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的配电箱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139448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2 1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化领域,采用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的配电箱,包括一配电箱主体,配电箱主体设有一外壳,还包括一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包括一用于检测外壳内的湿度的湿度检测装置,湿度检测装置连接一信号处理系统,信号处理系统连接一热风除湿装置;热风除湿装置的进风口、出风口均位于外壳内,且出风口位于进风口的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热风除湿装置设置在外壳内,采用内循环除湿的方法,可有效避免配电箱主体外的湿气再次进入外壳内,除湿效率高。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出风口位于进风口的上方,可通过热风带动湿气下降,可进一步提高除湿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湿度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配电箱因为与外界存在气流流通,在外界空气潮湿时,特别是下雨、大雾等环节下,会造成配电箱内湿度增加,进而造成器件腐蚀老化,甚至造成漏电,或其他系统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的配电箱,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采用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的配电箱,包括一配电箱主体,所述配电箱主体设有一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所述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包括一用于检测所述外壳内的湿度的湿度检测装置,所述湿度检测装置连接一信号处理系统,所述信号处理系统连接一热风除湿装置;所述热风除湿装置的进风口、出风口均位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方。本专利技术将热风除湿装置设置在外壳内,采用内循环除湿的方法,可有效避免配电箱主体外的湿气再次进入外壳内,除湿效率高。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出风口位于进风口的上方,可通过热风带动湿气下降,可进一步提高除湿效率。所述热风除湿装置包括一吹风装置、一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吹风装置的前方,所述前方是指气流方向的前方。本专利技术将加热装置放置在了吹风装置的前方,气流先被加热后,再被送出,相对于先经过吹风装置在经过加热装置的设计,可减少进入热风除湿装置的水汽,便于水汽的集中收集,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除湿效率。所述热风除湿装置的进风口朝下,所述进风口处设有一水汽回流装置,所述水汽回流装置呈喇叭口状,所述水汽回流装置包括一大口径端、一小口径端,所述小口径端位于所述大口径端的上方,所述水汽回流装置内侧壁上沿径向设有复数条凹槽。以使更多的水份沿凹槽下滑,进而降低进入吹风装置的气流的湿度。所述吹风装置可以是吹风机、鼓风机、热风机、直流风机等。如果吹风装置采用吹风机、热风机,由于其内带加热装置,故可不另设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可以是电阻式加热装置、红外线式加热装置,优选电阻式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元件呈管状,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水汽回流装置的中心。所述出风口处设有一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呈“n”状,所述导流装置包括位于竖直方向上的第一导流管、位于水平方向上的第二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上设有复数个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二导流管上设有复数个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二出气孔均朝向所述外壳的下部,所述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二出气孔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小于15度且不大于75度。以使迫使水汽下流,提高除湿效率。所述外壳的底部的上表面是一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小于2度且不大于10度,所述倾斜面较低的侧边与所述外壳的侧面的连接处开口排水口。以顺利排出水汽。所述排水口优选呈三角锥状,且开口斜向下方。以减少外界湿气的侵入,同时可避免毛细管现象的产生。所述湿度检测装置包括一湿敏阵列。所述湿敏阵列可以由至少两个湿度传感器构成。所述湿敏阵列还可以包括上下两层相邻且排布方向上相交错的导线阵列;导线阵列之间夹设有一层绝缘吸水材料制成的绝缘吸水层。两层导线阵列的导线交错处,以及交错处的绝缘吸水材料构成一湿度传感器,各个交错处构成的湿度传感器通过两层所述导线阵列连接,构成所述湿敏阵列。在湿度较高时,湿度传感器触发功能。为了了解配电箱内的湿度情况,所述信号处理系统还连接一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包括一显示屏,通过所述显示屏对外显示信号处理系统的处理结果。所述信号处理系统还连接一触摸板,所述触摸板覆在所述显示屏上面。信号处理系统可以通过触摸板获得外界的控制信息,实现人机交互。所述信号处理系统还连接一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可以是声音报警模块,所述声音报警模块包括一嗡鸣器。