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良的背光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13143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6 16: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结构改良的背光源,包括有反光罩、扩散板、扩散膜、第一棱镜膜以及第二棱镜膜;该反光罩具有一容置凹腔,该容置凹腔的内侧壁为弧形凹面,容置凹腔的内底面间隔凸设有两梯形凸条,两梯形凸条的一正对容置凹腔内侧壁的侧面均设置在有第一发光条,该容置凹腔的内底面设置有第二发光条,该第二发光条位于两梯形凸条之间;藉此,通过将第一发光条设置于梯形凸条正对容置凹腔内侧壁的侧面,将第二发光条设置于两梯形凸条之间,第一发光条发出的光一部分直接进入扩散板,另一部分通过弧形凹面反射再进入扩散板,该第二发光条发出的光一部分直接进入扩散板,另一部分经过梯形凸条反射进入扩散板,有效提升了光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结构改良的背光源
本技术涉及背光源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结构改良的背光源。
技术介绍
现阶段,液晶显示装置由于有质量轻、体积小、耗电少、辐射低、品质佳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脑显示器、电视等个人数码消费品中。由于LCD液晶面板本身不具有发光特性,因此需要在LCD面板上加一个发光源,背光源模组即是提供IXD显示器背光光源的光学组件。 IXD显示器背光源模组可使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发光二级管(LED)、外部电极荧光灯(EFFL)等作为光源。在过去一直是以CCFL冷光灯管为主,但却面临着亮度不均匀、功耗相对较高以及包含汞元素等问题;而LED因采用单点发光,拥有耗电量低、寿命长、短小轻薄、环保等优势,再加上LED色彩饱和度可达到接近100%,远优于CCFL —般70%?85%的表现水准,LED驱动较CCFL快得多,目前LED背光源已逐渐取代CCFL大量应用于中、小尺寸面板,未来将逐步向大尺寸面板背光领域迈进。 然而,目前的背光源普遍在光利用效率低并且散热效果差的问题,急需对背光源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背光源,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背光源光利用效率低且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结构改良的背光源,包括有反光罩、扩散板、扩散膜、垂直方向聚光的第一棱镜膜以及水平方向聚光的第二棱镜膜;该反光罩具有一容置凹腔,该容置凹腔的内侧壁为弧形凹面,容置凹腔的内底面间隔凸设有两梯形凸条,两梯形凸条的一正对容置凹腔内侧壁的侧面均设置在有第一发光条,该容置凹腔的内底面设置有第二发光条,该第二发光条位于两梯形凸条之间;该扩散板、第一棱镜膜、第二棱镜膜和扩散膜由下往上依次覆盖于反光罩的上端开口。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反光罩的外底面形成有两梯形通风凹槽,该两梯形通风凹槽位于对应的梯形凸条的下方,两梯形凸条上均设置有第一散热座,前述第一发光条贴合固定在对应的第一散热座上,且第一散热座外露于对应的梯形通风凹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散热座与反光罩镶嵌成型,该第一散热座为石墨材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反光罩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座,前述第二发光条贴合固定在第二散热座上,且第二散热座外露于反光罩的外底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散热座与反光罩镶嵌成型,该第二散热座为石墨材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发光条包括有第一基板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上的第一LED 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发光条包括有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第二基板上的第二LED 灯。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一、通过将第一发光条设置于梯形凸条正对容置凹腔内侧壁的侧面,将第二发光条设置于两梯形凸条之间,第一发光条发出的光一部分直接进入扩散板,另一部分通过弧形凹面反射再进入扩散板,该第二发光条发出的光一部分直接进入扩散板,另一部分经过梯形凸条反射进入扩散板,有效提升了光利用率。 