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襻式肠造口陷入腹腔的可伸缩式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56022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襻式肠造口陷入腹腔的可伸缩式支架。它包括防止襻式肠造口陷入腹腔的可伸缩式支架,包括圆柱形硬管,可伸缩式软管;所述第一软管包括第一软管上端、第一软管下端;所述第二可伸缩式软管端套入所述第二软管上端中,所述第一可伸缩式软管端套入所述第一软管上端中,所述第一软管下端无缝连接于所述第二圆柱形硬管端上,所述第二软管下端无缝连接于另一根所述圆柱形硬管的所述第二圆柱形硬管端上;有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两端分别套入二根相邻的所述第一圆柱形硬管端中;所述圆柱形硬管所述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所述第一软管、所述第二软管、所述可伸缩式软管连接呈半圆形。具有操作方便,节省手术时间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止襻式肠造口陷入腹腔的可伸缩式支架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防止襻式肠造口陷入腹腔的可伸缩式支架。
技术介绍
为了病人的生存或减少术后并发症,很多外科医生都会选择给患者做肠造口术;而襻式肠造口在肠造口手术中占很大比例;襻式肠造口是指医生从病人腹腔开一个圆形孔,将病人的一段肠管拉出体外,沿着肠管的纵向开一个大小合适的排泄口;在肠管下方放一支架,是为了防止肠管陷入腹腔,从而保证病人有一个通畅的排泄通道;此支架放置得是否合适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和保持病人排泄通道的通畅至关重要。目前,还没有厂家生产防止襻式肠造口陷入腹腔的支架,更没有可伸缩式支架;现在使用的支架都是医生手术中,临时量体裁衣;根据现有的材料制作一个适合病人的不可伸缩式支架;有时候,为了寻找合适的材料,浪费很多时间,给手术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影响外科医生的手术进程,耽误手术室为其他病人的手术安排。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观察,针对传统的肠造口支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如下:(1)一般采用的材料是一根硬性的塑料棒,放于患者肠管下方,硬性棒的两个断端再连接两个软管,软管两断端靠一个外径预支内径刚好匹配的硬管连接;然后四个断端医生都用缝线加固,防止接口处脱管;最终成型的支架类似于一个半圆形;这种术中临时做肠造口支架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是大材小用;不仅浪费了高技术水平人才,而且延迟了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伤口暴露时间,增加了患者医疗费用;(2)有些患者术后出现造口周围伤口感染,肠道炎症加重后肠道会出现水肿;原本术中医生量体裁衣的肠造口支架此时会显得小,会影响肠道血运,给患者康复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肠造口外面需要接一个造口袋来收集粪便,如果把支架刻意做大,造口袋与肠造口处不能匹配,造成造口袋不能使用,那么患者排泄物会随处流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襻式肠造口陷入腹腔的可伸缩式支架,为手术医生操作提供方便,节省手术时间,更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防止襻式肠造口陷入腹腔的可伸缩式支架,包括圆柱形硬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伸缩式软管;所述圆柱形硬管、所述可伸缩式软管分别通过第一软管、第二软管连接,所述第一软管包括第一软管上端、第一软管下端,所述第二软管包括第二软管上端、第二软管下端;所述圆柱形硬管包括第一圆柱形硬管端、第二圆柱形硬管端,所述可伸缩式软管包括第一可伸缩式软管端、第二可伸缩式软管端;所述第二可伸缩式软管端套入所述第二软管上端中,所述第一可伸缩式软管端套入所述第一软管上端中,所述第一软管下端无缝连接于所述第二圆柱形硬管端上,所述第二软管下端无缝连接于另一根所述圆柱形硬管的所述第二圆柱形硬管端上;有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两端分别套入二根相邻的所述圆柱形硬管的所述第一圆柱形硬管端中;所述第一软管、所述第二软管内径大于所述可伸缩式软管外径;所述圆柱形硬管内径大于所述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外径;所述圆柱形硬管、所述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所述第一软管、所述第二软管、所述可伸缩式软管连接呈半圆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圆柱形硬管长度为6cm,内径为0.6cm;所述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长度为4cm,外径为0.5cm,伸缩长度为0~4cm。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将硬管放入患者肠管下方,倘若患者肠管较粗,医生可以根据需求来调节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软管、第二软管长度为10cm,内径为0.6cm;可伸缩式软管长度为6cm,外径为0.5cm,伸缩长度为0~6cm。当患者的肠道由于炎性病变,肠管出现水肿情况时,医生可以通过调节可伸缩式软管来调节支架大小。