置而形成,所述第1贯穿孔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夹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第1侧,所述第2贯穿孔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夹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第2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上述软管夹,真圆性不易下降、进而紧固力容易变得均匀。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软管夹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软管夹的展开图。图3是示出在软管以及配管被插入到图1的临时组装状态的软管夹的状态下用工具将操作片捏住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图3的软管夹缩径而将软管夹持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各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与塑性应变的关系的曲线图。图6是示出作用于各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为“0”的实施例1的软管夹的应力的分布的图。图7是示出作用于各贯穿孔中心位置率为“0.4”的实施例1的软管夹的应力的分布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软管夹1包括:夹主体10,其夹持软管100(参见图4);以及第1操作片20以及第2操作片30,其分别从夹主体10的端部向夹主体10的径向的外方折弯。夹主体10、第1操作片20以及第2操作片30由被进行了冲压加工以及成形加工的金属制的板簧材一体形成。如图2所示,夹主体10具备中间部40,中间部40包括:相对于圆周方向的中心OM形成于一方侧的第1贯穿孔41;以及相对于圆周方向的中心OM形成于另一方侧的第2贯穿孔42。通过在中间部40形成有贯穿孔41、42,从而能够抑制夹主体10的紧固力不均匀。夹主体10还具备: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夹主体10的一方的端部与中间部40之间的第1窄宽度部50;以及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夹主体10的另一方的端部与中间部40之间的第2窄宽度部60。第1窄宽度部50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LA比中间部40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LB窄。第2窄宽度部60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LC比中间部40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LB窄。中间部40形成为以圆周方向的中心OM作为对称中心的大致点对称的形状。在中间部40的圆周方向的端部形成有第1防倾斜片40A以及第2防倾斜片40B,第1防倾斜片40A以及第2防倾斜片40B在软管夹1被安装到软管100(参见图4)时与软管100的表面接触而抑制软管夹1倾斜。第1防倾斜片40A的外缘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向第1侧(图2中为左侧)伸出,第2防倾斜片40B的外缘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向第2侧(图2中为右侧)伸出。第1防倾斜片40A与第1窄宽度部50相连,第2防倾斜片40B与第2窄宽度部60相连。第1防倾斜片40A的外缘以随着靠近第1窄宽度部50而靠近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的方式倾斜。第2防倾斜片40B的外缘以随着靠近第2窄宽度部60而靠近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的方式倾斜。第1窄宽度部50相对于中间部4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从第1防倾斜片40A相反侧与第1防倾斜片40A相连。在第1窄宽度部50的圆周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卡止片51。卡止片51与形成于第2操作片30的接受部31卡合,从而软管夹1形成图1所示的扩径状态。卡止片51和接受部3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分别位于第2侧和第1侧,所以通过将卡止片51和接受部31卡合而使软管夹1处于扩径状态,从而在夹主体10上产生因扭转而产生的偏置反作用力。另一方面,夹主体10通过从扩径状态使第1操作片20与第2操作片30相互靠近且使接受部31与卡止片51分开,从而卡合被解除,从图1所示的状态进行缩径而将软管100(参见图4)紧固并夹持。第2窄宽度部60相对于中间部4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从第2防倾斜片40B相反侧与第2防倾斜片40B相连。第1窄宽度部50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LA以及第2窄宽度部60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LC比中间部40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LB窄。也就是说,软管夹1形成为夹主体10的端部的宽度相对于中间部40的宽度变窄的形态。另外,在中间部40的第1防倾斜片40A设置有第1贯穿孔41,并且在第2防倾斜片40B设置有第2贯穿孔4,所以从圆周方向的中心OM分别向一侧和另一侧相隔等距离的预定区域中,板宽度大致相等。此外,软管夹1由板簧材形成,所以各部的板厚均匀,截面积大致相等。因此,在软管夹1中,截面积的变化与从圆周方向的中心OM起的圆周方向的距离的变化之比、即变化率在一侧和另一侧相等,在形成软管夹1并弹性变形且扩径的状态以及通过弹性复原力将软管紧固的状态下,以圆周方向的中心OM为基准,应力的分布状态在一侧和另一侧大致对称。因此,软管夹1的紧固力变得均匀。说明第1贯穿孔41以及第2贯穿孔42的详细情况。如图2所示,第1贯穿孔41和第2贯穿孔42形成为以中间部40的圆周方向的中心OM为对称中心的大致点对称的形状。第1贯穿孔41的中心OX以及第2贯穿孔42的中心OY形成于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偏离的位置,以便作用于夹主体10的应力不会集中于第1贯穿孔41以及第2贯穿孔42的特定的部位。另外,第1贯穿孔41的中心OX以及第2贯穿孔42的中心OY与将第1贯穿孔41以及第2贯穿孔42投影到二维平面上的图形的图心对应。第1贯穿孔41形成于第1防倾斜片40A。第1贯穿孔41的中心OX相对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位于第1侧。第1贯穿孔41整体相对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位于第1侧。第1贯穿孔41从夹主体10的圆周方向上的位于圆周方向的中心OM侧的R部分41A朝向位于第1窄宽度部50侧的R部分41B扩展。第2贯穿孔42形成于第2防倾斜片40B。第2贯穿孔42的中心OY相对于夹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X位于第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管夹,具备:夹主体,其通过带状的板簧材被弯曲成圆环状而形成;以及一对操作片,其从所述夹主体的两端部向径向立起,所述软管夹通过所述夹主体的弹性复原力产生的缩径而能够将软管夹紧,通过使所述一对操作片相互靠近,从而所述夹主体利用弹性变形而扩径,其中,所述软管夹包括:第1贯穿孔,其从所述夹主体的圆周方向的中心朝向该圆周方向的一方侧偏置而形成;第2贯穿孔,其从所述圆周方向的中心朝向与所述第1贯穿孔相反的一侧偏置而形成,所述第1贯穿孔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夹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第1侧,所述第2贯穿孔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夹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第2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软管夹,具备:夹主体,其通过带状的板簧材被弯曲成圆环状而形成;以及一对操作片,其从所述夹主体的两端部向径向立起,所述软管夹通过所述夹主体的弹性复原力产生的缩径而能够将软管夹紧,通过使所述一对操作片相互靠近,从而所述夹主体利用弹性变形而扩径,其中,所述软管夹包括:第1贯穿孔,其从所述夹主体的圆周方向的中心朝向该圆周方向的一方侧偏置而形成;第2贯穿孔,其从所述圆周方向的中心朝向与所述第1贯穿孔相反的一侧偏置而形成,所述第1贯穿孔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夹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第1侧,所述第2贯穿孔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夹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第2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夹,所述夹主体包括:中间部,其形成有所述第1贯穿孔以及所述第2贯穿孔;第1窄宽度部,其位于所述夹主体的一方的端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宽度方向的尺寸比所述中间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窄;以及第2窄宽度部,其位于所述夹主体的另一方的端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宽度方向的尺寸比所述中间部的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裕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