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暨南大学专利>正文

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8765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包括用于插入胸椎或者腰椎的椎间隙的椎间固定器体部,及固定连接于椎间固定器体部的一端的垂直翼状部件,垂直翼状部件包括连接部和榫头,连接部用于与椎间固定器体部固定连接,连接部沿人体脊椎的长度方向、向椎间固定器体部的两侧分别延伸出榫头。与现有技术的胸腰椎椎间固定装置相比,本装置适用于胸椎侧前方减压手术及腰椎后路减压手术中病变节段的椎间融合固定,使用中垂直翼状部件的榫头与上下椎体骨槽间的榫卯固定会将上下椎体向椎间固定器体部挤压,使上下椎体与椎间固定器三者形成一个牢固稳定的整体,稳定性及牢靠性较好,限制固定器深度与防止其回退,并为最终融合提供有利条件。

Tenon and morrow thoracolumbar intervertebral fixato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mortise-and-tenon type thoracolumbar intervertebral fixator, which comprises a body part of an intervertebral fixator for inserting into the intervertebral space of the thoracic or lumbar vertebrae, and a vertical wing part fixed at one end of the body part of the intervertebral fixator. The vertical wing part comprises a connecting part and a tenon head, and the connecting part is used for fixing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body part of the intervertebral fixator. The joint extends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human spine and toward the two sides of the intervertebral fixator.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horacolumbar intervertebral fixation device, the device is suitable for the fusion and fixation of the diseased segments in the thoracic anterior decompression operation and the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operation of the lumbar spine. The lower vertebral body and the intervertebral fixator form a solid and stable whole, which has good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limits the depth of the fixator and prevents its regression, and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final fu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
技术介绍
榫卯是在两个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各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构成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榫卯结构是古代中国建筑施工、传统家具制作过程中使用的主要结构方式。每个构件通过互相结合,互相支撑,将单薄的个体变成严丝合缝的整体,它克服了个体单薄的缺点,组合而成的整体能承受巨大的应力。除此之外,这种特殊的柔性结构体在承受较大荷载的同时还允许产生一定的形变。这也是许多中国古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固定,却能岿然屹立百年的原因。榫卯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缩影,是古代工匠技艺的精髓,是极为精巧的技术创造。椎间融合器在椎体间融合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具有提高融合率,维持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满足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种类繁多的椎间融合器不断问世并应用于临床。总的来说包括生物型椎间融合器、金属型椎间融合器、复合材料型椎间融合器、可吸收型椎间融合器等四大类。不同手术方式加之不同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往往意味着不同的临床效果。理想的椎间融合器应能纠正脊柱畸形,保持节段稳定并提供有利融合的理想力学环境。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椎间融合器移位、沉降、应力遮挡、邻近部位骨吸收、迟发性炎症反应等并发症时有报道。因此椎间融合器在材料学、生物力学和仿生学等领域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其适用于胸椎侧前方减压手术及腰椎后路减压手术中病变节段的椎间融合固定,将上下椎体组合成牢固的整体,达到限制固定器深度与防止其回退的目的,稳定性及牢靠性较好。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包括用于插入胸椎或者腰椎的椎间隙的椎间固定器体部,及固定连接于椎间固定器体部的一端的垂直翼状部件,垂直翼状部件包括连接部和榫头,连接部用于与椎间固定器体部固定连接,连接部沿人体脊椎的长度方向、向椎间固定器体部的两侧分别延伸出榫头。