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9708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8 1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属于流体密封技术领域。该干气密封环,包括密封环、槽、微凹腔或微凸体槽底表面织构、非槽区、非槽区微凹腔或微凸体和非槽区径向微凹腔,密封环端面周向均匀分布若干个槽,密封环端面除槽区域外为非槽区,槽沿周向或平行于螺旋线方向均匀分布圆形微凹腔或微凸体,相邻槽间的非槽区沿周向或平行于螺旋线方向均匀分布非槽区微凹腔或微凸体,其余非槽区均匀分布非槽区径向微凹腔或微凸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改善密封端面的润滑效果,拓宽该类型干气密封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旋槽干气密封环
本技术涉及一种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属于流体密封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的微孔织构和槽形织构非接触式机械密封,是利用密封环上开设一定形状和数量的流体动压微孔或槽在动静环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流体动压效应,实现动静环之间的非接触。由于密封端面间不发生接触,可以显著改善其摩擦特性和润滑效果,因此广泛的应用于离心压缩机、离心泵等旋转机械机械的轴端密封。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槽形织构非接触式机械密封会存在开启力不足、抗干扰能力不强、易磨损、适用范围不够广泛等缺点。例如,在低速低压工况下,由于动压效应弱导致槽形织构密封的开启力不够,同时,在频繁启动时易发生磨损,而在高压工况下,密封端面存在着气膜稳定较差的问题,这些均会引起密封端面间发生摩擦磨损而导致密封装置失效。微孔织构型非接触式密封具有在密封介质压力较大时,仍具有可靠的开启力,与普通机械密封相比适用范围更广等特点。因此,如何在不同工况下保证整个密封系统的稳定运行,拓宽非接触机械密封的应用范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螺旋槽干气密封环。本技术通过在干气密封环表面的槽区和非槽区开设一定数量的规则微凹腔,当干气密封稳定运行时,槽区和非槽区的微凹腔织构会产生一定的流体动压效应,最终在螺旋槽和微凹腔的共同作用下,密封端面的流体动压效应增强,使开启力和气膜的稳定性得以提高,可有效改善密封端面的润滑效果,拓宽该类型干气密封的应用范围。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包括密封环、槽、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非槽区、非槽区微凹腔和非槽区径向微凹腔,密封环端面周向均匀分布若干个槽,密封环端面除槽区域外为非槽区,槽沿周向或平行于螺旋线方向均匀分布圆形微凹腔,相邻槽间的非槽区沿周向或平行于螺旋线方向均匀分布非槽区微凹腔,其余非槽区均匀分布非槽区径向微凹腔。所述槽为螺旋槽,个数为3~40个,槽深为2~200μm,螺旋角为1°~90°。所述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为圆形微凹腔,数量为1~300个,深度为1~150μm,直径为0.1~5mm。所述非槽区微凹腔为圆形微凹腔,数量为1~300个,深度为1~150μm,直径为0.1~5mm。所述非槽区径向微凹腔为圆形微凹腔,非槽区沿径向单列均匀分布1~200个,深度为1~200μm,直径为0.1~10mm。所述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非槽区微凹腔和非槽区径向微凹腔总的表面积之和与密封环端面表面积之比为0.25~0.8:1。所述槽还能为直线槽单向旋转槽,或者T形槽、枞树形槽、U形槽双向旋转槽任一种。所述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非槽区微凹腔和非槽区径向微凹腔还能为椭圆形、正方形、矩形、三角形或任意封闭曲线。所述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非槽区微凹腔和非槽区径向微凹腔均能被微凸体替换。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当干气密封在稳定运行时,被密封的流体进入槽内,由于密封环上未开槽部分构成的密封坝、密封堰的节流作用,导致进入槽内的流体压力升高。与此同时,微凹腔或微凸体及其周围也产生流体动压效应,在压力的推动下,动环与静环相分离,密封端面形成一层很薄的气膜,从而使密封端面间形成非接触式密封。本技术适用于各种压缩机、泵等旋转机械的轴端密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在槽区和非槽区具有微凹腔织构,在干气密封稳定运转时,螺旋槽及微凹腔均会产生流体动压效应,可以有效提高干气密封的开启力,改善密封端面间的摩擦特性和润滑效果,延长干气密封的使用寿命,拓宽该类型干气密封的应用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干气密封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干气密封环端面织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干气密封环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干气密封环端面织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3干气密封环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3干气密封环端面织构局部放大图。