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复位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3240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复位开关,包括壳体和壳盖,壳体底部设有定位柱、第一弹簧、凸出块和卡槽柱,壳体外侧设有卡扣和连接套,壳盖包括凸点、连接柱、凹坑、卡位和第二弹簧;本新型复位开关,第一弹簧安放在定位柱的外侧,凸出块活动连接壳盖,第一弹簧连接壳体和壳盖,壳体通过卡扣与连接套固定连接,壳体的底部连接壳盖,壳盖顶部设置的凸点增大摩擦力,下按壳盖更方便,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壳体和壳盖,卡位外表面活动连接卡槽柱的内表面,设计新颖,结构稳定,使用复位开关时,第二弹簧和第一弹簧共同作用,卡位与卡槽柱配合,壳盖自动复位,多弹簧共同作用,设计新颖,结构稳定,稳定性良好。

A new reset switch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type of reset switch,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nd a shell cover, the bottom of the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positioning column, a first spring, a projecting block and a groove column, outside of the housing are provided with fastening and connecting sleeve, the cover comprises a convex point, connecting columns, pits, screens and second spring; this new type of reset switch. The first spring is arranged outside the positioning column, a projecting block movably connected with the shell cover, the first spring is connected with the shell and the shell cover and the shell through the buckle and the connecting sleev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casing is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of the shell cover, the shell cover is arranged on the top of the convex point increase the friction, under the cover of more convenient, both ends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spring the shell and the shell cover,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inner surface is movably connected with the clamping groove, column design, stable structure, use the reset switc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e first spring spring, clamping and clamping groove with column The shell lid is automatically reset, and the multiple springs work together. The design is novel, the structure is stable, and the stability is go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复位开关
本技术涉及电气开关
,尤其是一种新型复位开关。
技术介绍
复位开关是电路上的插接线的插接对象之一,手按下时它发生短路,松开后又恢复开路,瞬间的短路就会让电路重新接通,简单的说就是一个重启按钮,复位开关按下去后,手松开即回复初始状态,现阶段使用的复位开关均使用单弹簧复位,虽然能完成复位,但是由于结构相对简单,稳定性不好,容易出现不能自动复位,复位效果不良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复位开关,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复位开关,包括壳体和壳盖,壳体活动连接壳盖,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L接线孔、L1接线孔、L2接线孔和凸槽,所述L1接线孔和L2接线孔均与位于凸槽的一侧,L接线孔位于凸槽的另一侧,凸槽固定连接壳体,壳体的底部设有定位柱、第一弹簧、凸出块和卡槽柱,所述定位柱、凸出块和卡槽柱均与壳体固定连接,凸出块位于定位柱和卡槽柱的内侧,第一弹簧的底部连接壳体,壳体的外侧设置有卡扣和连接套,卡扣的一侧固定连接壳体,卡扣与连接套活动连接,所述连接套的内表面与壳体的外表面活动连接,壳体的底部连接壳盖:所述壳盖包括凸点、连接柱、凹坑、卡位和第二弹簧,所述凸点设置在壳盖的顶部,连接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壳盖,连接柱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弹簧,第二弹簧固定连接壳体,壳体底部的凸出块活动连接凹坑。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弹簧位于定位柱的外侧,第一弹簧的顶部活动连接壳盖。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凸出块的顶部呈圆弧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位外表面活动连接卡槽柱的内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新型复位开关,第一弹簧安放在定位柱的外侧,凸出块活动连接壳盖,第一弹簧连接壳体和壳盖,壳体通过卡扣与连接套固定连接,壳体的底部连接壳盖,壳盖顶部设置的凸点增大摩擦力,下按壳盖更方便,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壳体和壳盖,卡位外表面活动连接卡槽柱的内表面,设计新颖,结构稳定,使用复位开关时,第二弹簧和第一弹簧共同作用,卡位与卡槽柱配合,壳盖自动复位,多弹簧共同作用,设计新颖,结构稳定,稳定性良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壳体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壳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壳盖示意图。