采用这种结构后,椎间固定器体部与椎体榫卯式组合方式,以垂直翼状部件为榫头,骨刀凿取胸椎的上下椎体的侧缘或腰椎的上下椎体的后缘骨槽做榫眼,将椎间固定器体部嵌入椎间隙中,将上下椎体组合成牢固的整体,达到限制固定器深度与防止其回退的目的。椎间固定器体部与垂直翼状部件为一体成型。结构更为稳固。椎间固定器体部的一端设有凹槽,连接部位于凹槽内,连接部抵接于凹槽的底面。分开设置便于开模加工,制造工艺简单。连接部的下部位于凹槽内,连接部的上部突出于凹槽。根据人体胸椎和腰椎的特点设置,使垂直翼状部件嵌入上下椎体的深度更合适。椎间固定器体部的两侧设有若干个卡齿,卡齿的方向朝向人体脊椎的长度方向,位于椎间固定器体部两侧的卡齿呈对称设置。为椎间固定器体部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把持作用。卡齿为直角三棱柱结构,卡齿的斜面朝向椎间固定器体部的插入方向。进一步提供更佳的稳固性和把持作用,上述为卡齿结构最优选的实施方式。卡齿包括大卡齿和小卡齿,大卡齿设置于小卡齿的两侧,靠近椎间固定器体部的两端。上述为卡齿排列方式最优选的实施方式。椎间固定器体部设有镂空。既可以用于放置骨粒利于骨间融合又能够减轻椎间固定器整体重量。镂空为扁圆形镂空。上述结构为较佳的实施方式。椎间固定器体部两侧设有把持器卡口,两个把持器卡口的连线垂直于人体脊椎的长度方向。用于手术时固定把持器。总的说来,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与现有技术的胸腰椎椎间固定装置相比,本装置适用于胸椎侧前方减压手术及腰椎后路减压手术中病变节段的椎间融合固定,使用中垂直翼状部件的榫头与上下椎体骨槽间的榫卯固定会将上下椎体向椎间固定器体部挤压,使上下椎体与椎间固定器三者形成一个牢固稳定的整体,稳定性及牢靠性较好,限制固定器深度与防止其回退,并为最终融合提供有利条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的另外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所示角度的水平面示意图。图4为图2中所述角度的矢状面示意图。其中图1至图4中包括有:1为椎间固定器体部、1-1为大卡齿、1-2为小卡齿、1-3为扁圆形镂空、1-4为把持器卡口、1-5为圆柱状小孔;2为垂直翼状部件、2-1为连接部、2-2为榫头、2-3刃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来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包括用于插入胸椎或者腰椎的椎间隙的椎间固定器体部1,及固定连接于椎间固定器体部1的一端的垂直翼状部件2,垂直翼状部件2包括连接部2-1和榫头2-2,连接部2-1用于与椎间固定器体部1固定连接,连接部2-1沿人体脊椎的长度方向、向椎间固定器体部1的两侧分别延伸出榫头2-2。采用这种结构后,椎间固定器体部1与椎体榫卯式组合方式,以垂直翼状部件2为榫头2-2,骨刀凿取胸椎的上下椎体的侧缘或腰椎的上下椎体的后缘骨槽做榫眼,将椎间固定器体部1嵌入椎间隙中,将上下椎体组合成牢固的整体,达到限制固定器深度与防止其回退的目的。椎间固定器体部1与垂直翼状部件2为一体成型。结构更为稳固。连接部2-1的下部位于凹槽内,连接部2-1的上部突出于凹槽。根据人体胸椎和腰椎的特点设置,使垂直翼状部件2嵌入上下椎体的深度更合适。垂直翼状部件2朝向椎间固定器体部1的反方向的一面为平滑弧面,榫头2-2朝向椎间固定器体部1的方向设有锐利的刃口2-3。锐利的刃口2-3在椎间固定器植入椎间隙时便于榫头2-2插入骨槽间隙内。如图1所示,椎间固定器体部1的两侧设有若干个卡齿,卡齿的方向朝向人体脊椎的长度方向,位于椎间固定器体部1两侧的卡齿呈对称设置。为椎间固定器体部1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把持作用。卡齿为直角三棱柱结构,卡齿的斜面朝向椎间固定器体部1的插入方向。进一步提供更佳的稳固性和把持作用,上述为卡齿结构最优选的实施方式。卡齿包括大卡齿1-1和小卡齿1-2,大卡齿1-1设置于小卡齿1-2的两侧,靠近椎间固定器体部1的两端。上述为卡齿排列方式最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4所示,椎间固定器体部1设有镂空。既可以用于放置骨粒利于骨间融合又能够减轻椎间固定器整体重量。镂空为扁圆形镂空1-3。上述结构为较佳的实施方式。扁圆形镂空1-3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圆柱状小孔1-5,便于观察扁圆形镂空1-3内部情况。如图1至图3所示,椎间固定器体部1两侧设有把持器卡口1-4,两个把持器卡口1-4的连线垂直于人体脊椎的长度方向。用于手术时固定把持器。总的说来,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与现有技术的胸腰椎椎间固定装置相比,本装置适用于胸椎侧前方减压手术及腰椎后路减压手术中病变节段的椎间融合固定,使用中垂直翼状部件2的榫头2-2与上下椎体骨槽间的榫卯固定会将上下椎体向椎间固定器体部1挤压,使上下椎体与椎间固定器三者形成一个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插入胸椎或者腰椎的椎间隙的椎间固定器体部,及固定连接于椎间固定器体部的一端的垂直翼状部件,垂直翼状部件包括连接部和榫头,连接部用于与椎间固定器体部固定连接,连接部沿人体脊椎的长度方向、向椎间固定器体部的两侧分别延伸出榫头。

【技术特征摘要】
1.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插入胸椎或者腰椎的椎间隙的椎间固定器体部,及固定连接于椎间固定器体部的一端的垂直翼状部件,垂直翼状部件包括连接部和榫头,连接部用于与椎间固定器体部固定连接,连接部沿人体脊椎的长度方向、向椎间固定器体部的两侧分别延伸出榫头。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椎间固定器体部与垂直翼状部件为一体成型。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椎间固定器体部的一端设有凹槽,连接部位于凹槽内,连接部抵接于凹槽的底面。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连接部的下部位于凹槽内,连接部的上部突出于凹槽。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榫卯式胸腰椎椎间固定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锐佘国荣洪丰董军林宏生林永新王国普靳松
申请(专利权)人:暨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