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夹层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74807 阅读:3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5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腹夹层板,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包括上层板以及多根空腹梁,相邻的空腹梁平行间隔设置。相邻的空腹梁固定连接。上层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板面,多根空腹梁位于上层板的同一侧,且多根空腹梁与上层板的一板面固定连接。空腹夹层板的重量轻,楼板的自重减小,与无梁楼板、密肋楼板以及梁板式楼板相比,混凝土用量减少,自重下降,水平地震作用减小,钢筋用量减小,在空腹夹层板空腹部位可以穿插建筑管道,节省了建筑空间。空腹夹层板避免了因空腹梁现场浇筑支模带来的困难,加快现场施工进度,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腹夹层板。
技术介绍
在多、高层建筑结构中,目前常用的楼(屋)盖结构有梁板式、密肋式无梁楼盖、预应力平板结构、非预应力平板结构。梁板式楼盖结构在一般情况下,框架梁截面高度需要跨度的1/10~1/12,因而结构占用空间较大,不便于建筑物内的管线布置,当建筑室内需吊顶时,又将占用室内空间。为满足室内空间要求,必须在结构上增加层高,当层高受限制时,只能采用不大于柱宽的宽扁梁来满足刚度要求,此时钢筋用量将增加25%~40%左右,混凝土用量将增加50%;对于密肋式楼盖结构,建筑管线布置后仍需吊顶处理,对建筑层高的降低不显著,且钢筋混凝土量比梁板式楼盖还要多;无梁楼盖跨度一般在6米左右,为提高板柱结构抗水平力性能和防止板的冲切破坏,则需在板柱结合处设柱帽,因而建筑设备管线处理仍需吊顶,与密肋式相比,钢材用量增加70%,混凝土用量增加50%。预应力平板需要施加预应力的机具,张拉预应力钢筋时,需要采取措施消除楼板压缩变形的障碍,施工难度大。目前,由于空腹夹层板存在着自重低、节约材料等优点,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现有技术中,在制作空腹夹层板时,一般都必须将制作空腹夹层板用的内腔模板进行脱模,因而大多要采用二次浇注的工艺,这不仅费时费工,而且还不能进行现浇,只能预制。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采用空心薄壁筒模板埋置于空腹夹层板的钢筋骨架中,然后将其连同钢筋骨架一次浇注成型,使其空心薄壁筒模板成为空腹夹层板的内腔,这种技术方案,虽然具有施工简单和能够进行现场浇注施工的优点,但是在浇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空心薄壁筒模板的硬度高,与混凝土接触过程中易在混凝土的冲击力作用下出现破裂或孔洞,则混凝土就很容易填满空心薄壁筒模板的内腔,从而失去了制作空腹夹层板的意义。为解决这一问题,一般都要求采用强度较高的材料制作空心薄壁筒模板,但这又产生了制作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腹夹层板,以改善传统的住宅建设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过大、工业化程度不同、劳动生产率及技术含量低的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腹夹层板,包括上层板以及多根空腹梁,相邻的所述空腹梁平行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空腹梁固定连接,所述上层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板面,多根所述空腹梁位于所述上层板的同一侧,且多根所述空腹梁与所述上层板的一所述板面固定连接。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上层板与多根所述空腹梁一体浇筑成型。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每根所述空腹梁包括上层受压部、中层连接部以及下层受拉部,所述中层连接部位于所述上层受压部以及所述下层受拉部之间,分别与所述上层受压部以及所述下层受拉部固定连接,所述上层受压部与所述上层板固定连接。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上层受压部包括多个横向受压板以及多个纵向受压板,所述横向受压板与所述纵向受压板呈角度设置,每个所述横向受压板与所述纵向受压板与交叉处固定连接;所述横向受压板的一板面与所述纵向受压板的一板面贴合在所述上层板的板面上,所述横向受压板的另一板面与所述纵向受压板的另一板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下层受压部包括多个横向受拉板以及多个纵向受拉板,所述横向受拉板与所述纵向受拉板呈角度设置,每个所述横向受拉板与所述纵向受拉板与交叉处固定连接;所述上层受压部与所述下层受拉部相对设置。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中层连接部包括多个中层连接柱,所述上层受压部的多个交叉位置与所述下层受拉部的多个交叉位置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上层受压部的一个交叉位置与所述下层受拉部的一个交叉位置构成了一个安装部,每个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所述中层连接柱,所述中层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上层受压部的一个交叉位置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下层受拉部的一个交叉位置固定连接,且所述中层连接柱垂直于所述上层板。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横向受压板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紧固钢筋,所述第一紧固钢筋沿平行于所述横向受压板的长度方向凸出对应的侧面;所述纵向受压板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二紧固钢筋,所述第二紧固钢筋沿平行于所述纵向受压板的长度方向凸出对应的侧面。