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平专利>正文

充气装置及充气斗笠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640530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3 1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气装置,包括充气筒、挤压气囊以及设在挤压气囊内的第一充气管;挤压气囊为中间大,两端小的环形充气空间,包括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第一充气管设在第一内侧壁上,且第一充气管沿挤压气囊轴向呈螺旋状旋转延伸;充气筒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管状;挤压气囊套在充气筒的上部;充气筒通过第一气门与挤压气囊的环形充气空间连通;充气筒还通过第二气门与第一充气管连通;挤压气囊上还设有第三气门;充气筒、第一充气管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充气斗笠,包括斗笠本体,该斗笠本体的充气空间与头套部的环形充气空间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快速充气,且重量轻,易折叠,便于携带,且功能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斗笠,具体涉及一种充气装置及充气斗笠
技术介绍
现有斗笠一般是用竹篾夹竹叶等编织而成,用于遮挡阳光和蔽雨,但这种斗笠不能折叠,不便于外出携带,且竹叶被雨淋日晒后,极易发霉、变黑甚至腐烂,不仅会影响斗笠的美观,还会造成斗笠的损坏。另外,竹篾周边又难免留有毛刺,容易造成人体伤害。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人们专利技术了充气斗笠,如CN 202050991U公开的一种充气斗笠,由笠盖、笠帽、充气嘴、系绳组成,笠盖与笠帽相通,笠帽上有充气嘴和系绳,笠帽、笠盖由薄膜材料粘接而成,充气嘴粘接在笠帽上,笠盖与笠帽的气室相通,该充气斗笠克服了现有斗笠外出携带不方便、且易伤人等缺点。但该充气斗笠只能用于遮阳挡雨,其用途比较单一,且充气速度慢。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充气装置及充气斗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快速充气的充气装置。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快速充气,且重量轻,易折叠,便于携带,功能多的充气斗笠。本技术所述的充气装置,包括充气筒、挤压气囊以及设置在挤压气囊内的第一充气管;所述挤压气囊为中间大,两端小的环形充气空间,包括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一充气管设置在第一内侧壁上,且第一充气管沿挤压气囊轴向呈螺旋状旋转延伸;所述充气筒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管状;所述挤压气囊套在充气筒的上部并与充气筒粘接在一起;所述充气筒通过至少一个第一气门与挤压气囊的环形充气空间连通;所述充气筒还通过至少一个第二气门与第一充气管连通;所述挤压气囊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气门;所述充气筒、第一充气管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还包括第二充气管、第三充气管和第四充气管;所述第二充气管沿周向布置在第二内侧壁上,且位于第二内侧壁的中部;多个第三充气管呈发射状布置在第二内侧壁上,且位于第二充气管的上侧,各第三充气管的上端与第一充气管的上部连通,各第三充气管的下端与第二充气管连通;多个第四充气管呈发射状布置在第二内侧壁上,且位于第二充气管的下侧,各第四充气管的上端与第二充气管连通,各第三充气管的下端与第一充气管的下部连通;第二充气管、第三充气管和第四充气管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本技术所述的充气斗笠,包括斗笠本体,覆盖在所述斗笠本体上的笠面,以及为斗笠本体充气的充气装置;所述斗笠本体由上、下两层柔性材料制成的充气空间,在斗笠本体上设有排气嘴;所述充气装置采用本技术所述的充气装置;所述挤压气囊为设置在斗笠本体中部的头套部;所述斗笠本体的充气空间通过各第三气门与头套部的环形充气空间连通;所述笠面采用柔性材料制成。还包括呼吸器,其包括第一通气软管、两个第二通气软管、转接头、两个吸气嘴和插管头,两个第二通气软管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吸气嘴对应连接,两个第二通气软管的另一端分别通过转接头与第一通气软管的一端连通,第一通气软管的另一端与插管头连接;当人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时,可将插管头与斗笠本体上排气嘴连通,呼吸装在斗笠本体内的新鲜空气,以避免污染空气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所述呼吸器位于充气筒的顶部,且通过魔术贴与充气筒粘接在一起,便于呼吸器的携带。所述笠面通过魔术贴粘接在斗笠本体的上表面上,便于笠面和斗笠本体之间的拆装。为了使斗笠更加美观,所述笠面的边缘设有裙边。所述柔性材料为软质塑料。所述斗笠本体上具有至少一个供抓握的通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使用时,首先向充气筒内注入空气,然后将充气筒的下端收紧使其封闭,并挤压充气筒,使充气筒内的空气注入到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第三充气管、第四充气管以及头套部的环形充气空间内;用手挤压头套部使其内的空气注入到斗笠本体内,当松开双手时,在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第三充气管、第四充气管的作用下(相对于弹簧),头套部能够在弹力的作用下自动撑开,使空气再次快速注入到头套部的环形充气空间内,从而大大节约了向斗笠本体充气的时间;不使用时,将斗笠本体及各充气管内的气体挤压排尽即可。(2)当暴雨大到造成洪涝灾害时,斗笠本体可以作为 “救生圈”进行自救或安全转移,同理,斗笠本体也可作为水中娱乐的漂浮用品,真正实现了斗笠的多功能利用。(3)当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时,可将插管头与斗笠本体上排气嘴连通,呼吸装在斗笠本体内的新鲜空气,以避免污染空气对人体健康的伤害。