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9337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2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所使用的导光板包含主体、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及多个第三条状微结构。主体具有入光面及连接入光面的光学面。光学面具有第一区及第二区,第一区比第二区更靠近入光面。第一条状微结构设在第一区中,每一个第一条状微结构沿着垂直于入光面的方向延伸。第二条状微结构设在第二区中,每一个第二条状微结构沿着该方向延伸。每一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靠近入光面的一端的宽度小于远离入光面的另一端的宽度。第三条状微结构布设于光学面的未设置第一条状微结构与第二条状微结构的部分或全部区域。

display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display device. The light guide plate used by the display device comprises a main body, a plurality of first strip microstructures, a plurality of second strip microstructures, and a plurality of third strip microstructures. The main body has an optical surface for entering the smooth face and connecting the smooth face. The optical mask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zone and a two area, and the first section is closer to the access surface than the second area. The first strip microstructure is disposed in the first zone, each of the first strip microstructures extending along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access surface. The second strip microstructure is provided in the second zone, each of the second strip microstructures extending in that direction. The width of each end of each of the second strip microstructures near the access light is less than the width of the other end away from the access surface. Third strip microstructures are arranged on the optical surface, with no stripe of the first stripe and part or all of the second strip microstructur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导光组件及其应用,且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的应用。
技术介绍
公知的背光模组主要包含灯条以及导光板。灯条包含电路板以及设置在电路板的表面上的发光二极管。其中,导光板设置在发光二极管旁,且导光板的入光面贴合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由此可有效地利用发光二极管的光线。然而,由于导光板的入光面贴合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故在导光板的靠近发光二极管的部分容易出现亮带或亮度不均的问题,而严重影响导光板的光学外观。另一方面,为了使经过导光板内部的光源能够更均匀地混合,通常会在导光板的出光面设置棱柱微结构,但棱柱微结构容易增强光指向性,从而导致导光板出现亮暗纹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导光板上具有条状微结构设计,其可改善导光板的出光不均的问题,进而可提升整体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的出光外观的均匀性。根据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显示装置包含导光板、至少一个光源、以及显示面板,导光板主要包含主体、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三条状微结构。主体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入光面的光学面。其中,光学面具有第一区及第二区,且第一区比第二区更靠近入光面。第一条状微结构设置在第一区中,且每一个第一条状微结构沿着垂直于入光面的方向延伸。第二条状微结构设置在第二区中,且每一个第二条状微结构沿着垂直于入光面的方向延伸。每一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靠近入光面的一端的宽度小于远离入光面的另一端的宽度。第三条状微结构布设于光学面的未设置第一条状微结构与第二条状微结构的一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光源邻设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前方。依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上述的第一条状微结构的本身型态不同于第二条状微结构的本身型态。依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上述的每一个第三条状微结构沿着垂直于入光面的方向延伸。依据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一区与第二区沿着垂直于入光面的方向排列。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每一个第二条状微结构为凸状结构,且每一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靠近入光面的一端的高度小于远离入光面的另一端的高度。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每一个第二条状微结构为凹陷结构,且每一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靠近入光面的一端的深度小于远离入光面的另一端的深度。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主体还包含渐缩部以及平板部。其中,入光面位于渐缩部的一侧,光学面位于平板部上。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一条状微结构彼此连续地设置。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每一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包含条状部以及渐缩结构。其中,渐缩结构连接于条状部的远离入光面的一端,且渐缩结构的宽度从靠近入光面的一端到远离入光面的另一端逐渐减少。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每一个第二条状微结构包含条状部以及渐缩结构。其中,渐缩结构连接于条状部的靠近入光面的一端,且渐缩结构的宽度从靠近入光面的一端到远离入光面的另一端逐渐增加。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一条状微结构的末端形成第一轮廓,第二条状微结构的末端形成第二轮廓。第一轮廓与第二轮廓相配合而界定出扇形区域。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三条状微结构包含多个第一结构单元,每一个第一结构单元的一端连接第一条状微结构,另一端连接第二条状微结构。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三条状微结构包含多个第二结构单元,每一个第二结构单元的一端连接第一条状微结构,另一端连接至光学面的远离入光面的侧缘。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三条状微结构包含多个第三结构单元,每一个第三结构单元的一端连接光学面的靠近入光面的第一侧缘,另一端连接光学面的远离入光面的第二侧缘。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三条状微结构包含多个第四结构单元,每一个第四结构单元的一端连接光学面的靠近入光面的侧缘,另一端连接第二条状微结构。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三条状微结构包含多个第五结构单元,每一个第五结构单元的一端位于光学面的靠近入光面的第一侧缘与光学面的远离入光面的第二侧缘之间,另一端连接至第二侧缘。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三条状微结构包含多个第六结构单元,每一个第六结构单元的一端位于光学面的靠近入光面的第一侧缘与光学面的远离入光面的第二侧缘之间,另一端连接第二条状微结构。由上述本技术可知,本技术是在导光板的光学面上同时设置三种不同型态的条状微结构,并且通过这些条状微结构的形状变化、高度或深浅变化、以及排列方式,来改变导光板的集光程度及光学趋势,进而可提高显示装置的辉度及出光均齐度。