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控机床齿轮箱主电机轴轴承润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79348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9 0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数控机床齿轮箱主电机轴轴承润滑结构,包括壳体以及润滑组件,润滑组件包括轴承压盖和轴承套,轴承套设于壳体开口处与壳体固定连接,轴承套与轴承外圈固定连接,轴承套侧壁上沿轴向分别设有进油通道和第一泄油通道,进油通道和第一泄油通道均与壳体内腔连通,轴承压盖设于轴承外圈上端,轴承压盖与轴承套固定连接,轴承压盖侧壁上设有多个通孔,通孔设于轴承上方,进油通道和第一泄油通道均与通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进油通道和通孔配合,将润滑油滴落至处于上方的轴承的滚珠上,滚珠转动使润滑油润滑均匀,并且从处于上方轴承的滚珠处渗漏至处于下方的轴承滚珠上进行润滑,避免轴承转速过快造成过热烧掉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控机床齿轮箱主电机轴轴承润滑结构
本技术涉及齿轮箱
,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控机床齿轮箱主电机轴轴承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齿轮箱内主电机轴通过轴承与壳体转动连接,一般情况下轴承腔内设置多个轴承分担主电机轴的重力,防止轴承支撑力不够导致损坏,轴承工作时需润滑油配合对其进行充分润滑,保证轴承的工作效果。齿轮箱内部采用油管对轴承腔进行喷射润滑,数控机床工作时,主电机轴和轴承高速旋转,高速旋转的轴承表面产生油封,导致润滑油无法穿过轴承对依次连接的其他轴承进行润滑,导致润滑不均匀,对轴承润滑不利,容易导致轴承磨损,轴承在长期无法充分润滑的情况下,易导致轴承过热烧掉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主电机轴轴承润滑不均匀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数控机床齿轮箱主电机轴轴承润滑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数控机床齿轮箱主电机轴轴承润滑结构,用于对依次套设于主电机轴上的至少两个轴承润滑,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润滑组件,所述壳体上端设有开口,所述润滑组件包括轴承压盖和轴承套,所述轴承套设于所述壳体开口处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套与所述轴承外圈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套侧壁上沿轴向分别设有进油通道和第一泄油通道,所述进油通道和第一泄油通道均与所述壳体内腔连通,所述轴承压盖设于所述轴承外圈上端,所述轴承压盖与所述轴承套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压盖侧壁上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设于所述轴承上方,所述进油通道和第一泄油通道均与所述通孔连通。壳体用于支撑主电机轴和润滑组件,壳体内腔设有润滑油,轴承用于连接主电机轴,使主电机轴可以高速转动进行工作,使用至少两个轴承可以分担主电机轴的重力,防止一个轴承支撑力不够,容易损坏,轴承套用于将轴承设置在壳体上,轴承压盖用于与轴承套配合,防止轴承在竖直方向上下跳动,从而影响主电机轴转动,进油通道用于将润滑油从壳体内腔吸出,通过与通孔配合将润滑油滴落至处于上方的轴承的滚珠上,滚珠转动使润滑油润滑均匀,并且从处于上方轴承的滚珠处渗漏至处于下方的轴承滚珠上进行润滑,避免轴承转速过快造成过热烧掉损坏,通孔还用于将轴承上方多余的润滑油通过通孔流至第一泄油通道,从而回流至壳体内腔,形成循环。进一步,还包括隔圈,所述隔圈设于所述轴承内圈上端,所述隔圈套设于所述主电机轴上与所述主电机轴固定连接,所述隔圈外壁面上设有与所述轴承压盖内壁面配合的第一迷宫环,所述轴承压盖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隔圈外壁面配合的第二迷宫环,所述第一迷宫环和第二迷宫环相互配合交错设置,所述第一迷宫环和第二迷宫环均设于所述通孔上方。隔圈上设置第一迷宫环和轴承压盖上设置第二迷宫环相互配合,用于防止轴承上方润滑油过多,从而溢出或溅处壳体外侧,造成润滑油损失,以及避免影响壳体外表面洁净度。进一步,所述轴承压盖侧壁上还设有泄油孔,所述泄油孔设于所述第一迷宫环和第二迷宫环上方,所述泄油孔外侧封设有堵头,所述轴承套上设有与所述泄油孔连通的第二泄油通道,所述第二泄油通道下端与所述壳体内腔连通。泄油孔与第二泄油通道的配合用于防止轴承上方润滑油过多,压力过大,已经穿过第一迷宫环和第二迷宫环时,通过泄油孔与第二泄油通道紧急泄油,使润滑油回流至壳体内腔,为备用泄油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数控机床齿轮箱主电机轴轴承润滑结构,采用进油通道和通孔配合,将润滑油滴落至处于上方的轴承的滚珠上,滚珠转动使润滑油润滑均匀,并且从处于上方轴承的滚珠处渗漏至处于下方的轴承滚珠上进行润滑,避免轴承转速过快造成过热烧掉损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中:1、壳体,2、主电机轴,3、轴承,4、轴承压盖,5、轴承套,6、进油通道,7、第一泄油通道,8、通孔,9、隔圈,10、第一迷宫环,11、第二迷宫环,12、泄油孔,13、堵头,14、第二泄油通道。