二、通过设置一第一散热座和第二散热座,第一发光条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座上,第二发光条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座上,由于第一散热座和第二散热座均裸露在外,因而使得第一散热座和第二散热座上的热量能够迅速向外传递并扩散,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反光罩11、梯形凸条 101、容置凹腔102、梯形通风凹槽 20、扩散板30、扩散膜 40、第一棱镜膜50、第二棱镜膜 60、第一发光条61、第一基板 62、第一 LED灯70、第二发光条 71、第二基板72、第二 LED 灯 80、第一散热座90、第二散热座。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反光罩10、扩散板20、扩散膜30、垂直方向聚光的第一棱镜膜40以及水平方向聚光的第二棱镜膜50。 该反光罩10具有一容置凹腔101,该容置凹腔101的内侧壁为弧形凹面,容置凹腔101的内底面间隔凸设有两梯形凸条11,两梯形凸条11的一正对容置凹腔101内侧壁的侧面均设置在有第一发光条60,该第一发光条60包括有第一基板61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61上的第一 LED灯62。 该容置凹腔101的内底面设置有第二发光条70,该第二发光条70位于两梯形凸条11之间,该第二发光条70包括有第二基板71以及设置于第二基板71上的第二 LED灯72。 该扩散板20、第一棱镜膜40、第二棱镜膜50和扩散膜30由下往上依次覆盖于反光罩10的上端开口。 在本实施例中,该反光罩10的外底面形成有两梯形通风凹槽102,该两梯形通风凹槽102位于对应的梯形凸条11的下方,两梯形凸条11上均设置有第一散热座80,前述第一发光条60贴合固定在对应的第一散热座80上,且第一散热座80外露于对应的梯形通风凹槽102,且该第一散热座80与反光罩10镶嵌成型,该第一散热座80为石墨材质。以及,该反光罩10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座90,前述第二发光条70贴合固定在第二散热座90上,且第二散热座90外露于反光罩10的外底面,且该第二散热座90与反光罩10镶嵌成型,该第二散热座90为石墨材质。 工作时,第一发光条60发出的光一部分直接进入扩散板20,另一部分通过弧形凹面反射再进入扩散板20,该第二发光条70发出的光一部分直接进入扩散板20,另一部分经过梯形凸条11反射进入扩散板20,扩散板20将进入其中的光线变成均匀光束,光束再经过第一棱镜膜40和第二棱镜膜50的修正作用,集中增加正面辉度,然后再经过扩散膜30进一步扩散均匀。在工作过程中,第一发光条60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座80上,第二发光条70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座90上,由于第一散热座80和第二散热座90均裸露在外,因而使得第一散热座80和第二散热座90上的热量能够迅速向外传递并扩散,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 本技术的设计重点在于:首先,通过将第一发光条设置于梯形凸条正对容置凹腔内侧壁的侧面,将第二发光条设置于两梯形凸条之间,第一发光条发出的光一部分直接进入扩散板,另一部分通过弧形凹面反射再进入扩散板,该第二发光条发出的光一部分直接进入扩散板,另一部分经过梯形凸条反射进入扩散板,有效提升了光利用率。其次,通过设置一第一散热座和第二散热座,第一发光条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座上,第二发光条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座上,由于第一散热座和第二散热座均裸露在外,因而使得第一散热座和第二散热座上的热量能够迅速向外传递并扩散,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结构改良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反光罩、扩散板、扩散膜、垂直方向聚光的第一棱镜膜以及水平方向聚光的第二棱镜膜;该反光罩具有一容置凹腔,该容置凹腔的内侧壁为弧形凹面,容置凹腔的内底面间隔凸设有两梯形凸条,两梯形凸条的一正对容置凹腔内侧壁的侧面均设置在有第一发光条,该容置凹腔的内底面设置有第二发光条,该第二发光条位于两梯形凸条之间;该扩散板、第一棱镜膜、第二棱镜膜和扩散膜由下往上依次覆盖于反光罩的上端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改良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反光罩、扩散板、扩散膜、垂直方向聚光的第一棱镜膜以及水平方向聚光的第二棱镜膜;该反光罩具有一容置凹腔,该容置凹腔的内侧壁为弧形凹面,容置凹腔的内底面间隔凸设有两梯形凸条,两梯形凸条的一正对容置凹腔内侧壁的侧面均设置在有第一发光条,该容置凹腔的内底面设置有第二发光条,该第二发光条位于两梯形凸条之间;该扩散板、第一棱镜膜、第二棱镜膜和扩散膜由下往上依次覆盖于反光罩的上端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罩的外底面形成有两梯形通风凹槽,该两梯形通风凹槽位于对应的梯形凸条的下方,两梯形凸条上均设置有第一散热座,前述第一发光条贴合固定在对应的第一散热座上,且第一散热座外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义定毛山罗明邹华德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帝光电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