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82994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5 04: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包括漩涡振荡器主系统(2)以及与漩涡振荡器主系统(2)的偏心转动轴相连的旋转平台(7),在所述旋转平台(7)上设有至少2块垫块(6),每块垫块(6)通过一个相应的升降装置与旋转平台(7)活动相连;在每块垫块(6)上设置至少一个锥形坑(61);所述锥形坑(61)的中心线与垫块(6)的上表面相垂直;在漩涡振荡器主系统(2)的外壳上固定设置支撑框架组件(5),所述支撑框架组件(5)上设有用于柔性固定振荡管上部的振荡管固定组件,所述振荡管固定组件位于垫块(6)的上方。采用该振荡器能实现不需要人力维持的情况下进行多管的全自动漩涡振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实验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料漩涡振荡混合时所需的自动化漩涡振荡器。
技术介绍
在自然科学实验中,往往要将几种物料进行混合至均一,常见的形式如流体物料的混合,或在流体中溶解固体溶质。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混合过程如果靠手震荡是比较费时费力的,而且效果也不理想。因此现在出现了很多机械混合器,比如摇床、滚轴混合器、三维转动混合器,这些虽然都是全自动的,但都是力度较弱的混合方式,而且有些需要震动管具有密封盖,液体会进行上下左右不规则震动,也因此限制了其震动力度不能过大,对需要剧烈混合或难溶体系的溶解是不合适的。目前现有的一种混合器即漩涡振荡混合器可以提供剧烈震荡,其特点是混合管下端做快速偏心圆周运动,上端相对不动,这样就使管内的液体产生剧烈的漩涡转动,提供剧烈的震荡环境,而且因上端位置基本稳定,所以不是振荡管的每一部分都在做与振荡器轴相同幅度的偏心转动,振荡管重心的偏心转动幅度比振荡器轴的偏心转动幅度要小,因此系统较平稳,同时管内混合液的漩涡液高较稳定,液体不会在剧烈震动下溢出振荡管;其工作过程一般都是半自动,即需要依靠手持容器管的上端,下端接触振荡器的托盘来实现,打开漩涡振荡器,托盘进行偏心震动,因此带动与之静摩擦接触的容器管下端也进行偏心震动,从而使容器管内的混合液自下而上产生漩涡式旋转。目前市面上的漩涡振荡器基本都属于半自动,其需要依靠手的抓持作用,时间久了手会因为管壁对手指的高频振动而产生痛感,而且震荡时,实验人员必须跟振荡管一起陪同在振荡器旁,浪费时间,尤其是针对难溶物等需要长时间震荡的情况下,以上两个缺点就尤为显著。设计全自动的漩涡振动器将可以避免上述缺点,同时设计多管同时全自动漩涡振荡是自动化设计的更高目标,将进一步充分解放人力,发挥效率。然而模拟半自动漩涡振荡效果的全自动漩涡振荡器并不好实现,其不能仅靠一个紧固件固定牢振荡管就能替代人手的作用,因为人手的抓持作用其实有一定的柔性,下端做相对较大角度偏心振荡时,上端因为跟下端在一根管内也必须做小角度振荡,因此,如果上端固定死就会导致下端振荡也不能进行。要实现振荡管下端作大角度偏心振动,上端基本不动,但可被迫做小角度跟随运动,需要巧妙的配件和运作方式,同时为了多管同振的实际利用率,也需要灵活稳固方便的振荡管配位方式以同时适应不同尺寸的振荡管,以此来构建漩涡混合剧烈程度以及振荡管稳定性与半自动式完全一样的多管同振全自动漩涡振荡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采用该振荡器能实现不需要人力维持的情况下进行多管的全自动漩涡振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包括漩涡振荡器主系统以及与漩涡振荡器主系统的偏心转动轴相连的旋转平台,在旋转平台上设有至少2块垫块,每块垫块通过一个相应的升降装置与旋转平台活动相连;在每块垫块上设置至少一个锥形坑;锥形坑的中心线与垫块的上表面相垂直;在漩涡振荡器主系统的外壳上固定设置支撑框架组件,支撑框架组件上设有用于柔性固定振荡管上部的振荡管固定组件,振荡管固定组件位于垫块的上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的改进:所述振荡管固定组件由位于上层的实体橡皮层和位于下层的镂空橡皮层组成,在镂空橡皮层上设置与每个锥形坑相一一对应的镂空孔,镂空孔位于相对应的锥形坑的正上方;实体橡皮层和镂空橡皮层均与支撑框架组件固定相连。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的进一步改进:每个镂空孔的中心线与相对应的锥形坑的中心线相重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的进一步改进:镂空孔为星形镂空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的进一步改进:升降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旋转平台上的竖杆,垫块与竖杆上下滑动的相连,在竖杆上设有用于将垫块定位的锁紧装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的进一步改进:锁紧装置包括垫块固定片和与垫块固定片相配套的紧固件,垫块固定片的一端与垫块固定相连、另一端与竖杆上下滑动的相连。