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脱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15159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04:15
一种防脱线结构,包括电路板盒,构成电路板盒的壳体,设于电路板盒上的用于连接导线的端子台,端子台上设有供导线接入的接线口,壳体上设有供导线连接到壳体外的出线口,导线从接线口向出线口延伸,电路板盒上设有防脱筋,接线口与出线口设于防脱筋的同一侧,接线口与防脱筋之间形成可供导线通过的第一通路,防脱筋与构成电路板盒的壳体之间形成可供导线通过的第二通路;导线经由第二通路绕过防脱筋,再经第一通路与接线口连接,构成“U”字形状态。该防脱线结构利用防脱筋、接口线和出线口等,使导线不易被拉扯而从接线口上脱落,节省成本和安装的工时,方便接线与维修,确保了产品和用户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导线安装固定
,尤其涉及一种防脱线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接线方式多采用压线方式,如图1所示,其显示一种现有的压线装置,包括:垫板1,以及设置在垫板上的压线板2,压线板一端转动连接在垫板1上,并可相对垫板1转动,压线板中部3用于将线缆4固定在垫板1上,并通过固定螺钉5将压线板另一端锁附在垫板1上,以防止电源线从接线端子脱落。然而,对于上述压线装置来说,为固定电源线,压线板2与垫板1之间的距离必须小于电源线的直径,且由于锁定螺钉5,将会对电源线产生压力,导致电源线如图中电源线一样产生形变,容易使处于压线板2与垫板1之间的电源线绝缘层破损,甚至断裂,导致漏电,而长期形变之后电源线失去原有的弹力,处于压线板2和垫板1之间的电源线的直径小于压线板2和垫板1之间的距离,容易松动。而且,使用此结构依然需要螺钉5,以及必须在垫板1上打孔,一般选择打在产品装置如电路板盒上,可能降低产品装置的防水性,安装维护操作也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脱线结构,可在防止导线因拉扯而从接线口脱落的同时,降低成本和安装工时。(二)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脱线结构,包括电路板盒,构成所述电路板盒的壳体,设于所述电路板盒上的用于连接导线的端子台,所述端子台上设有供所述导线接入的接线口,所述壳体上设有供所述导线连接到所述壳体外的出线口,所述导线从所述接线口向所述出线口延伸,所述电路板盒上设有防脱筋,所述接线口与所述出线口设于所述防脱筋的同一侧,所述接线口与所述防脱筋之间形成可供导线通过的第一通路,所述防脱筋与构成所述电路板盒的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可供导线通过的第二通路;所述导线经由所述第二通路绕过所述防脱筋,再经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接线口连接,构成“U”字形状态。优选地,所述防脱筋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等于或大于所述导线的直径,且从所述出线口的正面看,所述开口与所述出线口完全错开设置。优选地,所述端子台上设有固定导线的固定部,所述接线口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壳体上设有所述出线口的侧壁形成的夹角小于90度,且所述接线口向出线口倾斜。优选地,所述防脱筋为平板状,所述防脱筋与所述导线至少有两个接触点,所述接触点之间保持预定距离。优选地,所述端子台包括:接入强电的第一端子台和接入弱电的第二端子台,所述第一端子台与所述第二端子台之间设有绝缘壁。(三)有益效果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的防脱线结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1)利用防脱线结构的防脱筋、接口线和出线口等,当导线在出线口方向受到拉扯时,导线与防脱筋接触,产生与向外拉扯的力相反的摩擦力,使导线不易被拉扯而从接线口上脱落;(2)与通过压线板固定安装导线的方式相比,本技术只需要设置防脱筋,不需要再设置螺丝孔和螺丝等,不会产生由于磨损而使螺丝松脱失去防脱线效果的情况,节省成本和安装的工时;并且由于不需要对导线施加压力以固定,导线不会因此受到损伤;(3)防脱筋上还设有开口,防止导线因拉扯脱落的同时达到了方便接线的效果;(4)接线口与壳体设置有出线口的侧壁的夹角设置为小于90度,用户连接导线时能够同时完全地看到端子台上的接线口与固定部,便于安装与维修;(5)防脱筋为平板状结构,防脱筋与导线至少有两个接触点,两个接触点保持预定距离,可以有效防止导线从接线口脱落;(6)将接入强电和接入弱电的端子台分开,中间设置绝缘壁,防止用户错接线导致短路,确保了产品和用户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现有的压线装置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俯视图,(b)为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防脱线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防脱线结构的截面图;图4为图2所示防脱线结构的正视图;图5为图2所示防脱线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其中(a)为侧视图;(b)为截面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防脱线结构的又一结构示意图。