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引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51062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6 11:38
一种电线引导装置,用于切实地安装橡胶套和托架。该电线引导装置(G)具备:电线引导体(10),连结多个连接部件(11)而构成,在将电线(W)插通于所述电线引导体(10)的内部的状态下能够弯曲变形地架设在车身(B)和滑动门(S)之间;橡胶套(20),包围电线引导体(10);卡定部(23),形成于橡胶套(20)的端部;车身侧托架(30),与电线引导体(10)的端部连结,并安装于车身(B);以及承接部(37),形成于车身侧托架(30)的内部,通过使卡定部(23)与所述承接部(37)卡定而将橡胶套(20)保持为限制脱离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线引导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呈大致水平地架设在车身和滑动门之间的电线引导装置。电线引导装置构成为具备:连结多个连接部件的形态的能够弯曲变形的电线引导体;用于将电线引导体的一端部与车身连结的车身侧托架;以及用于将电线引导体的另一端部与滑动门连结的车门侧托架。在电线引导体和两托架中插通有线束,该线束用于进行向装配于滑动门的电气部件等的供电。在电线引导体覆盖有以防尘、防水为目的的橡胶套。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1702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随着滑动门的开闭,电线引导体向前后方向进行位移并且使其弯曲形态变化,因此存在如下担忧:随着电线引导体的变形,橡胶套发生位置偏移从而使电线引导体的一部分露出。因此,需要预先将橡胶套的至少一端部固定于车身侧托架和车门侧托架中的任一方。作为将橡胶套的端部固定于托架的方法,考虑下述方法:在橡胶套形成环状部,将该环状部与形成于托架的外表面的突起等钩挂。但是,在将环状部与突起等钩挂的结构中,当环状部与异物抵碰时等,存在环状部从托架脱离的担忧。本专利技术基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切实地安装橡胶套和托架。本专利技术的电线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电线引导体,连结多个连接部件而构成,并且在将电线插通于内部的状态下能够弯曲变形地架设在车身和滑动门之间;橡胶套,包围所述电线引导体;卡定部,形成于所述橡胶套的至少一端部;车身侧托架,与所述电线引导体的一端部连结,并安装于所述车身;车门侧托架,与所述电线引导体的另一端部连结,并固定于所述滑动门;以及承接部,形成于所述车身侧托架和所述车门侧托架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托架的内部,通过使所述卡定部与所述承接部卡定而将所述橡胶套保持为限制脱离状态。由于橡胶套的卡定部容纳于托架的内部,因此没有因来自外部的干涉等引起卡定部从托架脱离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切实地预先安装橡胶套和托架。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电线引导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放大地示出图1中的车身侧托架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X-X线剖视图。图4是示出开启车身侧托架的盖部的状态的电线引导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放大地示出图4中的车身侧托架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a)在本专利技术的电线引导装置中,也可以在所述连接部件形成有能够与所述承接部卡定的连结部。根据该结构,由于用于安装橡胶套的承接部兼具作为用于连结连接部件的构件的功能,因此能够实现托架的内部结构的简化。(b)在本专利技术的电线引导装置中,所述卡定部也可以形成为板状。根据该结构,与卡定部形成为块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托架的内部空间,能够实现托架的小型化。(c)在本专利技术的电线引导装置中,所述卡定部也可以夹在所述托架的内表面和所述连接部件的外表面之间。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托架的内部没有卡定部发生位置偏移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切实地使卡定部与承接部预先卡定。(d)在本专利技术的电线引导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承接部形成为突起状,在所述卡定部形成有供所述承接部嵌入的卡定孔。根据该结构,能够切实地使卡定部与承接部卡定。<实施例1>以下,参照图1~图5对将本专利技术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的电线引导装置G架设在车身B和滑动门S之间,构成为具备:电线引导体10;橡胶套20,用于保护电线引导体10;车身侧托架30,用于将电线引导体10的一端部与车身B连结;以及车门侧托架50,用于将电线引导体10的另一端部与滑动门S连结。在电线引导装置G(电线引导体10和两托架30、50)中插通有线束H,该线束H用于进行向装配于滑动门S的电气部件等的供电。