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的进一步改进:在漩涡振荡器主系统外壳的底部设置吸盘式支撑脚。本专利技术的多管可调式全自动漩涡振荡器,振荡管上部使用双层橡胶共同柔性固定,下端使用高低可调的带锥形坑的垫块配位,实现了不需要人力维持的情况下,多种尺寸的圆底或平底振荡管可同时运转,并做到每根振荡管下端做大角度偏心振动,上端几乎不动、但可做小角度被迫跟随运动,每根振荡管的漩涡混合力度与半自动时相同,振荡管稳定性也跟半自动时一样。本专利技术使用锥形坑作为圆底(平底)振荡管底部的配位部件,可提高多管同振的稳定性和可行性;位于顶层的实体橡胶层可以对振荡管顶部提供摩擦固定和下压力,下层带有星形镂空孔的橡胶层可柔性固定振荡管,而且适合不同直径的管,每个星形镂空孔内的多角橡胶的结构有一定的弹力能使管子不跑位,而且经实践,其对振荡管的阻力可忽略,从而振荡能正常进行。在本专利技术中,每个镂空的中心线与其下方相对应的锥形坑中心线相重合;由于实际使用时,垫块的上表面与水平面相平行;因此每个镂空孔中心的与垫块锥形坑的锥顶连线垂直于水平面。在本专利技术中,与垫块固定片相配套的紧固件可选用快拆式紧固件,快拆式紧固件由可转动螺丝、便捷螺帽和两块固定片组成,可徒手拧紧螺帽,压紧固定片,从而紧固垫块固定片与竖杆的相对位置,快拆式紧固件可在实验中方便地调节垫块的高低。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漩涡振荡器主系统外壳的底部设置的吸盘式支撑脚,在大气压作用下可使整个仪器牢牢固定在桌面上。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技术优势:1、本专利技术的多管式自动漩涡振荡器可以不需要人力维持,同时自动稳定地振动多根不同尺寸的圆底或平底振荡管。2、本专利技术制作成本低,没有使用复杂的配件,采用底部垫块调节高度,上端双橡胶层的高度恒定的方式,使整个仪器结构更精简,使用时调节方便,且都可以徒手快速完成振荡管的装配和垫块的高低调整。3、本专利技术适用范围广,星形镂空孔洞对管子直径无特殊要求,只要不过大或过小就行,适合一般的所有管径;垫块上的锥形坑可通配各种直径的圆底或平底管;垫块高低采用连续的无级调整方式,可适用于不同长度的容器管。4、本专利技术的每根振荡管振荡形式稳定,机械化模拟了半自动的工作方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放大后的局部示意图(主要体现垫块锁紧装置);图3是图1中的镂空橡皮层3的放大示意图。图中:吸盘式支撑脚1、漩涡振荡器主系统2、镂空橡皮层3、实体橡皮层4、支撑框架组件5、垫块6、旋转平台7、垫块固定片8、竖杆9、调速开关10、紧固件11;镂空孔31、支撑杆51、上方框52、下方框53、锥形坑6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实施例1、一种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如图1~图3所示,包括漩涡振荡器主系统2和旋转平台7,漩涡振荡器主系统2上设有调速开关10,旋转平台7与漩涡振荡器主系统2的偏心转动轴相连;调速开关10用于控制振动速度;上述内容属于现有技术。在旋转平台7上设有3块垫块6,在每块垫块6上设置2个锥形坑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包括漩涡振荡器主系统(2)以及与漩涡振荡器主系统(2)的偏心转动轴相连的旋转平台(7),其特征是:在所述旋转平台(7)上设有至少2块垫块(6),每块垫块(6)通过一个相应的升降装置与旋转平台(7)活动相连;在每块垫块(6)上设置至少一个锥形坑(61);所述锥形坑(61)的中心线与垫块(6)的上表面相垂直;在漩涡振荡器主系统(2)的外壳上固定设置支撑框架组件(5),所述支撑框架组件(5)上设有用于柔性固定振荡管上部的振荡管固定组件,所述振荡管固定组件位于垫块(6)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包括漩涡振荡器主系统(2)以及与漩涡振荡器主系统(2)的偏心转动轴相连的旋转平台(7),其特征是:在所述旋转平台(7)上设有至少2块垫块(6),每块垫块(6)通过一个相应的升降装置与旋转平台(7)活动相连;在每块垫块(6)上设置至少一个锥形坑(61);所述锥形坑(61)的中心线与垫块(6)的上表面相垂直;在漩涡振荡器主系统(2)的外壳上固定设置支撑框架组件(5),所述支撑框架组件(5)上设有用于柔性固定振荡管上部的振荡管固定组件,所述振荡管固定组件位于垫块(6)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管可调式双橡胶层自动漩涡振荡器,其特征是:所述振荡管固定组件由位于上层的实体橡皮层(4)和位于下层的镂空橡皮层(3)组成,在镂空橡皮层(3)上设置与每个锥形坑(61)相一一对应的镂空孔(31),所述镂空孔(31)位于相对应的锥形坑(61)的正上方;实体橡皮层(4)和镂空橡皮层(3)均与支撑框架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健乐叶兴乾程焕陈士国丁甜陈健初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