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35607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5 0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薄膜电容器构成为,具备:电容器元件,在端部形成有金属喷镀电极;汇流条,与金属喷镀电极连接;壳体,具有用于容纳电容器元件和汇流条的容纳部;盖构件,覆盖容纳部的开口;和导热构件,配设在汇流条与盖构件之间,其中,盖构件在与导热构件对置的一侧具有凸部,凸部与导热构件相接,并且导热构件与汇流条相接。根据该构成,能够提供散热性能进一步提升的薄膜电容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壳体内容纳了电容器元件的薄膜电容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要求电气设备、电子设备、工业设备、汽车等所搭载的薄膜电容器通过释放在充放电时产生的热来提高薄膜电容器的可靠性。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薄膜电容器,即,具备多个电容器元件和与电容器元件连接的汇流条,在与设置于汇流条的外部连接用的端子部最接近的部分设置了散热性能比其他部分优异的散热单元。以下具体来说明。图6是示出以往的薄膜电容器的构成的立体图,图7是去除上表面侧的正极汇流条92A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薄膜电容器在壳体93容纳了多个电容器元件91、正极汇流条92A以及负极汇流条92B。在各电容器元件91的两端面所形成的金属喷镀电极分别与正极汇流条92A和负极汇流条92B连接。并且,以往的薄膜电容器构成为,在与设置于正极汇流条92A的外部连接用的正极外部端子部92A2、以及设置于负极汇流条92B的外部连接用的负极外部端子部92B2最接近的部分,不配置电容器元件91,仅配设模制树脂96。即便是热与从输入侧施加的电流一起传导至正极外部端子部92A2和负极外部端子部92B2的情况,该热也会在从正极外部端子部92A2和负极外部端子部92B2分别经由正极汇流条92A和负极汇流条92B传导至电容器元件91之前,首先传导至模制树脂96,因此能够使得热从该模制树脂96向外部散热。由此,在以往的薄膜电容器中,能够抑制如给电容器元件91带来损伤这种的较大的热的传导。如此,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技术中,虽然能够抑制某种程度的发热,但近年要求使得薄膜电容器的散热性能进一步提升。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65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薄膜电容器构成为,具备:电容器元件,在端部形成有金属喷镀电极;汇流条,与金属喷镀电极连接;壳体,具有用于容纳电容器元件和汇流条的容纳部;盖构件,覆盖容纳部的开口;和导热构件,配设在汇流条与盖构件之间,其中,盖构件在与导热构件对置的一侧具有凸部,凸部与导热构件相接,并且导热构件与汇流条相接。能够提供通过使得散热性能提升从而提高了可靠性的薄膜电容器。附图说明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的剖视图。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1盖构件和第2盖构件分离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树脂液注入的示意立体图。图6是以往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图7是去除以往的薄膜电容器的上表面侧的正极汇流条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薄膜电容器的构成及其制造方法。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图2是薄膜电容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3是图1的切断线I-I处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薄膜电容器具备6个电流平滑用的电容器元件1。在各电容器元件1的两端部形成有金属喷镀电极11。在此,详细阐述电容器元件1的构成。电容器元件1具有相互对置的两个端面和相连这两个端面的侧面,在端面观察时呈扁平形状(具有两个平面和两个曲面的形状)。此外,电容器元件1具备一对金属化薄膜。金属化薄膜在由聚丙烯(以下称作“PP”)等构成的电介质薄膜的表面之中的至少单面蒸镀铝从而形成了蒸镀金属层(蒸镀电极)。并且,这一对金属化薄膜被重合在一起卷绕(卷绕体)。此外,在卷绕体的两个端面形成有由锌构成的金属喷镀电极11。例如铜等金属制的汇流条2由正极汇流条2A和负极汇流条2B构成。在负极汇流条2B的与正极汇流条2A对置的对置面,为了谋求与正极汇流条2A的绝缘而粘附有绝缘纸33。通过软钎焊、电阻焊,在各电容器元件1的一个金属喷镀电极11连接有正极汇流条2A,在另一个金属喷镀电极11连接有负极汇流条2B。连接有正极汇流条2A和负极汇流条2B的多个电容器元件1被容纳于容纳部3A,该容纳部3A设置在由聚苯硫醚(以下称作“PPS”)等绝缘树脂构成的壳体3中。壳体3是上方开口型,具有呈大致矩形状的开口,形成有呈大致矩形状的矩形环状端面3B以使得包围容纳部3A的开口。