(4)采用柔性材料制成,重量轻,易折叠,便于携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充气斗笠的使用状态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充气斗笠在去掉笠面和部分第二内侧壁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充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不包括第二内侧壁);图4为本技术所述充气斗笠中的呼吸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气嘴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笠面, 2-裙边,3-斗笠本体,4-气门,4a-吹气嘴,4b-出气口,4c-浮塞,4d-进气口,4e-密封槽,5-第一内侧壁,6-第二内侧壁,7-排气嘴,8-第一充气管,9-充气筒,10-第二充气管,11-第三充气管,12-第四充气管, 13-转接头,14-吸气嘴,15-第二通气软管,16-插管头,17-第一通气软管,18-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3所示的充气装置,包括充气筒9、挤压气囊以及设置在挤压气囊内的第一充气管8。所述挤压气囊为中间大,两端小的环形充气空间,包括第一内侧壁5和第二内侧壁6。所述第一充气管8设置在第一内侧壁5上,且第一充气管8沿挤压气囊轴向呈螺旋状旋转延伸。所述充气筒9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管状。所述挤压气囊套在充气筒9的上部并与充气筒9粘接在一起。所述充气筒9通过至少一个第一气门(图中未示出)与挤压气囊的环形充气空间连通。所述充气筒9还通过至少一个第二气门(图中未示出)与第一充气管8连通。所述挤压气囊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气门(图中未示出)。所述充气筒9、第一充气管8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本技术中第一气门、第二气门和第三气门均采用图5所示的气门4,该气门4包括进气口4d、出气口4b、浮塞4c,以及设置在进气口4d处的密封槽4e和吹气嘴4a。各气门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如图3所示,所述充气装置还包括第二充气管10、第三充气管11和第四充气管12。所述第二充气管10沿周向布置在第二内侧壁6上,且位于第二内侧壁6的中部。多个第三充气管11呈发射状布置在第二内侧壁6上,且位于第二充气管10的上侧,各第三充气管11的上端与第一充气管8的上部连通,各第三充气管11的下端与第二充气管10连通。多个第四充气管12呈发射状布置在第二内侧壁6上,且位于第二充气管10的下侧,各第四充气管12的上端与第二充气管10连通,各第三充气管11的下端与第一充气管8的下部连通。第二充气管10、第三充气管11和第四充气管12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如图1至图3,本技术所述的充气斗笠,包括斗笠本体3,覆盖在所述斗笠本体3上的笠面1,以及为斗笠本体3充气的充气装置;所述斗笠本体3由上、下两层柔性材料制成的充气空间,在斗笠本体3上设有排气嘴7;所述充气装置采用本技术所述的充气装置;所述挤压气囊为设置在斗笠本体3中部的头套部;所述斗笠本体3的充气空间通过各第三气门与头套部的环形充气空间连通;所述笠面1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使用时,首先向充气筒9内注入空气,然后将充气筒9的下端收紧使其封闭,并挤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筒(9)、挤压气囊以及设置在挤压气囊内的第一充气管(8);所述挤压气囊为中间大,两端小的环形充气空间,包括第一内侧壁(5)和第二内侧壁(6);所述第一充气管(8)设置在第一内侧壁(5)上,且第一充气管(8)沿挤压气囊轴向呈螺旋状旋转延伸;所述充气筒(9)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管状;所述挤压气囊套在充气筒(9)的上部并与充气筒(9)粘接在一起;所述充气筒(9)通过至少一个第一气门与挤压气囊的环形充气空间连通;所述充气筒(9)还通过至少一个第二气门与第一充气管(8)连通;所述挤压气囊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气门;所述充气筒(9)、第一充气管(8)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筒(9)、挤压气囊以及设置在挤压气囊内的第一充气管(8);所述挤压气囊为中间大,两端小的环形充气空间,包括第一内侧壁(5)和第二内侧壁(6);所述第一充气管(8)设置在第一内侧壁(5)上,且第一充气管(8)沿挤压气囊轴向呈螺旋状旋转延伸;所述充气筒(9)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管状;所述挤压气囊套在充气筒(9)的上部并与充气筒(9)粘接在一起;所述充气筒(9)通过至少一个第一气门与挤压气囊的环形充气空间连通;所述充气筒(9)还通过至少一个第二气门与第一充气管(8)连通;所述挤压气囊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气门;所述充气筒(9)、第一充气管(8)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充气管(10)、第三充气管(11)和第四充气管(12);所述第二充气管(10)沿周向布置在第二内侧壁(6)上,且位于第二内侧壁(6)的中部;多个第三充气管(11)呈发射状布置在第二内侧壁(6)上,且位于第二充气管(10)的上侧,各第三充气管(11)的上端与第一充气管(8)的上部连通,各第三充气管(11)的下端与第二充气管(10)连通;多个第四充气管(12)呈发射状布置在第二内侧壁(6)上,且位于第二充气管(10)的下侧,各第四充气管(12)的上端与第二充气管(10)连通,各第三充气管(11)的下端与第一充气管(8)的下部连通;第二充气管(10)、第三充气管(11)和第四充气管(12)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3.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平
申请(专利权)人:周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