图中:1-壳体;11-L接线孔;12-L1接线孔;13-L2接线孔;14-凸槽;15-定位柱;16-第一弹簧;17-凸出块;18-卡槽柱;2-壳盖;21-凸点;22-连接柱;23-凹坑;24-卡位;25-第二弹簧;3-连接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新型复位开关,包括壳体1和壳盖2,壳体1活动连接壳盖2,在开关工作时壳体1安装在墙体内,壳体1的顶部设有L接线孔11、L1接线孔12、L2接线孔13和凸槽14,L接线孔11、L1接线孔12和L2接线孔13内均安装有电线,L接线孔11和L1接线孔12均与位于凸槽14的一侧,L2接线孔13位于凸槽14的另一侧,凸槽14固定连接壳体1,壳体1的底部设有定位柱15、第一弹簧16、凸出块17和卡槽柱18,定位柱15用于定位第一弹簧16的位置,第一弹簧16安放在定位柱15的外侧,定位柱15、凸出块17和卡槽柱18均与壳体1固定连接,凸出块17的顶部呈圆弧状,凸出块17活动连接凹坑23,即凸出块17活动连接壳盖2,凸出块17位于定位柱15和卡槽柱18的内侧,第一弹簧16的底部连接壳体1,第一弹簧16位于定位柱15的外侧,定位柱15用于定位第一弹簧16的位置,第一弹簧16的顶部活动连接壳盖2,第一弹簧16连接壳体1和壳盖2,壳体1的外侧设置有卡扣19和连接套3,卡扣19的一侧固定连接壳体1,卡扣19与连接套3活动连接,连接套3的内表面与壳体1的外表面活动连接,壳体1通过卡扣19与连接套3固定连接,壳体1的底部连接壳盖2:壳盖2包括凸点21、连接柱22、凹坑23、卡位24和第二弹簧25,凸点21设置在壳盖2的顶部,壳盖2的侧面呈曲线状,凸点21增大摩擦力,连接柱22的一端固定连接壳盖2,连接柱2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弹簧25,第二弹簧25固定连接壳体1,壳体1底部的凸出块17活动连接凹坑23,卡位24外表面活动连接卡槽柱18的内表面。本新型复位开关,包括壳体1和壳盖2,壳体1活动连接壳盖2,在开关工作时壳体1安装在墙体内,L接线孔11、L1接线孔12和L2接线孔13内均安装有电线,定位柱15用于定位第一弹簧16的位置,第一弹簧16安放在定位柱15的外侧,凸出块17的顶部呈圆弧状,凸出块17活动连接凹坑23,即凸出块17活动连接壳盖2,第一弹簧16连接壳体1和壳盖2,壳体1通过卡扣19与连接套3固定连接,壳体1的底部连接壳盖2,壳盖2顶部设置的凸点21增大摩擦力,下按壳盖2更方便,连接柱22的一端固定连接壳盖2,连接柱2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弹簧25,第二弹簧25固定连接壳体1,卡位24外表面活动连接卡槽柱18的内表面,设计新颖,结构稳定,使用复位开关时,用手按下壳盖2顶部的凸点21处,壳盖2沿凸出块17的顶部做小范围转动,此时第二弹簧25处于拉伸状态,第一弹簧16处于压缩状态,卡位24伸入卡槽柱18内,当手离开壳盖2时,在第二弹簧25和第一弹簧16的作用下,壳盖2自动复位,卡位24滑出卡槽柱18,多弹簧共同作用,稳定性好。综上所述:本新型复位开关,第一弹簧16安放在定位柱15的外侧,凸出块17活动连接壳盖2,第一弹簧16连接壳体1和壳盖2,壳体1通过卡扣19与连接套3固定连接,壳体1的底部连接壳盖2,壳盖2顶部设置的凸点21增大摩擦力,下按壳盖2更方便,第二弹簧25的两端分别连接壳体1和壳盖2,卡位24外表面活动连接卡槽柱18的内表面,设计新颖,结构稳定,使用复位开关时,第二弹簧25和第一弹簧16共同作用,卡位24与卡槽柱18配合,壳盖2自动复位,多弹簧共同作用,设计新颖,结构稳定,稳定性良好。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复位开关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复位开关,包括壳体(1)和壳盖(2),壳体(1)活动连接壳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有L接线孔(11)、L1接线孔(12)、L2接线孔(13)和凸槽(14),所述L接线孔(11)和L1接线孔(12)均位于凸槽(14)的一侧,L2接线孔(13)位于凸槽(14)的另一侧,凸槽(14)固定连接壳体(1),壳体(1)的底部设有定位柱(15)、第一弹簧(16)、凸出块(17)和卡槽柱(18),所述定位柱(15)、凸出块(17)和卡槽柱(18)均与壳体(1)固定连接,凸出块(17)位于定位柱(15)和卡槽柱(18)的内侧,第一弹簧(16)的底部连接壳体(1),壳体(1)的外侧设置有卡扣(19)和连接套(3),卡扣(19)的一侧固定连接壳体(1),卡扣(19)与连接套(3)活动连接,所述连接套(3)的内表面与壳体(1)的外表面活动连接,壳体(1)的底部连接壳盖(2):所述壳盖(2)包括凸点(21)、连接柱(22)、凹坑(23)、卡位(24)和第二弹簧(25),所述凸点(21)设置在壳盖(2)的顶部,连接柱(22)的一端固定连接壳盖(2),连接柱(2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弹簧(25),第二弹簧(25)固定连接壳体(1),壳体(1)底部的凸出块(17)活动连接凹坑(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复位开关,包括壳体(1)和壳盖(2),壳体(1)活动连接壳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有L接线孔(11)、L1接线孔(12)、L2接线孔(13)和凸槽(14),所述L接线孔(11)和L1接线孔(12)均位于凸槽(14)的一侧,L2接线孔(13)位于凸槽(14)的另一侧,凸槽(14)固定连接壳体(1),壳体(1)的底部设有定位柱(15)、第一弹簧(16)、凸出块(17)和卡槽柱(18),所述定位柱(15)、凸出块(17)和卡槽柱(18)均与壳体(1)固定连接,凸出块(17)位于定位柱(15)和卡槽柱(18)的内侧,第一弹簧(16)的底部连接壳体(1),壳体(1)的外侧设置有卡扣(19)和连接套(3),卡扣(19)的一侧固定连接壳体(1),卡扣(19)与连接套(3)活动连接,所述连接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荣亮姚迈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康汇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