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识别正负极充电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33507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6 2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自动识别正负极充电器电路,通过采用型号为M202D的高性能可编程的第一芯片,并且采用周边连接的IC控制电路、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IC电源电路和输出控制电路以及自动调节占空比电路,就可以解决电池在装入电池充电器时不用核对正负极,并且4.2V和8.4V两种电池能自动识别,自动调节电压进行充电,同时带有自动关断功能和限流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识别正负极充电器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电路领域,具体涉及自动识别正负极充电器电路。
技术介绍
充电电池是一种充电次数有限的可充电的电池,玩具、遥控器、电视等很多家用电器都会使用到电池,因此都需要配合的电池充电器来使用;但是现有电池充电器的样式和使用对象各有不同,而且现有的电池充电器在摆放电池进行充电的时间都需要核对正负极,否则就会损坏电池;而且现有的电池充电器也无法满足同个端口都能适合4.2V和8.4V两种电池共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实现自动识别正负极并且同时适合4.2V和8.4V两种电池共用的充电器电路。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自动识别正负极充电器电路,包括IC控制电路,连接至IC控制电路的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IC电源电路和输出控制电路以及自动调节占空比电路,所述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和IC电源电路相互连接,所述输出控制电路和自动调节占空比电路相互连接;所述IC控制电路包括第一芯片、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四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五电阻、第二十六电阻和第二十七电阻,所述第一芯片为有20引脚的芯片,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一引脚接地,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二十引脚连接至第四电容的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还连接至第七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十七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芯片的第十七引脚连接至第七二极管正极与第二十七电阻一端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十五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五电阻的一端还连接第二十六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五电阻的另一端还连接有第十电容的一端,所述第十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七二极管正极与第二十七电阻一端的连接处,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还连接至第六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第二十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芯片的第十八引脚连接至第六二极管正极与第二十电阻一端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九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九电阻的一端还连接第十八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还连接第九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九电容的另一端还连接至第六二极管正极与第二十电阻一端的连接处,所述第九电容的一端还与第二十五电阻的另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都连接至输出控制电路;所述输出控制电路包括包括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八电阻、第七电容、第十四电容;所述IC控制电路中的第二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还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相互连接,所述IC控制电路中的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还与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相互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七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十四电容的一端,所述第十七电阻另一端和第十四电容一端的连接处连接有第一芯片的第十五引脚,所述第十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并且连接至第二十八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十八电阻的一端还连接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十四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八引脚,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十六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六引脚;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十四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十五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芯片的第七引脚,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还连接第十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六三极管的发射极还连接至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还连接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另一端还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十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十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芯片的第五引脚;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还连接至自动调节占空比电路;所述自动调节占空比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二电阻;所述输出控制电路的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七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一端还连接第五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电感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第四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七电容的另一端都接地,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还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连接有第八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十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十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十三引脚;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12V电源,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以及第一二极管的正极都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包括第五电阻、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九引脚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芯片的第十引脚连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相互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还连接第五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二十引脚,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还连接IC电源电路;所述IC电源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三电容、第五电容、第九三极管和基准电源;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有+12V电源,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九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九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九三极管的基极还连接基准电源的第一引脚,所述基准电源的第三引脚连接第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还连接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还连接第三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还连接第五电容的一端,所述基准电源的第二引脚、第三电阻的另一端、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五电容的另一端都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连接至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中的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七电容都为电解电容;所述第一芯片的型号为M202D。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型号为M202D的高性能可编程的第一芯片,并且采用周边连接的IC控制电路、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IC电源电路和输出控制电路以及自动调节占空比电路,就可以解决电池在装入电池充电器时不用核对正负极,并且4.2V和8.4V两种电池能自动识别,自动调节电压进行充电,同时带有自动关断功能和限流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1)防止电池在装入电池充电器时正负极装反会损坏电池,使其无需核对正负极;2)同时满足同个端口适合4.2V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自动识别正负极充电器电路

【技术保护点】
自动识别正负极充电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IC控制电路,连接至IC控制电路的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IC电源电路和输出控制电路以及自动调节占空比电路,所述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和IC电源电路相互连接,所述输出控制电路和自动调节占空比电路相互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识别正负极充电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IC控制电路,连接至IC控制电路的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IC电源电路和输出控制电路以及自动调节占空比电路,所述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和IC电源电路相互连接,所述输出控制电路和自动调节占空比电路相互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识别正负极充电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IC控制电路包括第一芯片(U1)、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四电容(C4)、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和第二十七电阻(R27),所述第一芯片(U1)为有20引脚的芯片,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一引脚接地,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二十引脚连接至第四电容(C4)的一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还连接至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第二十七电阻(R27)的一端,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十七引脚连接至第七二极管(D7)正极与第二十七电阻(R27)一端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十七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十五电阻(R25)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五电阻(R25)的一端还连接第二十六电阻(R26)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五电阻(R25)的另一端还连接有第十电容(C10)的一端,所述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七二极管(D7)正极与第二十七电阻(R27)一端的连接处,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还连接至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至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十八引脚连接至第六二极管(D6)正极与第二十电阻(R20)一端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所述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还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所述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还连接第九电容(C9)的一端,所述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还连接至第六二极管(D6)正极与第二十电阻(R20)一端的连接处,所述第九电容(C9)的一端还与第二十五电阻(R25)的另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二十六电阻(R26)的另一端和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都连接至输出控制电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识别正负极充电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控制电路包括包括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六三极管(Q6)、第七三极管(Q7)、第八三极管(Q8)、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七电容(C7)、第十四电容(C14);所述IC控制电路中的第二十六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还与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互连接,所述IC控制电路中的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至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还与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相互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至第十四电容(C14)的一端,所述第十七电阻(R17)另一端和第十四电容(C14)一端的连接处连接有第一芯片(U1)的第十五引脚,所述第十四电容(C14)的另一端接地并且连接至第二十八电阻(R28)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十八电阻(R28)的一端还连接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第二十四电阻(R24)的一端,所述第二十四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八引脚,所述第七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U1)的第六引脚;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第八三极管(Q8)的集电极,所述第八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八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芯片(U1)的第七引脚,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还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所述第十三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潮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佰仕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