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201096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2 0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包括驱动部、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骨架,所述骨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盖连接,所述骨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盖连接,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骨架的迎风面为光滑圆弧面,所述骨架的背风面设有对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和第二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的速度,在波谷处形成一系列稳定的涡,消除传统意义上的剪切层,能够延缓或阻止尾流旋涡的形成,大幅度减小结构表面的气动力,进而有效抑制或降低结构的风致振动效应。

Drag reduction an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for cylinder type traveling wave spoil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ylindrical traveling wave spoiler drag reduction damping device comprises a drive portion, a first end cap, a second end cap and frame, one end of the frame and the first end cap connected to the other end of the skeleton and the second end cap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end cap connected with the driving part, the windward side of the skeleton is a smooth circular arc, the leeward side of the skeleton is provided with symmetrical first groove and the second groove and the first groov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cylindrical traveling wave b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 second groove is provided with a cylinder with second traveling wav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by controlling the first traveling wav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a cylinder with second cylinder belt drive mechanism of the traveling wave velocity, forming a series of stable vortex in the trough, the elimination of the shear layer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can delay or prevent the tail vortex flow, greatly reduce the aerodynamic and structural surface. Inhibit or reduce the wind-induced vibration of structur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减阻减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现代建筑向着长大化、高耸化、轻质化等方向发展,如超高层建筑、大跨桥梁、高耸结构和大跨空间结构不断涌现。这些建筑由于具有质量轻、柔性大、阻尼小、自振频率低等特点而成为风敏感结构。现代建筑结构体型复杂多样,并对风流动表现为钝体结构,风绕过建筑物时不可避免地伴有流动分离、剪切层和旋涡脱落,导致风场与建筑物之间发生流固耦合效应而引起振动,严重时降低建筑物使用者的舒适度甚至危及结构安全。减小风敏感结构的风荷载和风致振动效应是结构风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提高风敏感结构的抗风性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除了超高建筑,桥梁也是风致振动的多发领域。大跨桥梁不过是“平躺着的超高建筑”,同样面临着固有频率和阻尼比太低,对风致振动敏感的问题。在大跨桥梁的所有构件中,斜拉索是容易发生风致振动的部分,桥梁拉索的圆柱外形非常不利于其动力响应,并且长细比大、柔度大,低频的外激振力就能覆盖其共振区。斜拉索的阻尼小,一旦发生振动其响应很难衰减,该特性决定了它对风致振动是非常敏感的。在风或风雨联合作用下,桥梁拉索易发生风雨振、尾流驰振和涡激振动。风雨振的幅值通常很大,涡激振动的幅值通常不大,但是其发生频繁,对斜拉索的疲劳寿命不利。可见,圆柱形结构是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流致圆柱振动是具有广泛工程应用背景的流固耦合问题,往往造成结构使用寿命降低,甚至产生破坏而危及结构安全。通过研究圆柱绕流及其流致振动的流场结构、动力响应和振动控制方法,为实际工程结构风致振动的控制提供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包括驱动部、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骨架,所述骨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盖连接,所述骨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盖连接,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骨架的迎风面为光滑圆弧面,所述骨架的背风面设有对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相联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行波圆筒、驱动轴和第一从动轴,所述第一行波圆筒张紧在所述驱动轴、第一从动轴上,所述驱动轴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二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包括第二行波圆筒、第二从动轴和第三从动轴,所述第二行波圆筒张紧在所述第二从动轴、第三从动轴上,所述第二从动轴与所述驱动轴通过齿轮传动机构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行波圆筒、第二行波圆筒的外表面均为波状表面,所述第一行波圆筒、第二行波圆筒、骨架组合成圆筒形状。所述第一行波圆筒、第二行波圆筒均为可更换模块,可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行波波长、波幅以及行波个数。