如图3所示,线束H是将作为供电用的导电路径而发挥功能的多根电线W捆束而构成的。<电线引导体10>电线引导体10以将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多个连接部件11呈一列且能够向水平方向相对地转动的方式连结而构成。连接部件11在整体上形成为方筒状。如图3所示,构成连接部件11的上板部12中的车身B侧的区域成为车身侧连结部13(本申请专利技术所记载的连结部)。在该车身侧连结部13形成有沿上下方向(板厚方向)贯通的形态的连结孔14。上板部12中的滑动门S侧的区域成为相对于车身侧连结部13呈台阶状变低的车门侧连结部15。在该车门侧连结部15的上表面形成有连结突起16。构成连接部件11的下板部17中的车身B侧的区域成为车身侧连结部13。在该车身侧连结部13与上侧的车身侧连结部13同样地形成有沿上下方向(板厚方向)贯通的形态的连结孔14。下板部17中的滑动门S侧的区域成为相对于车身侧连结部13呈台阶状变高的车门侧连结部15。在该车门侧连结部15的下表面与上侧的车门侧连结部15同样地形成有连结突起16。相邻的连接部件11彼此通过位于车身B侧的连接部件11的连结突起16与位于滑动门S侧的连接部件11的连结孔14嵌合,连结成能够向水平方向相对地转动。在连结多个连接部件11的状态下,这些连接部件11的内部空间成为用于供线束H(电线W)插通的细长的插通空间18。<橡胶套20>橡胶套20在整体上形成为细长的方筒状,并是将折皱部21、方筒部22和上下对称的一对卡定部23一体地形成的形态。折皱部21占据橡胶套20的大部分的区域,并能够向长度方向伸缩且能够向水平方向弯曲变形。方筒部22与折皱部21的车身B侧的端部相连。橡胶套20以将其折皱部21覆盖的方式安装于电线引导体10。在安装状态下,折皱部21外嵌在电线引导体10中的除去两端部之外的大部分的区域。上下一对的卡定部23的相对间隔是与连接部件11的上下两车身侧连结部13的外表面之间的上下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上下两卡定部23中的上侧的卡定部23是从构成方筒部22的上表面部呈彼此齐平状向车身B侧呈板状延伸的形态。该卡定部23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连接部件11的宽度尺寸稍小的尺寸。并且,在该卡定部23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卡定部23的板厚方向)贯通的圆形的卡定孔24。卡定孔24的内径是与连接部件11的连结孔14大致相同的尺寸。下侧的卡定部23是从构成方筒部22的下表面部呈彼此齐平状向车身B侧呈板状延伸的形态。该卡定部23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连接部件11的宽度尺寸稍小的尺寸。并且,在该卡定部23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卡定部23的板厚方向)贯通的圆形的卡定孔24。该下侧的卡定孔24与上侧的卡定孔24呈同轴状配置,下侧的卡定孔24的内径设定为与上侧的卡定孔24相同的尺寸。<车身侧托架30>车身侧托架30是合成树脂制,并如图3、5所示地是经由铰链部33将主体部31和盖部32连结的单独的部件。主体部31的内部成为向上方敞开的容纳空间34。在构成主体部31的周壁部形成有使容纳空间34向车身侧托架30的外部连通的连结用开口部35。在连结用开口部35中的构成主体部31的下壁部36的区域形成有承接部37。承接部37是向上方呈轴状(圆柱状)突出的形态,承接部37的轴线朝向上下方向。构成连结用开口部35的一对侧壁部38形成为彼此平行,以空出与连接部件11的宽度尺寸相同或比其稍大的间隔的方式彼此平行地相对。通过使盖部32以铰链部33为支点而转向,以封住容纳空间34的上表面这样的形态组装于主体部31。在盖部32中的面对连结用开口部35的区域形成有承接部37。盖部32的承接部37形成为与主体部31的承接部3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线引导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线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线引导体,连结多个连接部件而构成,并且在将电线插通于内部的状态下能够弯曲变形地架设在车身和滑动门之间;橡胶套,包围所述电线引导体;卡定部,形成于所述橡胶套的至少一端部;车身侧托架,与所述电线引导体的一端部连结,并安装于所述车身;车门侧托架,与所述电线引导体的另一端部连结,并固定于所述滑动门;以及承接部,形成于所述车身侧托架和所述车门侧托架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托架的内部,通过使所述卡定部与所述承接部卡定而将所述橡胶套保持为限制脱离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7.29 JP 2015-1493801.一种电线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线引导体,连结多个连接部件而构成,并且在将电线插通于内部的状态下能够弯曲变形地架设在车身和滑动门之间;橡胶套,包围所述电线引导体;卡定部,形成于所述橡胶套的至少一端部;车身侧托架,与所述电线引导体的一端部连结,并安装于所述车身;车门侧托架,与所述电线引导体的另一端部连结,并固定于所述滑动门;以及承接部,形成于所述车身侧托架和所述车门侧托架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托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村悠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