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紧固钢筋包括固定筋以及吸附筋,所述固定筋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固定部以及位于两个所述固定部之间的连接部,两个所述固定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横向受压板固定连接,所述吸附筋安装在所述连接部上。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吸附筋包括主筋、第一环状辅筋和第二环状辅筋,所述主筋垂直于所述上层板设置,所述主筋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环状辅筋套设在所述第二环状辅筋外部,且所述第一环状辅筋与所述第二环状辅筋于交叉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环状辅筋或者所述第二环状辅筋与所述主筋固定连接。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横向受拉板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安装有预埋螺栓,所述预埋螺栓垂直于所述横向受拉板的板面设置,且所述预埋螺栓凸出所述横向受拉板的下板面。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腹夹层板,其结构简单合理,便于制造加工,制造与安装的成本低,施工成本低,同时,空腹夹层板的重量轻,楼板的自重减小,与无梁楼板、密肋楼板以及梁板式楼板相比,混凝土用量减少,自重下降,水平地震作用减小,钢筋用量减小,在空腹夹层板空腹部位可以穿插建筑管道,节省了建筑空间。空腹夹层板避免了因空腹梁现场浇筑支模带来的困难,加快现场施工进度,提高生产效率。具体如下: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腹夹层板,包括上层板和多根空腹梁,上层板和空腹梁固定连接,空腹夹层板为预制板,预制好后,将空腹夹层板直接运输至施工现场直接进行安装即可,不需要在现场搭建浇筑空腹梁的模板组件,减少了施工的困难,加快了现场施工进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多根空腹梁平行间隔设置在上层板上,相邻的空腹梁之间具有间隔,减轻了整体的重量,节省了空腹梁的制造材料,整个楼板的重量减轻,自重下降,水平地震作用减小,使用更加安全可靠。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腹夹层板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腹夹层板的空腹梁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紧固钢筋的结构图。图中:空腹夹层板110,上层受压部111,横向受压板1111,纵向受压板1112,中层连接部112,中层连接柱1121,下层受拉部113,横向受拉板1131,纵向受拉板1132,第一紧固钢筋114,固定筋1141,吸附筋1142,主筋1143,第一环状辅筋1144,第二环状辅筋1145,第二紧固钢筋115,预埋螺栓116,上层板117。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空腹夹层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腹夹层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板以及多根空腹梁,相邻的所述空腹梁平行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空腹梁固定连接,所述上层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板面,多根所述空腹梁位于所述上层板的同一侧,且多根所述空腹梁与所述上层板的一所述板面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腹夹层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板以及多根空腹梁,相邻的所述空腹梁平行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空腹梁固定连接,所述上层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板面,多根所述空腹梁位于所述上层板的同一侧,且多根所述空腹梁与所述上层板的一所述板面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腹夹层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板与多根所述空腹梁一体浇筑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腹夹层板,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空腹梁包括上层受压部、中层连接部以及下层受拉部,所述中层连接部位于所述上层受压部以及所述下层受拉部之间,分别与所述上层受压部以及所述下层受拉部固定连接,所述上层受压部与所述上层板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腹夹层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受压部包括多个横向受压板以及多个纵向受压板,所述横向受压板与所述纵向受压板呈角度设置,每个所述横向受压板与所述纵向受压板与交叉处固定连接;所述横向受压板的一板面与所述纵向受压板的一板面贴合在所述上层板的板面上,所述横向受压板的另一板面与所述纵向受压板的另一板面位于同一平面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腹夹层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受压部包括多个横向受拉板以及多个纵向受拉板,所述横向受拉板与所述纵向受拉板呈角度设置,每个所述横向受拉板与所述纵向受拉板与交叉处固定连接;所述上层受压部与所述下层受拉部相对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腹夹层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连接部包括多个中层连接柱,所述上层受压部的多个交叉位置与所述下层受拉部的多个交叉位置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上层受压部的一个交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其明符如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