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旋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35478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7 1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镗床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旋盘,包括驱动机构、旋转体、用于设置镗刀的可移动刀座机构、配重块以及传动机构;所述旋转体具有垂直于其轴线的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二侧面设置有滑槽,所述配重块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内,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齿轮以及传动齿条,所述传动齿轮设置于所述滑槽与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之间,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以及所述配重块朝向所述传动齿轮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传动齿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平旋盘能够对配重块的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简化了配重过程,提高了平旋盘的旋转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镗床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旋盘
技术介绍
在镗床加工领域中,平旋盘需要带动镗刀进行偏心转动,进行高速镗削时,由于镗刀的位置会围绕转动中心随时发生变化,因此质量中心也会随之变化,导致在镗削加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振动,降低了加工精度。相关技术中,一般通过在平旋盘上与镗刀相对的一侧固定设置配重块的方式使质量中心尽可能与转动中心保持一致,以降低振动。但由于针对不同的加工需求,镗刀的位置经常需要进行变化,与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不固定,而镗刀位置的变化会导致整个质量中心的改变,使其不再与转动中心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配重块的效果便会降低甚至丧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平旋盘,能够在调整镗刀位置时自动对配重块的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平旋盘,包括驱动机构、旋转体、用于设置镗刀的可移动刀座机构、配重块以及传动机构;所述旋转体具有垂直于其轴线的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侧面固定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旋转体转动,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且能够沿所述旋转体的直径移动以改变镗刀的位置,所述第二侧面设置有与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滑槽,所述配重块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内,且能够沿着所述滑槽滑动,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齿轮以及传动齿条,所述传动齿轮设置于所述滑槽与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之间,且能够以平行于所述旋转体的轴线的转动轴为轴自由转动,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以及所述配重块朝向所述传动齿轮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传动齿条,且所述传动齿条均沿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的移动方向延伸,所述传动齿条与所述传动齿轮嗤合。优选地,所述配重块以及所述传动机构均为两个,所述第二侧面上在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的两侧也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滑槽,每个所述配重块分别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滑槽内,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与两侧的所述滑槽之间各设置一个所述传动机构。优选地,所述传动齿轮的轴心与所述旋转体的轴心的连线垂直于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的移动方向。优选地,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包括溜板以及刀座,所述溜板位于所述旋转体的第二侧面上,且能够沿所述旋转体的直径移动,所述刀座固定设置于所述溜板背离所述旋转体的一侧,所述传动齿条设置在所述溜板上。优选地,设置于所述溜板上的所述传动齿条,从与所述传动齿轮的啮合处朝向所述刀座延伸,设置于所述配重块上的所述传动齿条,从与所述传动齿轮的啮合处远离所述刀座延伸。优选地,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还包括传动轴、丝杠、螺母、电机、减速机、第一伞形齿轮以及第二伞形齿轮,所述电机通过所述减速机带动所述第一伞形齿轮转动,所述第二伞形齿轮、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螺母依次固定连接,且均套设在所述丝杠的外侧,所述第二伞形齿轮与所述第一伞形齿轮始终呈90°角啮合,所述螺母与所述丝杠螺纹连接,所述丝杠沿所述旋转体的径向设置,且所述丝杠位于所述溜板朝向所述旋转体的一侧,所述丝杠的两端均固定于所述溜板上,所述电机与所述旋转体共轴。优选地,所述第一伞形齿轮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伞形齿轮的直径。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支架、主轴、设置在所述主轴的内部且朝前端开口的容纳腔、设置在所述主轴内部于且朝后端开口的过线孔、变频电机、主动轮以及从动轮,所述主轴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从动轮套设在所述主轴的后端,且与所述主轴同步转动,所述变频电机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一侧,且带动所述主动轮转动,所述主动轮带动所述从动轮转动,所述主轴的前端与所述第一侧面固定连接且共轴转动,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与所述过线孔相通,所述电机通过所述过线孔与外部电连接,所述第一伞形齿轮由所述容纳腔的开口伸出。优选地,所述主动轮以及所述从动轮均为皮带轮,所述主动轮以及所述从动轮通过皮带传动。优选地,所述主动轮以及所述从动轮通过多组所述皮带传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平旋盘能够通过传动机构使配重块随着镗刀的位置变化自动对配重块的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无需人为调整,便可使质量中心基本保持不变,简化了配重过程,提高了平旋盘的旋转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平旋盘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平旋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平旋盘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驱动机构;10-支架;11_主轴;12-容纳腔;13-过线孔;14-变频电机;15-主动轮;16_从动轮;17_皮带;2-旋转体;20-第一侧面;22_第二侧面;24_轴承;26_滑槽;28_溜板滑槽;3_可移动刀座机构;30-溜板;31_刀座;32_传动轴;33_丝杠;34_螺母;35_电机;36_减速机;37_第一伞形齿轮;38_第二伞形齿轮;4-配重块;5-传动机构;50-传动齿轮;51_传动齿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旋盘,如图1所示,包括驱动机构1、旋转体2、用于设置镗刀的可移动刀座机构3、配重块4以及传动机构5。如图1至3所示,驱动机构I包括支架10、主轴11、设置在主轴11的内部且朝前端开口的容纳腔12、设置在主轴11内部于且朝后端开口的过线孔13、变频电机14、主动轮15、从动轮16以及皮带17。主轴11转动设置于支架10上,从动轮15套设在主轴11的后端,且与主轴11同步转动,变频电机14设置在支架10的一侧,主动轮16与变频电机14的输出轴连接,并被变频电机14带动。主动轮16通过多条皮带17带动从动轮15转动。旋转体2具有垂直于其轴线的第一侧面20以及第二侧面22,主轴11的前端与第一侧面20固定连接且共轴转动。可移动刀座机构3包括溜板30、刀座31,传动轴32、丝杠33、螺母34、电机35、减速机36、第一伞形齿轮37以及第二伞形齿轮38。如图3所示,溜板30位于旋转体2的第二侧面22上,刀座31固定设置于溜板30背离旋转体2的一侧。电机35设置在容纳腔12内,并且电机35、旋转体2以及主轴11均共轴设置。容纳腔12与过线孔13相通,电机35的电源线通过过线孔伸出,并与外部电源连接。第一伞形齿轮37由容纳腔12的开口伸出,电机35的输出端与减速机36连接,减速机36的输出端则带动第一伞形齿轮37转动。第二伞形齿轮38、传动轴32以及螺母34依次固定连接,且均套设在丝杠33的外侦牝第二伞形齿轮38与第一伞形齿轮37始终呈90°角啮合,并且第二伞形齿轮38的直径大于第一伞形齿轮37的直径,以便在传动的同时起到进一步减速的作用,螺母34与丝杠33螺纹连接。为了使第一伞形齿轮37与第二伞形齿轮38始终保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旋盘,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机构、旋转体、用于设置镗刀的可移动刀座机构、配重块以及传动机构;所述旋转体具有垂直于其轴线的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侧面固定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旋转体转动,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且能够沿所述旋转体的直径移动以改变镗刀的位置,所述第二侧面设置有与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滑槽,所述配重块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内,且能够沿着所述滑槽滑动,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齿轮以及传动齿条,所述传动齿轮设置于所述滑槽与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之间,且能够以平行于所述旋转体的轴线的转动轴为轴自由转动,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以及所述配重块朝向所述传动齿轮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传动齿条,且所述传动齿条均沿所述可移动刀座机构的移动方向延伸,所述传动齿条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明王雪松张君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海普瑞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