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79432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08:13
一种降温装置,包括冷却池、循环水管组件及溢流组件。冷却池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开设有冷却水流入孔,第二侧壁开设有循环水流入孔及循环水流出孔。循环水管组件包括冷却水流入管、循环水流入管、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及循环水流出管。溢流组件包括溢流容置池及溢流管,冷却池开设有溢流孔,溢流容置池邻近冷却池设置。上述降温装置能够极大地提高循环热水与冷却水的换热程度,冷却效果较好,对于循环热水的降温效果较好。此外,通过设置溢流组件,当冷却池内的水量,即液面达到预设值时,多余的水会沿着溢流管流入至溢流容置池内,从而能够避免冷却池内的水溢流后,周边积水的问题。

Cooling device

A temperature reducing device comprises a cooling pool, a circulating water pipe component and an overflow component. The cooling pool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side wall and a two lateral wall which are opposite to each other, and the first side wall is provided with a cooling water inlet hole, and the second side wall is provided with a circulating water inlet hole and a circulating water outlet hole. The circulating water pipe assembly comprises a cooling water inlet pipe, a circulating water inlet pipe, a first heat exchange pipe, a second heat exchange pipe and a circulating water outlet pipe. The overflow assembly comprises an overflow containing tank and an overflow pipe, wherein the cooling pool is provided with overflow holes, and the overflow carrying tank is arranged near the cooling pool. The cooling devic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degree of the circulating hot water and the cooling water, and the cooling effect is better, and the cooling effect of the circulating hot water is better. In addition, by setting the overflow component, when the cooling water tank, the liquid level reaches the preset value, the excess water will flow along the overflow pipe to the overflow accommodating tank, which can avoid the water overflow cooling pool, the surrounding water problem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降温装置
本技术涉及换热
,特别是涉及一种降温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化工企业内,需要使用各种反应设备来制备产品,为了确保这些原料能够在反应设备内正常高效地进行反应,如,降低反应设备的温度使其处于恒定温度,以确保反应设备内的原料正常地发生反应。针对上述问题,通常会在反应设备外安装热交换结构,并向热交换结构通入冷水,用于带走原料在反应时传递给反应设备的热量,进而确保反应的正常进行,从热交换结构流出的热水则通入冷却池内,之后再将冷水池内的冷却水重新抽入至热交换结构内,以对反应设备进行循环降热操作。然而,现有的冷却池的冷却效果较差,会出现刚从热交换结构流出的热水,未完成冷却后,由重新流回至热交换结构内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冷却效果较好的降温装置。一种降温装置,包括:冷却池,所述冷却池为具有一端开口的中空长方体结构,所述冷却池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开设有冷却水流入孔,所述第二侧壁开设有循环水流入孔及循环水流出孔;循环水管组件,所述循环水管组件包括冷却水流入管、循环水流入管、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及循环水流出管,所述冷却水流入管与所述冷却水流入孔连通,所述循环水流入管与所述循环水流入孔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循环水流入管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管与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二端连通,且所述第一热交换管及所述第二热交换管均位于所述冷却池内,所述第一热交换管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连接位置处具有弯折结构,所述第一热交换管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热交换孔,且各所述第一热交换孔均朝向所述冷却池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热交换管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热交换孔,且各所述第二热交换孔均朝向所述冷却池的底部设置,所述循环水流出管与所述循环水流出孔连通;溢流组件,所述溢流组件包括溢流容置池及溢流管,所述冷却池开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容置池邻近所述冷却池设置,所述溢流孔到所述冷却池的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循环水流入孔到所述冷却池的底部的距离,所述溢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溢流孔连通,所述溢流管的第二端的出水方向朝向所述溢流容置池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溢流容置池具有中空长方体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溢流管具有中空圆管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热交换管具有中空圆管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热交换管具有中空圆管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水流出管具有中空圆管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热交换孔之间的距离相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热交换孔之间的距离相等。上述降温装置的第一热交换管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热交换孔,且各第一热交换孔均朝向冷却池的底部设置第二热交换管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热交换孔,且各第二热交换孔均朝向冷却池的底部设置,能够极大地提高循环热水与冷却水的换热程度,冷却效果较好,对于循环热水的降温效果较好。