此外,在电容器元件1的排列方向(X方向)上的正极汇流条2A的端部以及负极汇流条2B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保持部2A1以及保持部2B1,保持部2A1以及保持部2B1钩挂在壳体3的矩形环状端面3B的给定的位置。并且,在负极汇流条2B的与金属喷镀电极11连接的连接面(金属喷镀电极连接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导热构件配置面),配置有绝缘纸、丙烯酸系树脂所构成的导热片4,导热片4与负极汇流条2B相接。导热片4只要不妨碍到绝缘性,厚度便可优选较小的厚度,例如能够利用厚度为0.5~1.0mm的导热片。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导热片4而利用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粘附了聚酰胺纸的绝缘纸。该绝缘纸的操作性良好,此外,厚度较薄。导热片4为导热构件的一例。例如铝等金属制的盖构件5配置在壳体3的矩形环状端面3B之上以覆盖壳体3的容纳部3A的开口,通过螺钉8而螺钉固定于壳体3的矩形环状端面3B。此外,正极汇流条2A的正极外部端子部2A2与正极汇流条2A的保持部2A1相比,设置在更远离壳体3的位置。同样,负极汇流条2B的负极外部端子部2B2与负极汇流条2B的保持部2B1相比,设置在更远离壳体3的位置。盖构件5由第1盖构件5A和第2盖构件5B构成。如图2所示,第1盖构件5A比第2盖构件5B大。图4是从导热片4侧观察第1盖构件5A和第2盖构件5B分离开的状态的盖构件5的立体图。第1盖构件5A具有缺口部5A2。在构成第1盖构件5A的缺口部5A2的3个外缘的附近,设置有台阶部5A5。此外,在俯视时呈矩形状的第2盖构件5B的4边之中3边的附近,也设置有台阶部5B1。通过将第2盖构件5B的台阶部5B1嵌入第1盖构件5A的台阶部5A5,从而第2盖构件5B被固定,第1盖构件5A和第2盖构件5B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盖构件5。如图3所示,第1盖构件5A具有:外侧面5A3,构成薄膜电容器的表面;和内侧面5A4,处于外侧面5A3的相反的一侧且面向壳体3的容纳部3A。内侧面5A4具有凸部5A1,凸部5A1的端部与导热片4相接。即,导热片4被负极汇流条2B和盖构件5(第1盖构件5A的凸部5A1)夹着。根据该构造,由于从电容器元件1产生的热经由金属喷镀电极11、汇流条2、导热片4、凸部5A1而传导至整个盖构件5,因此能够有效地使热从薄膜电容器向外部释放。此外,由于导热片4具有绝缘性,因此不会影响到薄膜电容器的电气特性。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以外的构成,也可考虑在负极汇流条2B与盖构件5之间流入绝缘性的树脂的构成,但在该情况下,为了流入该树脂,必须在负极汇流条2B与盖构件5之间设置足够的间隙。如此空出足够的间隙的情况下,当然散热性会下降,无法实现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的优异的散热性。另一方面,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利用在厚度较薄的PET薄膜粘附了聚酰胺纸的绝缘纸,则能够使负极汇流条2B与盖构件5的距离充分接近,因此能够实现优异的散热性。此外,在图2中与纸面左侧的电容器元件1相邻且并联连接的两个Y电容器7与电容器元件1串联连接。这两个Y电容器7配设为用于去除噪声。并且,如图3所示,在与壳体3的容纳部3A对置的盖构件5的内侧面和壳体3的容纳部3A的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薄膜电容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膜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在端部形成有金属喷镀电极;汇流条,与所述金属喷镀电极连接;壳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电容器元件和所述汇流条的容纳部;盖构件,覆盖所述容纳部的开口;和导热构件,配设在所述汇流条与所述盖构件之间,所述盖构件在与所述导热构件对置的一侧具有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导热构件相接,并且所述导热构件与所述汇流条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5.28 JP 2014-1097941.一种薄膜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在端部形成有金属喷镀电极;汇流条,与所述金属喷镀电极连接;壳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电容器元件和所述汇流条的容纳部;盖构件,覆盖所述容纳部的开口;和导热构件,配设在所述汇流条与所述盖构件之间,所述盖构件在与所述导热构件对置的一侧具有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导热构件相接,并且所述导热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山雄基尾崎晃弘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