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的外径刚好和圆柱形硬棒的内径相吻合;可伸缩式软管的外径刚好和软管的内径相吻合,到达无缝连接效果;(2)本技术全部伸展时整体长度为36cm,缩短后整体长度为26cm,可伸缩距离达10cm;手术中,医生可以根据病人肠管大小选择本技术的整体长度;节约时间、减轻患者痛苦;(3)克服了现有技术只能在手术过程中才能完成肠造口支架、支架长度固定的缺点;本技术可在手术前完成、且可伸缩,便于根据患者病情,随时调节大小,保障患者安全;应用于肠造口手术中,为手术医生操作提供方便,既节省了手术时间,又更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圆柱形硬管,1.1-第一圆柱形硬管端,1.2-第二圆柱形硬管端,2-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3-第一软管,3.1-第一软管上端,3.2-第一软管下端,4-可伸缩式软管,4.1-第一可伸缩式软管端,4.2-第二可伸缩式软管端,5-第二软管,5.1-第二软管上端,5.2-第二软管下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技术的优点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参阅附图可知:防止襻式肠造口陷入腹腔的可伸缩式支架,包括圆柱形硬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伸缩式软管4;所述圆柱形硬管1、所述可伸缩式软管4分别通过第一软管3、第二软管5连接,所述第一软管3包括第一软管上端3.1、第一软管下端3.2,所述第二软管5包括第二软管上端5.1、第二软管下端5.2;所述圆柱形硬管1包括第一圆柱形硬管端1.1、第二圆柱形硬管端1.2,所述可伸缩式软管4包括第一可伸缩式软管端4.1、第二可伸缩式软管端4.2;所述第二可伸缩式软管端4.2套入所述第二软管上端5.1中,所述第一可伸缩式软管端4.1套入所述第一软管上端3.1中,所述第一软管下端3.2无缝连接于所述第二圆柱形硬管端1.2上,所述第二软管下端5.2无缝连接于另一根所述圆柱形硬管1的所述第二圆柱形硬管端1.2上;有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2两端分别套入二根相邻的所述圆柱形硬管1的所述第一圆柱形硬管端1.1中;所述第一软管3、所述第二软管5内径大于所述可伸缩式软管4外径;所述圆柱形硬管1内径大于所述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2外径;所述圆柱形硬管1、所述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2、所述第一软管3、所述第二软管5、所述可伸缩式软管4连接呈半圆形。所述圆柱形硬管1长度为6cm,内径为0.6cm;所述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2长度为4cm,外径为0.5cm,伸缩长度为0~4cm。第一软管3、第二软管5长度为10cm,内径为0.6cm;可伸缩式软管4长度为6cm,外径为0.5cm,伸缩长度为0~6cm。本技术所述的防止襻式肠造口陷入腹腔的可伸缩式支架的工作过程如下:断开第二软管上端5.1、第二可伸缩式软管端4.2,将圆柱形硬管1、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2放于肠造口正下方,再将第一软管3、第二软管5、可伸缩式软管4放于肠造口上方、连接第二软管上端5.1、第二可伸缩式软管端4.2。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防止襻式肠造口陷入腹腔的可伸缩式支架

【技术保护点】
防止襻式肠造口陷入腹腔的可伸缩式支架,包括圆柱形硬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伸缩式软管(4);所述圆柱形硬管(1)、所述可伸缩式软管(4)分别通过第一软管(3)、第二软管(5)连接,所述第一软管(3)包括第一软管上端(3.1)、第一软管下端(3.2),所述第二软管(5)包括第二软管上端(5.1)、第二软管下端(5.2);所述圆柱形硬管(1)包括第一圆柱形硬管端(1.1)、第二圆柱形硬管端(1.2),所述可伸缩式软管(4)包括第一可伸缩式软管端(4.1)、第二可伸缩式软管端(4.2);所述第二可伸缩式软管端(4.2)套入所述第二软管上端(5.1)中,所述第一可伸缩式软管端(4.1)套入所述第一软管上端(3.1)中,所述第一软管下端(3.2)无缝连接于所述第二圆柱形硬管端(1.2)上,所述第二软管下端(5.2)无缝连接于另一根所述圆柱形硬管(1)的所述第二圆柱形硬管端(1.2)上;有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2)两端分别套入二根相邻的所述圆柱形硬管(1)的所述第一圆柱形硬管端(1.1)中;所述第一软管(3)、所述第二软管(5)内径大于所述可伸缩式软管(4)外径;所述圆柱形硬管(1)内径大于所述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2)外径;所述圆柱形硬管(1)、所述圆柱形可伸缩式硬棒(2)、所述第一软管(3)、所述第二软管(5)、所述可伸缩式软管(4)连接呈半圆形。...

【技术特征摘要】
1.防止襻式肠造口陷入腹腔的可伸缩式支架,包括圆柱形硬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伸缩式软管(4);所述圆柱形硬管(1)、所述可伸缩式软管(4)分别通过第一软管(3)、第二软管(5)连接,所述第一软管(3)包括第一软管上端(3.1)、第一软管下端(3.2),所述第二软管(5)包括第二软管上端(5.1)、第二软管下端(5.2);所述圆柱形硬管(1)包括第一圆柱形硬管端(1.1)、第二圆柱形硬管端(1.2),所述可伸缩式软管(4)包括第一可伸缩式软管端(4.1)、第二可伸缩式软管端(4.2);所述第二可伸缩式软管端(4.2)套入所述第二软管上端(5.1)中,所述第一可伸缩式软管端(4.1)套入所述第一软管上端(3.1)中,所述第一软管下端(3.2)无缝连接于所述第二圆柱形硬管端(1.2)上,所述第二软管下端(5.2)无缝连接于另一根所述圆柱形硬管(1)的所述第二圆柱形硬管端(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艺李芬马金龙秦维周春梅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