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行波圆筒为第一硅胶行波圆筒,第二行波圆筒为第二硅胶行波圆筒,所述第一行波圆筒内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二行波圆筒内设有第二滑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轴、第一从动轴、第二从动轴、第三从动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周向转动、轴向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部为伺服电机,所述第二端盖连接有电机安装端盖,所述伺服电机固定在所述电机安装端盖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伺服电机通过联轴器与所述驱动轴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盖连接有第一限流板,所述第二端盖连接有第二限流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限流板、第二限流板均为圆环板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和第二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的速度,在波谷处形成一系列稳定的涡,消除传统意义上的剪切层,能够延缓或阻止尾流旋涡的形成,大幅度减小结构表面的气动力,进而有效抑制或降低结构的风致振动效应。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的部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的传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号为:第二端盖1;第一端盖2;第一限流板3;第二行波圆筒4;骨架5;电机安装端盖6;第二从动轴7;第三从动轴8;驱动轴9;第一滑块10;齿轮传动机构11;阶梯套筒12;套筒13;联轴器14;伺服电机15;第二限流板16;第一从动轴17;第一行波圆筒18。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圆柱—行波壁机械传力系统;第二部分为高扭力伺服电机驱动系统,高扭力伺服电机驱动系统包括驱动部,圆柱—行波壁机械传力系统包括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1和骨架5,其中,所述第一端盖2优选为左端盖,所述第二端盖1优选为右端盖,所述骨架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盖2连接,所述骨架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盖1连接,所述第二端盖1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骨架5优选为异型骨架,所述骨架5内部是空心且连通的,所述骨架5的迎风面为光滑圆弧面,所述骨架5的背风面设有对称的第一凹槽51和第二凹槽52,所述第一凹槽51内设有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二凹槽52内设有第二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相联动。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行波圆筒18、驱动轴9和第一从动轴17,所述第一行波圆筒18张紧在所述驱动轴9、第一从动轴17上,所述驱动轴9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二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包括第二行波圆筒4、第二从动轴7和第三从动轴8,所述第二行波圆筒4张紧在所述第二从动轴7、第三从动轴8上,所述第二从动轴7与所述驱动轴9通过齿轮传动机构11连接,所述齿轮传动机构11优选包括两个相啮合的直齿圆柱齿柱。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行波圆筒4、第二行波圆筒18的外表面均为波状表面,所述第一行波圆筒18、第二行波圆筒4、骨架5的外表面组合成圆筒形状。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行波圆筒18为第一硅胶行波圆筒,第二行波圆筒4为第二硅胶行波圆筒,所述第一行波圆筒18内设有第一滑块10,所述第二行波圆筒4内设有第二滑块19。如图1至图4所示,驱动轴9、第一从动轴17、第二从动轴7、第三从动轴8之间均通过第一滑块10和齿轮传动机构11组成一个传动装置。硅胶材质并具有波状表面的第一行波圆筒4、第二行波圆筒18分别嵌套在传动装置的外部,借助之间的摩擦力实现传动装置带动圆柱套筒的转动。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驱动轴9、第一从动轴17、第二从动轴7、第三从动轴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1周向转动、轴向固定连接。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驱动部优选为伺服电机15,所述第二端盖1连接有电机安装端盖6,所述伺服电机15固定在所述电机安装端盖6上。通过对伺服电机15输入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部、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骨架,所述骨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盖连接,所述骨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盖连接,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骨架的迎风面为光滑圆弧面,所述骨架的背风面设有对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相联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部、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骨架,所述骨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盖连接,所述骨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盖连接,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骨架的迎风面为光滑圆弧面,所述骨架的背风面设有对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所述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相联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行波圆筒、驱动轴和第一从动轴,所述第一行波圆筒张紧在所述驱动轴、第一从动轴上,所述驱动轴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二行波圆筒带传动机构包括第二行波圆筒、第二从动轴和第三从动轴,所述第二行波圆筒张紧在所述第二从动轴、第三从动轴上,所述第二从动轴与所述驱动轴通过齿轮传动机构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筒式行波扰流器减阻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波圆筒、第二行波圆筒的外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枫柏伟峰陈文礼肖仪清欧进萍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