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和包括它的图像拾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60351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0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变焦透镜和包括它的图像拾取装置。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包含一个或更多个透镜单元的后透镜组和孔径光阑。在变焦期间,第一透镜单元不移动,第二透镜单元和后透镜组的透镜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移动。在该变焦透镜中,第三透镜单元的配置和孔径光阑的位置被适当地设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利地适用于诸如摄像机、电子静物照相机、广播照相机或监视照相机的使用图像拾取元件的图像拾取装置或者适用于使用卤化银胶片的图像拾取装置的变焦透镜和包括它的图像拾取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希望用作图像拾取装置中的图像拾取光学系统的变焦透镜具有小的透镜总长、高的变焦比和高的分辨力。作为满足这些需求的变焦透镜,具有在最接近物侧的位置处具有正折光力的透镜单元的正引导型变焦透镜是已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1-145565公开了从物侧到像侧依次由分别具有正折光力、负折光力、正折光力和正折光力的第一到第四透镜单元组成的四元件变焦透镜。对于变焦,第二透镜单元和第四透镜单元移动,而第一透镜单元不移动。对于聚焦,第四透镜单元移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2-88603公开了从物侧到像侧依次由分别具有正折光力、负折光力、正折光力和正折光力的第一到第四透镜单元构成的四元件变焦透镜。对于变焦,第二透镜单元、第三透镜单元和第四透镜单元移动。对于聚焦,第四透镜单元移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7-212926公开了从物侧到像侧依次由分别具有正折光力、负折光力、正折光力、正折光力和负折光力的第一到第五透镜单元构成的五元件变焦透镜。对于变焦,第二透镜单元和第四透镜单元移动,第一透镜单元不移动。对于聚焦,第四透镜单元移动。增大正引导型变焦透镜的变焦比一般是容易的。但是,当变焦比增大时,像差变化在从广角端到中间变焦位置的范围中增大。为了获得提供高变焦比和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适当地确定各透镜单元、或者尤其是第三透镜单元的折光力和配置是重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以及包含一个或更多个透镜单元的后透镜组。在变焦期间,第一透镜单元不移动,第二透镜单元和后透镜组的透镜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移动,并且,透镜单元中的相邻的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在变焦期间改变。孔径光阑被配置于第二透镜单元与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第三透镜单元在第三透镜单元内以最大的空气间隔由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子单元和具有负折光力并且位于第一透镜子单元的像侧的第二透镜子单元构成。第二透镜子单元从物侧到像侧依次由负透镜G3bn和正透镜G3bp构成。变焦透镜满足以下条件:-2.0<R3bn1/f3<-0.10.15<D3ab/Dsi<0.30这里,R3bn1是负透镜G3bn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f3是第三透镜单元的焦距,D3ab是第一透镜子单元与第二透镜子单元之间的空气间隔,Dsi是组合空气中的反焦距与广角端处的从孔径光阑到最接近像侧的透镜表面的距离的距离。参照附图阅读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清晰。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聚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断面图。图2A是示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2B是示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第一中间焦距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2C是示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第二中间焦距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2D是示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3是根据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聚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断面图。图4A是示出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4B是示出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第一中间焦距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4C是示出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第二中间焦距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4D是示出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5是根据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聚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断面图。图6A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6B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第一中间焦距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6C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第二中间焦距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6D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7是根据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聚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断面图。图8A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8B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第一中间焦距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8C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第二中间焦距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8D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9是根据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聚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断面图。图10A是示出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10B是示出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第一中间焦距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10C是示出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第二中间焦距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10D是示出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处的纵向像差的示图。图11A是示意性地示出穿过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的第三透镜单元的旁轴光线的示图。图11B是示意性地示出穿过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的第三透镜单元的旁轴光线的示图。图12是示出包含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的示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根据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以下,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和包括它的图像拾取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和包含一个或更多个透镜单元的后透镜组。对于变焦,第一透镜单元不移动,第二透镜单元和后透镜组的透镜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移动,由此,透镜单元中的相邻的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在变焦期间改变。孔径光阑被配置于第二透镜单元与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第三透镜单元在第三透镜单元内以最大的空气间隔由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子单元和具有负折光力并且位于第一透镜子单元的像侧的第二透镜子单元构成。第二透镜子单元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含负透镜G3bn和正透镜G3bp。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焦距f=4.52mm)处的断面图。图2A~2D分别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中的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焦距f=9.01mm)、第二中间焦距(焦距f=37.69mm)和望远端(焦距f=180.02mm)处的像差的示图。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具有39.85的变焦比和1.65~4.60的f数。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焦距f=4.40mm)处的断面图。图4A~4D分别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中的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焦距f=9.06mm)、第二中间焦距(焦距f=37.93mm)和望远端(焦距f=140.95mm)处的像差的示图。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具有32.01的变焦比和1.65~4.90的f数。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焦距f=4.00mm)处的断面图。图6A~6D分别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中的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焦距f=9.71mm)、第二中间焦距(焦距f=42.23mm)和望远端(焦距f=155.31mm)处的像差的示图。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具有38.80的变焦比和1.65~4.90的f数。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焦距f=4.63mm)处的断面图。图8A~8D分别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中的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焦距f=9.27mm)、第二中间焦距(焦距f=38.37mm)和望远端(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和包含一个或更多个透镜单元的后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在变焦期间,第一透镜单元不移动,第二透镜单元和后透镜组的透镜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移动,并且,透镜单元中的相邻的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在变焦期间改变,孔径光阑被配置于第二透镜单元与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第三透镜单元在第三透镜单元内以最大的空气间隔由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子单元和具有负折光力并且位于第一透镜子单元的像侧的第二透镜子单元构成,第二透镜子单元从物侧到像侧依次由负透镜G3bn和正透镜G3bp构成,并且,满足以下条件:‑2.0<R3bn1/f3<‑0.10.15<D3ab/Dsi<0.30,这里,R3bn1是负透镜G3bn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f3是第三透镜单元的焦距,D3ab是第一透镜子单元与第二透镜子单元之间的空气间隔,Dsi是组合空气中的反焦距与广角端处的从孔径光阑到最接近像侧的透镜表面的距离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24 JP 2015-1865761.一种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和包含一个或更多个透镜单元的后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在变焦期间,第一透镜单元不移动,第二透镜单元和后透镜组的透镜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移动,并且,透镜单元中的相邻的透镜单元之间的间隔在变焦期间改变,孔径光阑被配置于第二透镜单元与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第三透镜单元在第三透镜单元内以最大的空气间隔由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子单元和具有负折光力并且位于第一透镜子单元的像侧的第二透镜子单元构成,第二透镜子单元从物侧到像侧依次由负透镜G3bn和正透镜G3bp构成,并且,满足以下条件:-2.0<R3bn1/f3<-0.10.15<D3ab/Dsi<0.30,这里,R3bn1是负透镜G3bn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f3是第三透镜单元的焦距,D3ab是第一透镜子单元与第二透镜子单元之间的空气间隔,Dsi是组合空气中的反焦距与广角端处的从孔径光阑到最接近像侧的透镜表面的距离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满足以下条件:0.2<f3a/f3<1.0这里,f3a是第一透镜子单元的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满足以下条件:-2.2<f3b/f3<-0.2这里,f3b第二透镜子单元的焦距。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须藤健太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