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数控机床齿轮箱主电机轴轴承润滑结构,用于对依次套设于主电机轴2上的两个轴承3润滑,包括壳体1以及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润滑组件,所述壳体1上端设有开口,所述润滑组件包括轴承压盖4和轴承套5,所述轴承套5设于所述壳体1开口处与所述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套5内壁面与所述轴承3外圈外壁面过盈配合,所述轴承套5侧壁上沿轴向分别设有进油通道6和第一泄油通道7,所述进油通道6和第一泄油通道7均与所述壳体1内腔连通,所述轴承压盖4抵设于所述轴承3外圈上端,所述轴承压盖4与所述轴承套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压盖4侧壁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8,所述通孔8设于所述轴承3上方,所述进油通道6和第一泄油通道7均与所述通孔8连通。还包括隔圈9,所述隔圈9设于所述轴承3内圈上端,所述隔圈9套设于所述主电机轴2上与所述主电机轴2固定连接,所述隔圈9外壁面上设有与所述轴承压盖4内壁面配合的第一迷宫环10,所述第一迷宫环10与所述隔圈9一体加工而成,所述轴承压盖4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隔圈9外壁面配合的第二迷宫环11,所述第二迷宫环11与所述轴承压盖4一体加工而成,所述第一迷宫环10和第二迷宫环11相互配合交错设置,所述第一迷宫环10和第二迷宫环11均设于所述通孔8上方。所述轴承压盖4侧壁上还设有泄油孔12,所述泄油孔12设于所述第一迷宫环10和第二迷宫环11上方,所述泄油孔12外侧封设有堵头13,所述轴承套5上设有与所述泄油孔12连通的第二泄油通道14,所述第二泄油通道14下端与所述壳体1内腔连通。工作原理:通过压力泵将润滑油从壳体1内腔抽进进油通道6内,通过与通孔8配合将润滑油滴落至处于上方的轴承3的滚珠上,滚珠转动使润滑油润滑均匀,并且从处于上方轴承3的滚珠处渗漏至处于下方的轴承3滚珠上进行润滑,多余的润滑油通过通孔8流至第一泄油通道7,从而回流至壳体1内腔,形成循环;当轴承3上方润滑油过多,压力过大,并穿过第一迷宫环10和第二迷宫环11时,通过泄油孔12与第二泄油通道14紧急泄油,使润滑油回流至壳体1内腔,为备用泄油方案。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技术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数控机床齿轮箱主电机轴轴承润滑结构,用于对依次套设于主电机轴(2)上的至少两个轴承(3)润滑,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以及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润滑组件,所述壳体(1)上端设有开口,所述润滑组件包括轴承压盖(4)和轴承套(5),所述轴承套(5)设于所述壳体(1)开口处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套(5)与所述轴承(3)外圈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套(5)侧壁上沿轴向分别设有进油通道(6)和第一泄油通道(7),所述进油通道(6)和第一泄油通道(7)均与所述壳体(1)内腔连通,所述轴承压盖(4)设于所述轴承(3)外圈上端,所述轴承压盖(4)与所述轴承套(5)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压盖(4)侧壁上设有多个通孔(8),所述通孔(8)设于所述轴承(3)上方,所述进油通道(6)和第一泄油通道(7)均与所述通孔(8)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控机床齿轮箱主电机轴轴承润滑结构,用于对依次套设于主电机轴(2)上的至少两个轴承(3)润滑,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以及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润滑组件,所述壳体(1)上端设有开口,所述润滑组件包括轴承压盖(4)和轴承套(5),所述轴承套(5)设于所述壳体(1)开口处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套(5)与所述轴承(3)外圈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套(5)侧壁上沿轴向分别设有进油通道(6)和第一泄油通道(7),所述进油通道(6)和第一泄油通道(7)均与所述壳体(1)内腔连通,所述轴承压盖(4)设于所述轴承(3)外圈上端,所述轴承压盖(4)与所述轴承套(5)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压盖(4)侧壁上设有多个通孔(8),所述通孔(8)设于所述轴承(3)上方,所述进油通道(6)和第一泄油通道(7)均与所述通孔(8)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控机床齿轮箱主电机轴轴承润滑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佩佩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润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