附图说明为了更完整地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参照结合附图所做的下列描述,其中:图1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图2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4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5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装置示意图;图6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7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一种导光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以及图8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装置的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2,其是分别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以及剖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400主要包含导光板500以及光源410,其中光源410设置在导光板500的一侧。导光板500主要包含主体510、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520、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530以及多个第三条状微结构540。第一条状微结构520、第二条状微结构530以及第三条状微结构540均设置在主体510上。第一条状微结构520主要用于有效雾化导光板500靠近入光处的漏光,从而可大幅改善靠近入光处亮暗不均的现象。第二条状微结构530具有控制光学趋势的功能,并可解决导光板500的出光亮带的问题。第三条状微结构540主要用于提升整体导光板500的出光亮度,并使出光更均匀。如图2所示,导光板500的主体510主要包含入光面511以及连接入光面511的光学面512。如图1所示,光学面512具有第一区512a及第二区512b,且第一区512a比第二区512b更靠近入光面5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区512a及第二区512b沿着方向D1排列,且方向D1指垂直于入光面511的方向。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条状微结构520设置在第一区512a中,且每一个第一条状微结构520沿着方向D1延伸。第二条状微结构530设置在第二区512b中,且每一个第二条状微结构530同样沿着方向D1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条状微结构520的本身型态(inherenttype)不同于第二条状微结构530的本身型态。在此所指的“本身型态”指第一条状微结构520与第二条状微结构530的结构特征,例如结构形状与排列密度等。请继续参照图1及图2,每一个第一条状微结构520包含条状部520a以及渐缩结构520b。其中,第一条状微结构520的渐缩结构520b连接于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导光板、至少一个光源、以及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导光板包含:主体,其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入光面的光学面,其中所述光学面具有第一区及第二区,且所述第一区比所述第二区更靠近所述入光面;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区中,且所述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的每一者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方向延伸;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区中,且所述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每一者沿着所述方向延伸,所述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每一者的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的宽度小于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另一端的宽度;以及多个第三条状微结构,其布设于所述光学面的未设置所述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与所述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一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光源邻设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前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导光板、至少一个光源、以及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导光板包含:主体,其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入光面的光学面,其中所述光学面具有第一区及第二区,且所述第一区比所述第二区更靠近所述入光面;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区中,且所述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的每一者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方向延伸;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区中,且所述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每一者沿着所述方向延伸,所述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每一者的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的宽度小于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另一端的宽度;以及多个第三条状微结构,其布设于所述光学面的未设置所述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与所述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一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光源邻设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前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的本身型态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本身型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三条状微结构的每一者沿着所述方向延伸。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二区沿着所述方向排列。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每一者为凸状结构,且所述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每一者的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的高度小于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另一端的高度。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每一者为凹陷结构,且所述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的每一者的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的深度小于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另一端的深度。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主体还包含渐缩部以及平板部,其中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渐缩部的一侧,所述光学面位于所述平板部上。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的每一者彼此连续地设置。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的每一者包含条状部以及渐缩结构,其中所述渐缩结构连接于所述条状部的远离所述入光面的一端,且所述渐缩结构的宽度从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到远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嘉尹黄柏菖林信伯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