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号滤波可调的电压转换式电涡流缓速器测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834183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7 1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信号滤波可调的电压转换式电涡流缓速器测试系统,包括电涡流缓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与电涡流缓速器相连接的驱动器、温度传感器、电流变送器和扭矩传感器,分别与温度传感器、电流变送器和扭矩传感器相连接的处理单元,以及分别与驱动器和处理单元相连接的上位计算机;所述处理单元则由单片机,分别与单片机相连接的模数转换单元、电流/电压转换单元、CAN通讯单元和信号滤波可调单元,与模数转换单元相连接的温度信号放大单元等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有信号滤波可调单元,其可对转换后的扭矩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因此该转换后的扭矩信号不会受到来自系统自身或外界的干扰因素的影响,如此则可以提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测试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涡流缓速器测试系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信号滤波可调的电压转换式电涡流缓速器测试系统
技术介绍
电涡流缓速器是一种汽车辅助制动装置,俗称电刹,主要应用于大型客车、城市公交车辆及重型卡车。该装置安装在汽车驱动桥与变速箱之间,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接触制动。电涡流缓速器测试系统是针对出厂前的电涡流缓速器的性能进行检测,从而确保合格的电涡流缓速器才能在市场上流通,因此拥有良好性能的电涡流缓速器测试系统则显得优为重要。然而,传统的电涡流缓速器测试系统,需要人工看各种仪表显示,然后一一与标准值校验、记录,这样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容易误判或记录错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的电涡流缓速器测试系统,需要人工看各种仪表显示,然后一一与标准值校验、记录,这样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容易误判或记录错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信号滤波可调的电压转换式电涡流缓速器测试系统。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基于信号滤波可调的电压转换式电涡流缓速器测试系统,包括电涡流缓速器,分别与电涡流缓速器相连接的驱动器、温度传感器、电流变送器和扭矩传感器,分别与温度传感器、电流变送器和扭矩传感器相连接的处理单元,以及分别与驱动器和处理单元相连接的上位计算机;所述处理单元则由单片机,分别与单片机相连接的模数转换单元、电流/电压转换单元、CAN通讯单元和信号滤波可调单元,与模数转换单元相连接的温度信号放大单元,与信号滤波可调单元相连接的A/D转换单元,以及与A/D转换单元相连接的扭矩信号放大单元组成;所述温度信号放大单元还与温度传感器相连接,电流/电压转换单元与电流变送器相连接,扭矩信号放大单元则还与扭矩传感器相连接,CAN通讯单元则通过CAN总线与上位计算机相连接;所述信号滤波可调单元由三极管VT6,三极管VT7,正极经极性电容C12后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负极则经电阻R19后形成该信号滤波可调单元的输入端的极性电容C13,N极与极性电容C13的正极相连接、P极则顺次经电阻R18和电阻R19后与极性电容C13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5,正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负极则经电位器R20后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5, N极形成该信号滤波可调单元的输出端、P极则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 一端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则经电阻R19后与极性电容C13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17,串接在二极管D3的N极和三极管VT6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21,一端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22,正极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4,以及N极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P极接地的稳压二极管D4组成;所述电位器R20的控制端则与二极管D3的P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7的集电极则与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所述信号滤波可调单元的输入端与A/D转换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单片机相连接。所述电流/电压转换单元由差动放大器P1,差动放大器P2,三极管VT5, 一端与差动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差动放大器P1的负极一起形成该电流/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入端的电阻R6, 一端经电阻R6后与差动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差动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5,一端与差动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则顺次经电位器R8、电阻R9、电阻R13以及电位器R14后与差动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7,N极经电阻R10后与差动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P极接地的稳压二极管D2,与稳压二极管D2相并联的电位器R11,一端与差动放大器P2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电位器R11的控制端相连接的电阻R12,正极与差动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11,以及一端与差动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15组成;所述差动放大器P1的输出端同时与电位器R8的控制端以及电位器R8和电阻R9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差动放大器P2的正极与电阻R9和电阻R13的连接点相连接、其输出端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同时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一起形成该电流/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电位器R14的控制端则与差动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流/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电流变送器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单片机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A/D转换单元由信号采集电路,与信号采集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转换电路组成;所述信号采集电路的输入端与扭矩信号放大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信号滤波可调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信号采集电路由三极管VT1,负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正极则形成该信号采集电路的输入端的电容C2,与电容C2相并联的电容C1,正极与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3,正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则接地的电容C6,以及P极与电容C6的负极相连接、N极则与转换电路相连接的二极管D1组成;所述三极管VT1的发射极还与转换电路相连接。