【符号说明】1-垫板;2-压线板;3-压线板中部;4-线缆;5-螺钉;10-电路板盒,11-壳体;12-设置有出线口的侧壁;20-端子台;21-固定部;22-第一端子台;23-第二端子台;24-绝缘壁;30-防脱筋;31-开口;40-接线口;50-出线口;60-导线;70-管道;80-夹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脱线结构,用于安装固定导线60,如图2和图3所示,该防脱线结构包括:电路板盒10、端子台20、防脱筋30;其中,端子台20设置于电路板盒10上,其设置有供导线60接入的接线口40,用于连接导线60;电路板盒10包括壳体11,壳体11上设置有出线口50,导线60经出线口50连接到壳体11外,其中导线60从接线口40向出线口50延伸;防脱筋30设置在电路板盒10上,接线口40与出线口50设于防脱筋的同一侧,接线口40与防脱筋30之间形成可供导线60通过的第一通路,防脱筋30与壳体11之间形成可供导线60通过的第二通路,出线口50与防脱筋30之间形成可供导线60通过的第三通路,导线60由出线口50经过第二通路绕过防脱筋,再经第一通路与接线口40连接,构成“U”字形状态。在本技术中,出线口50是指导线60从接线口40向电路板盒外延伸的方向的开口,该出线口50可以设置于电路板盒的壳体的一侧壁,也可以设置于产品框体上。其中,为了保护导线,还可以设置管道70,由于导线必须从管道70中通过,因此管道的开口即为出线口50;如果没有设置管道70,则出线口50为构成电路板盒的壳体的一侧壁上供导线连接到壳体外的开口。其中,设置在电路板盒10上的防脱筋30沿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一方向与接线口和出线口的连线在水平面的投影垂直,或者在与接线口和出线口的连线在水平面的投影垂直的方向上,该第一方向具有分量。另外,端子台20与防脱筋30之间的直线距离等于或大于导线的直径,防脱筋30与电路板盒的壳体11之间的直线距离等于或大于导线的直径。由于接线口40与出线口50设于防脱筋的同一侧,当用户连接导线时,导线60从防脱筋的靠出线口50一侧穿过,再经过防脱筋30与壳体11之间的第二通路,最后从防脱筋的靠接线口40一侧、经第一通路连接到接线口40。也就是说,导线60需要绕过防脱筋30再与接线口40连接,从而构成“U”字形状态。当导线60在出线口方向受到拉扯时,导线60与防脱筋30接触,受到防脱筋的干涉,产生与向外拉扯的力相反的摩擦力,摩擦力与向外拉扯的力相抵消,使导线60不易被拉扯导致从接线口40上脱落。在图2和图3中,接线口40与出线口50设于防脱筋的同一侧,且出线口50位于防脱筋的下方,但对于本技术的防脱线结构,出线口的位置也可以上移,使得出线口50与接线口40位于防脱筋的同一侧,且出线口50也位于防脱筋的上方,这样当用户连接导线时,导线60由出线口50经过出线口50与防脱筋30之间形成的第三通路,再经过防脱筋30与壳体11之间的第二通路,最后从防脱筋的靠接线口40一侧、经第一通路连接到接线口40。这样导线60同样可以绕过防脱筋30再与接线口40连接,从而构成“U”字形状态,从而当导线60在出线口方向受到拉扯时,导线60与防脱筋30的摩擦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脱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盒,构成所述电路板盒的壳体,设于所述电路板盒上的用于连接导线的端子台,所述端子台上设有供所述导线接入的接线口,所述壳体上设有供所述导线连接到所述壳体外的出线口,所述导线从所述接线口向所述出线口延伸,所述电路板盒上设有防脱筋,所述接线口与所述出线口以所述防脱筋为界设于所述防脱筋的同一侧,所述接线口与所述防脱筋之间形成可供导线通过的第一通路,所述防脱筋与构成所述电路板盒的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可供导线通过的第二通路;所述导线经由所述第二通路绕过所述防脱筋,再经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接线口连接,构成“U”字形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脱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盒,构成所述电路板盒的壳体,设于所述电路板盒上的用于连接导线的端子台,所述端子台上设有供所述导线接入的接线口,所述壳体上设有供所述导线连接到所述壳体外的出线口,所述导线从所述接线口向所述出线口延伸,所述电路板盒上设有防脱筋,所述接线口与所述出线口以所述防脱筋为界设于所述防脱筋的同一侧,所述接线口与所述防脱筋之间形成可供导线通过的第一通路,所述防脱筋与构成所述电路板盒的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可供导线通过的第二通路;所述导线经由所述第二通路绕过所述防脱筋,再经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接线口连接,构成“U”字形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脱线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坤然钟柏东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