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及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26264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6 2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源,包括:框架和设置在框架内的导光板,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或者导光板远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发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依次从下往上设置有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和遮光片;位于所述遮光片远离光源的一侧或者位于所述遮光片开窗的可视区内设置有第二扩散膜,所述第二扩散膜靠近第二增光膜的一侧设置有凸出表面的扩散粒子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模组。该背光源能防止第二增光膜由于发热或者其它原因导致表面凸起而与第二扩散膜产生吸附粘贴,减轻牛顿环的现象,提高液晶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及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背光源为液晶显示设备的关键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源的功能即在于提供光源,使液晶显示设备能够正常显示。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层的第二玻璃基板的下偏光片底面是光滑的,容易与背光源的第二增光膜局部吸附在一起,增光膜很薄,不可能完全平整,局部凸出处也可能接触到偏光片。当背光源发光时,由于光的干涉作用,背光源第二增光膜与下偏光片接触区域和非接触区域会出现亮度差异,一定角度可以看到环状亮圈,就是牛顿环问题。由于背光膜片薄,无法绝对平整,而且装配过程也可能影响膜片平整性,因此无法完全去除牛顿环,只能想办法改良,减轻牛顿环的效果。在一份专利号为ZL201420221312.0的文件中公开了一种背光源模组,该背光源模组包括:导光板、位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的第一扩散膜、位于所述第一扩散膜背离多数导光板一侧的第一增光膜、位于所述第一增光膜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第二增光膜、位于所述第二增光膜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第二扩散膜。该背光源模组利用第二扩散膜的折射、反射和散射功能以减轻背光源的牛顿环现象,但是第二扩散膜的两面都是光滑的表面,第二扩散膜还是能够被下偏光片吸附粘贴进而产生牛顿环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源及显示模组,该背光源通过在遮光片远离光源的一侧或者遮光片开窗的可视区内设置有第二扩散膜,该第二扩散膜面向第二增光膜的一侧为凸出表面的粗糙的扩散粒子结构,能防止第二增光膜由于发热或者其它原因导致表面凸起而与第二扩散膜产生吸附粘贴,减轻牛顿环的现象,提高液晶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背光源,由框架和设置在框架内的导光板组成,发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或者导光板远离出光面的一侧,导光板出光面一侧依次从下往上设置有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和遮光片;第二扩散膜位于所述遮光片远离光源的一侧或者位于所述遮光片开窗的可视区内,第二扩散膜靠近第二增光膜的一侧为凸出表面的扩散粒子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远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进一步地,所述遮光片的厚度是0.05-0.06mm。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扩散膜的厚度是0.035-0.05mm。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扩散膜远离第二增光膜的一侧设置有光学散光粒子层。进一步地,所述的光学散光粒子层既可以是粗糙的表面结构,也可以是光滑的表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厚度为5μπι?13μπι,包括端点。进一步地,所述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厚度最优为ΙΟμπι。进一步地,所述光学散光离子层的散光粒子含量为200?600个/平方毫米。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液晶显示层和背光源,其背光源为上述背光源,液晶显示层包括下偏光片、第二基板、液晶材料层、第一基板和上偏光片,下偏光片和第二扩散膜通过双面胶粘贴,或者第二扩散膜面向下偏光片的一侧表面自带粘性;如果第二扩散膜3位于遮光布2的可视区域内,光学散光粒子层3A—侧面向下偏光片9,此时第二扩散膜3和下偏光片9可以粘贴在一起,也可以不粘贴在一起。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背光源通过在遮光片远离光源的一侧或者遮光片开窗的可视区内设置有第二扩散膜,该第二扩散膜面向第二增光膜的一侧为凸出表面的粗糙的扩散粒子结构,该第二扩散膜面向第二增光膜的一侧为凸出表面的粗糙的扩散粒子结构,能防止第二增光膜由于发热或者其它原因导致表面凸起而与第二扩散膜产生吸附粘贴,降低了膜片接触、吸附的面积,同时,雾化扩散粒子能够减轻牛顿环的现象,提高液晶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源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源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扩散膜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背光源,包括:框架1和设置在框架内的导光板5,位于所述导光板5的侧面或者导光板5远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发光源(图中未示出),位于所述导光板5出光面一侧依次从下往上设置有第一扩散膜6、第一增光膜7、第二增光膜8和遮光片2;所述导光板5远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4。位于所述遮光片2远离光源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扩散膜3,或者如图2所示,第二扩散膜3也可以设置在遮光片2开窗的可视区内。所述遮光片2的厚度是0.05-0.06mm。如图3所示,第二扩散膜3靠近第二增光膜8的一侧设置有粗糙的凸出表面的扩散粒子结构3B;第二扩散膜3远离第二增光膜8的一侧设置有光学散光粒子层3A,光学散光粒子层3A的厚度为5μπι?13μπι,最优厚度为ΙΟμπι,包括端点;散光粒子含量为200?600个/平方毫米。第二扩散膜3的总厚度范围是0.035-0.05mm。由第二增光膜8发出的光入射至第二扩散膜3,光线在第二扩散膜3的散光粒子层3A中发生多次折射、反射和散射现象,修正光线成均匀面光源出射,以达到扩散效果,提高背光源模组的出光均匀性,进而减轻牛顿环现象。由于第二扩散膜3面向第二增光膜8的扩散粒子结构3B是表面粗糙的结构,当第二增光膜8由于发热或者其它原因而导致局部凸出,也不会与第二扩散膜3发生吸附黏贴的现象,减轻了由于局部的黏贴而导致光线的干涉产生的牛顿环现象。如图4所示,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液晶显示层和背光源,其背光源为任一上述背光源。所述液晶显示层包括下偏光片9、第二基板10、液晶材料层(图中未示出)、第一基板11和上偏光片12。所述液晶显示层的下偏光片9和背光源上的第二扩散膜3通过双面胶粘贝占,或者所述背光源上的第二扩散膜3面向下偏光片9的一侧表面自带粘性。或者如图5所不,第二扩散膜3位于遮光布2的可视区域内,光学散光粒子层3A—侧面向下偏光片9,此时第二扩散膜3和下偏光片9可以粘贴在一起,也可以不粘贴在一起。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和设置在框架内的导光板,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或者位于导光板远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发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依次从下往上设置有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和遮光片;位于所述遮光片远离光源的一侧或者位于所述遮光片开窗的可视区内设置有第二扩散膜,所述第二扩散膜靠近第二增光膜的一侧设置有凸出表面的扩散粒子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远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片的厚度是0.05-0.06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扩散膜的厚度是0.035-0.0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扩散膜远离光源的一侧设置有光学散光粒子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厚度为5μπι~13μπι,包括端点。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背光源,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和设置在框架内的导光板,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或者位于导光板远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发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依次从下往上设置有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和遮光片;位于所述遮光片远离光源的一侧或者位于所述遮光片开窗的可视区内设置有第二扩散膜,所述第二扩散膜靠近第二增光膜的一侧设置有凸出表面的扩散粒子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春桃郭文周福新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