所述的转换电路由转换芯片U,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正极与转换芯片U的VP0S管脚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4,与电容C4相并联的电容C5,正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8,与电容C8相并联的电容C7,负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正极则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9,负极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同时接地、正极则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10, 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转换芯片U的V0UT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则经电阻R2后接地的电阻R3,以及串接在三极管VT4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的电阻R4组成;所述转换芯片U的VP0S管脚接+5V电压、其VINP管脚则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其C0MM管脚和GNEG管脚则均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其VNEG管脚则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同时接-5V电压、其GP0S管脚和V0UT管脚以及FDBK管脚则均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4的集电极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其基极则与电阻R3和电阻R2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转换芯片U的V0UT管脚则形成该转换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的转换芯片u为AD603集成芯片。本专利技术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可自动完成测试流程,无需人工校验、记录,降低了测试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测试效率,并且避免测试过程中出现误判或记录错误等现像而影响测试人员对电涡流缓速器性能的评估。(2)本专利技术较现有技术相比,其对电涡流缓速器的工作电流检测精度更高,避免测试人员因电流检测存在误差而对电涡流缓速器的性能产生误判。(3)本专利技术设置有信号滤波可调单元,其可对转换后的扭矩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因此该转换后的扭矩信号不会受到来自系统自身或外界的干扰因素的影响,如此则可以提高本专利技术的测试精度。(4)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于广泛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基于信号滤波可调的电压转换式电涡流缓速器测试系统,包括电涡流缓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与电涡流缓速器相连接的驱动器、温度传感器、电流变送器和扭矩传感器,分别与温度传感器、电流变送器和扭矩传感器相连接的处理单元,以及分别与驱动器和处理单元相连接的上位计算机;所述处理单元则由单片机,分别与单片机相连接的模数转换单元、电流/电压转换单元、CAN通讯单元和信号滤波可调单元,与模数转换单元相连接的温度信号放大单元,与信号滤波可调单元相连接的A/D转换单元,以及与A/D转换单元相连接的扭矩信号放大单元组成;所述温度信号放大单元还与温度传感器相连接,电流/电压转换单元与电流变送器相连接,扭矩信号放大单元则还与扭矩传感器相连接,CAN通讯单元则通过CAN总线与上位计算机相连接;所述信号滤波可调单元由三极管VT6,三极管VT7,正极经极性电容C12后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负极则经电阻R19后形成该信号滤波可调单元的输入端的极性电容C13,N极与极性电容C13的正极相连接、P极则顺次经电阻R18和电阻R19后与极性电容C13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5,正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负极则经电位器R20后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5,N极形成该信号滤波可调单元的输出端、P极则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一端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则经电阻R19后与极性电容C13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17,串接在二极管D3的N极和三极管VT6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21,一端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22,正极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4,以及N极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P极接地的稳压二极管D4组成;所述电位器R20的控制端则与二极管D3的P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7的集电极则与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所述信号滤波可调单元的输入端与A/D转换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单片机相连接;所述电流/电压转换单元由差动放大器P1,差动放大器P2,三极管VT5,一端与差动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差动放大器P1的负极一起形成该电流/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入端的电阻R6,一端经电阻R6后与差动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差动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5,一端与差动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则顺次经电位器R8、电阻R9、电阻R13以及电位器R14后与差动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7,N极经电阻R10后与差动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P极接地的稳压二极管D2,与稳压二极管D2相并联的电位器R11,一端与差动放大器P2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电位器R11的控制端相连接的电阻R12,正极与差动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11,以及一端与差动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15组成;所述差动放大器P1的输出端同时与电位器R8的控制端以及电位器R8和电阻R9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差动放大器P2的正极与电阻R9和电阻R13的连接点相连接、其输出端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同时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一起形成该电流/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电位器R14的控制端则与差动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流/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电流变送器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单片机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仁学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科瑞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