此外,通过设置溢流组件,当冷却池内的水量,即液面达到预设值时,多余的水会沿着溢流管流入至溢流容置池内,从而能够避免冷却池内的水溢流后,周边积水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降温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降温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沿A-A线的剖示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例如,一种降温装置,包括:冷却池,所述冷却池为具有一端开口的中空长方体结构,所述冷却池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开设有冷却水流入孔,所述第二侧壁开设有循环水流入孔及循环水流出孔;循环水管组件,所述循环水管组件包括冷却水流入管、循环水流入管、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及循环水流出管,所述冷却水流入管与所述冷却水流入孔连通,所述循环水流入管与所述循环水流入孔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循环水流入管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管与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二端连通,且所述第一热交换管及所述第二热交换管均位于所述冷却池内,所述第一热交换管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连接位置处具有弯折结构,所述第一热交换管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热交换孔,且各所述第一热交换孔均朝向所述冷却池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热交换管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热交换孔,且各所述第二热交换孔均朝向所述冷却池的底部设置,所述循环水流出管与所述循环水流出孔连通;溢流组件,所述溢流组件包括溢流容置池及溢流管,所述冷却池开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容置池邻近所述冷却池设置,所述溢流孔到所述冷却池的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循环水流入孔到所述冷却池的底部的距离,所述溢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溢流孔连通,所述溢流管的第二端的出水方向朝向所述溢流容置池设置。为了进一步对上述降温装置进行详细说明,例如,请参阅图1,降温装置10包括:冷却池100及循环水管组件200,循环水管组件200设置冷却池100上。请参阅图1,冷却池100为具有一端开口的中空长方体结构,冷却池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120,第一侧壁110开设有冷却水流入孔111,冷却水流入孔111用于外部的冷却水流入,对所述冷却池内的冷却水进行补充,即需要向所述冷却池内通入一定量的冷却水,用于保持所述冷却池内的水量达到预设值,才能够满足对循环水的冷却效果。当所述冷却池内的水由于各种原因,如,蒸发或者清洗冷却池会损失所述冷却水内的水量,这时,需要向所述冷却水流入孔111中通入外部的冷却水,如,向所述冷却水流入孔111中通入自来水或者各种处理后废水,用于保持所述冷却池内的水量。请参阅图4,第二侧壁120开设有循环水流入孔121及循环水流出孔122,这样,从反应设备的热交换结构流出的循环热水通过循环水流入孔121流入至冷却池100内,循环热水与冷却池100内的冷却水经过接触后,即热交换后,其温度会降低,其中,循环热水的热量传递给冷却池100内的冷却水,冷却池100内的冷却水将吸收来自循环热水的热量持续地散失至外部环境中,以保持冷却池100内的冷却水持续地保持在较低温度下,以对循环热水进行循环冷操作;达到冷却要求后的循环冷水,即温度较低的循环冷水,通过循环水流出孔122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降温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池,所述冷却池为具有一端开口的中空长方体结构,所述冷却池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开设有冷却水流入孔,所述第二侧壁开设有循环水流入孔及循环水流出孔;循环水管组件,所述循环水管组件包括冷却水流入管、循环水流入管、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及循环水流出管,所述冷却水流入管与所述冷却水流入孔连通,所述循环水流入管与所述循环水流入孔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循环水流入管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管与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二端连通,且所述第一热交换管及所述第二热交换管均位于所述冷却池内,所述第一热交换管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连接位置处具有弯折结构,所述第一热交换管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热交换孔,且各所述第一热交换孔均朝向所述冷却池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热交换管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热交换孔,且各所述第二热交换孔均朝向所述冷却池的底部设置,所述循环水流出管与所述循环水流出孔连通;溢流组件,所述溢流组件包括溢流容置池及溢流管,所述冷却池开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容置池邻近所述冷却池设置,所述溢流孔到所述冷却池的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循环水流入孔到所述冷却池的底部的距离,所述溢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溢流孔连通,所述溢流管的第二端的出水方向朝向所述溢流容置池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池,所述冷却池为具有一端开口的中空长方体结构,所述冷却池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开设有冷却水流入孔,所述第二侧壁开设有循环水流入孔及循环水流出孔;循环水管组件,所述循环水管组件包括冷却水流入管、循环水流入管、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及循环水流出管,所述冷却水流入管与所述冷却水流入孔连通,所述循环水流入管与所述循环水流入孔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循环水流入管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管与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二端连通,且所述第一热交换管及所述第二热交换管均位于所述冷却池内,所述第一热交换管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连接位置处具有弯折结构,所述第一热交换管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热交换孔,且各所述第一热交换孔均朝向所述冷却池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热交换管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热交换孔,且各所述第二热交换孔均朝向所述冷却池的底部设置,所述循环水流出管与所述循环水流出孔连通;溢流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帅万洪刘小勇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建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