所述报警模块还可以是灯光报警模块,所述灯光报警模块包括一报警指示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参照图1,采用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的配电箱,包括一配电箱主体,配电箱主体设有一外壳2,还包括一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包括一用于检测外壳2内的湿度的湿度检测装置,湿度检测装置连接一信号处理系统,信号处理系统连接一热风除湿装置;热风除湿装置的进风口、出风口均位于外壳2内,且出风口位于进风口的上方。本专利技术将热风除湿装置设置在外壳2内,采用内循环除湿的方法,可有效避免配电箱主体外的湿气再次进入外壳2内,除湿效率高。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出风口位于进风口的上方,可通过热风带动湿气下降,可进一步提高除湿效率。热风除湿装置包括一吹风装置、一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位于吹风装置的前方,前方是指气流方向的前方。本专利技术将加热装置放置在了吹风装置的前方,气流先被加热后,再被送出,相对于先经过吹风装置在经过加热装置的设计,可减少进入热风除湿装置的水汽,便于水汽的集中收集,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除湿效率。热风除湿装置的进风口朝下,进风口处设有一水汽回流装置,水汽回流装置6呈喇叭口状,水汽回流装置6包括一大口径端、一小口径端,小口径端位于大口径端的上方,水汽回流装置6内侧壁上沿径向设有复数条凹槽。以使更多的水份沿凹槽下滑,进而降低进入吹风装置的气流的湿度。吹风装置可以是吹风机、鼓风机、热风机、直流风机等。如果吹风装置采用吹风机、热风机,由于其内带加热装置,故可不另设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可以是电阻式加热装置、红外线式加热装置,优选电阻式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的加热元件5呈管状,加热元件5位于水汽回流装置的中心。出风口处设有一导流装置,导流装置呈“n”状,导流装置包括位于竖直方向上的第一导流管7、位于水平方向上的第二导流管1,第一导流管7上设有复数个第一出气孔,第二导流管1上设有复数个第二出气孔,第一出气孔、第二出气孔均朝向外壳2的下部,第一出气孔、第二出气孔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小于15度且不大于75度。以使迫使水汽下流,提高除湿效率。外壳2的底部的上表面是一倾斜面4,倾斜面4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小于2度且不大于10度,倾斜面4较低的侧边与外壳2的侧面的连接处开口排水口。以顺利排出水汽。排水口3优选呈三角锥状,且开口斜向下方。以减少外界湿气的侵入,同时可避免毛细管现象的产生。湿度检测装置包括一湿敏阵列。湿敏阵列可以由至少两个湿度传感器构成。湿敏阵列还可以包括上下两层相邻且排布方向上相交错的导线阵列;导线阵列之间夹设有一层绝缘吸水材料制成的绝缘吸水层。两层导线阵列的导线交错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采用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的配电箱

【技术保护点】
采用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的配电箱,包括一配电箱主体,所述配电箱主体设有一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所述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包括一用于检测所述外壳内湿度的湿度检测装置,所述湿度检测装置连接一信号处理系统,所述信号处理系统连接一热风除湿装置;所述热风除湿装置的进风口、出风口均位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采用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的配电箱,包括一配电箱主体,所述配电箱主体设有一外
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所述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包括一用于
检测所述外壳内湿度的湿度检测装置,所述湿度检测装置连接一信号处理系统,所述信号
处理系统连接一热风除湿装置;
所述热风除湿装置的进风口、出风口均位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进风
口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的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
除湿装置包括一吹风装置、一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吹风装置的前方,所述前
方是指气流方向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的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
除湿装置的进风口朝下,所述进风口处设有一水汽回流装置,所述水汽回流装置呈喇叭口
状,所述水汽回流装置包括一大口径端、一小口径端,所述小口径端位于所述大口径端的
上方,所述水汽回流装置内侧壁上沿径向设有复数条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的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
装置是吹风机、鼓风机、热风机或直流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内循环智能除湿系统的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
装置是电阻式加热装置、红外线式加热装置。
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海宁郭伟曾惠阳骆国防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