图中:1-密封环,2-槽,3-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4-非槽区,5-非槽区微凹腔,6-非槽区径向微凹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和2所示,该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包括密封环1、槽2、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3、非槽区4、非槽区微凹腔5和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密封环1端面周向均匀分布若干个槽2,密封环1端面除槽2区域外为非槽区4,槽2平行于螺旋线方向均匀分布圆形微凹腔,相邻槽2间的非槽区4平行于螺旋线方向均匀分布非槽区微凹腔5,其余非槽区4均匀分布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其中槽2为螺旋槽,高压侧开设在密封环1外径处,个数为12个,槽深为10μm,螺旋角为15°;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3为圆形微凹腔,数量为76个,深度为5μm,直径为0.3mm;非槽区微凹腔5为圆形微凹腔,数量为76个,深度为5μm,直径为0.3mm;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为圆形微凹腔,非槽区沿径向单列均匀分布4个,深度为5μm,直径为0.5mm;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3、非槽区微凹腔5和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总的表面积之和与密封环1端面表面积之比为0.5:1。实施例2如图3和4所示,该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包括密封环1、槽2、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3、非槽区4、非槽区微凹腔5和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密封环1端面周向均匀分布若干个槽2,密封环1端面除槽2区域外为非槽区4,槽2平行于螺旋线方向均匀分布圆形微凹腔,高压侧开设在密封环1外径处,相邻槽2间的非槽区4平行于螺旋线方向均匀分布非槽区微凹腔5,其余非槽区4均匀分布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其中槽2为螺旋槽,高压侧开设在密封环1内径处,个数为12个,槽深为20μm,螺旋角为15°;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3为圆形微凹腔,数量为76个,深度为6μm,直径为0.3mm;非槽区微凹腔5为圆形微凹腔,数量为76个,深度为6μm,直径为0.3mm;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为圆形微凹腔,非槽区沿径向单列均匀分布4个,深度为6μm,直径为0.5mm;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3、非槽区微凹腔5和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总的表面积之和与密封环1端面表面积之比为0.6:1。实施例3如图5和6所示,该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包括密封环1、槽2、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3、非槽区4、非槽区微凹腔5和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密封环1端面周向均匀分布若干个槽2,密封环1端面除槽2区域外为非槽区4,槽2沿周向均匀分布圆形微凹腔,相邻槽2间的非槽区4沿周向均匀分布非槽区微凹腔5,其余非槽区4均匀分布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其中槽2为螺旋槽,高压侧开设在密封环1外径处,个数为12个,槽深为200μm,螺旋角为15°;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3为圆形微凹腔,数量为24个,深度为50μm,直径为0.3mm;非槽区微凹腔5为圆形微凹腔,数量为24个,深度为50μm,直径为0.3mm;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为圆形微凹腔,非槽区沿径向单列均匀分布4个,深度为52μm,直径为0.5mm;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3、非槽区微凹腔5和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总的表面积之和与密封环1端面表面积之比为0.48:1。实施例4该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包括密封环1、槽2、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3、非槽区4、非槽区微凹腔5和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密封环1端面周向均匀分布若干个槽2,密封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环(1)、槽(2)、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3)、非槽区(4)、非槽区微凹腔(5)和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密封环(1)端面周向均匀分布若干个槽(2),密封环(1)端面除槽(2)区域外为非槽区(4),槽(2)沿周向或平行于螺旋线方向均匀分布圆形微凹腔,相邻槽(2)间的非槽区(4)沿周向或平行于螺旋线方向均匀分布非槽区微凹腔(5),其余非槽区(4)均匀分布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环(1)、槽(2)、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3)、非槽区(4)、非槽区微凹腔(5)和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密封环(1)端面周向均匀分布若干个槽(2),密封环(1)端面除槽(2)区域外为非槽区(4),槽(2)沿周向或平行于螺旋线方向均匀分布圆形微凹腔,相邻槽(2)间的非槽区(4)沿周向或平行于螺旋线方向均匀分布非槽区微凹腔(5),其余非槽区(4)均匀分布非槽区径向微凹腔(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槽(2)为螺旋槽,个数为3~40个,槽深为2~200μm,螺旋角为1°~9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凹腔槽底表面织构(3)为圆形微凹腔,数量为1~300个,深度为1~150μm,直径为0.1~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槽区微凹腔(5)为圆形微凹腔,数量为1~300个,深度为1~150μm,直径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鹏云毛文元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