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65419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2 16: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电容器,包括:电容器元件,其由电介质薄膜卷取形成,在一侧及另一侧形成有导电性的热喷涂面,以多列整齐地放倒于外壳箱下部的状态内置、排列;外壳箱,其沿长度方向整齐、规则地形成有供所述电容器元件安放的元件安放槽;第1汇流条形成部,其电气连接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一侧热喷涂面;第2汇流条形成部,其位于所述第1汇流条形成部的下部,电气连接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另一侧热喷涂面;第1绝缘片,其介于所述第1汇流条形成部与第2汇流条形成部之间,使第1汇流条形成部与第2汇流条形成部相互重叠的区域绝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电容器,包括:电容器元件,其由电介质薄膜卷取形成,在一侧及另一侧形成有导电性的热喷涂面,以多列整齐地放倒于外壳箱下部的状态内置、排列;外壳箱,其沿长度方向整齐、规则地形成有供所述电容器元件安放的元件安放槽;第1汇流条形成部,其电气连接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一侧热喷涂面;第2汇流条形成部,其位于所述第1汇流条形成部的下部,电气连接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另一侧热喷涂面;第1绝缘片,其介于所述第1汇流条形成部与第2汇流条形成部之间,使第1汇流条形成部与第2汇流条形成部相互重叠的区域绝缘。【专利说明】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电容器
本技术涉及外壳内置型低电感电容器。
技术介绍
-般而言,电气设备用、进相用、电子设备用电容器等在各种工业领域广泛使用。 这种电容器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树脂、聚丙烯(PP)树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PEN)树脂、聚碳酸酯(PC)树脂、聚苯硫醚(PPS)树脂等塑料薄膜作为电介质,对在塑料 薄膜的一面或两面沉积了金属的沉积膜进行卷取,在卷取的沉积膜的两面,热喷涂锌、锌合 金、锡或1次锌2次锡,形成热喷涂面,制造电容器元件。 电容器的静电容量根据电容器的用途而存在差异,因此,在不同的N极汇流条与P 极汇流条加减电容器元件(以下简称元件)个数进行接线而制造电容器,小容量的电容器 连接较少数量的元件,大容量电容器连接多个元件而制造电容器。如图7所示,由大量的元 件构成的电容器在元件两热喷涂面分别连接极性不同的N极汇流条和P极汇流条,使汇流 条的一部分露出于外装外壳(以下简称外壳)外部,形成端子部。 如上所述附着于N极汇流条和P极汇流条的元件在整个插入诸如塑料外壳或金属 外壳的外壳中后,填充诸如环氧树脂或聚氨酯的模塑剂,或把诸如环氧树脂和聚氨酯的不 同种类的模塑剂填充为多层,进行绝缘与保护电容器内部。但是,电容器在电感大,或使用 电压高,或流过大电流,或频率高时,对电容器周边部件产生影响,在电容器内部,因冲击电 压而发热,电容器的发热会发生降低电容器的电气特性、缩短电容器的寿命、降低电容器性 能可靠性。 发生如前所述的问题的原因之一起因于电容器的电感。简略考查以往的电容器 的构成与组装过程,在外壳内部,极性不同的N极汇流条与P极汇流条不重叠,而是平行地 配置,对元件进行接线,只有外部的汇流条相互重叠,但重叠的面积小,在减小电感方面存 在局限。作为在外壳外部的N极汇流条与P极汇流条之间插入绝缘剂进行绝缘的方法,由 于使用另外的绝缘剂,因而作业麻烦,需要既定地保持绝缘材料位置等,作业比较困难。而 且,通常使用绝缘纸或塑料薄膜作为绝缘材料,如果使用绝缘纸,则在恶劣环境下(例:温 度95°C、湿度85%)吸收水分,使绝缘能力削弱,如果使用塑料薄膜,则由于加水分解,塑料 薄膜的特性发生变化,对电容器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外壳内置型低电感电容器,把接线于电容器内的元件的 导电性汇流条的薄主体板或引出到外壳外的导电性汇流条的引出部的一部分或全部,配置 得使P、N极导电性汇流条相互整齐地重合或重叠,能够使电感减小,使连接于电容器与输 出端子的切换元件的热上升实现最小化,容易与追加性电力供应源连接,紧凑且耐久性优 秀。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技术的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电容器,包括: 电容器元件10,其由电介质薄膜卷取形成,在一侧及另一侧形成有导电性的热喷 涂面,以多列整齐地放倒于外壳箱20下部的状态内置、排列; 外壳箱20,其沿长度方向整齐、规则地形成有供所述电容器元件10逐个安放的元 件安放槽21 ; 第1汇流条形成部30,其电气连接于所述电容器元件10的一侧热喷涂面; 第2汇流条形成部40,其位于所述第1汇流条形成部30的下部,电气连接于所述 电容器元件10的另一侧热喷涂面; 第1绝缘片50,其介于所述第1汇流条形成部30与第2汇流条形成部40之间,使 第1汇流条形成部30与第2汇流条形成部40相互重叠的区域绝缘。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能够使电感减小,使连接于电容器与输出端子的切换元件的热上升实现最小 化; (2)容易与追加性电力供应源连接,紧凑且耐久性优秀。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电容器组装图; 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电容器分解图; 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电容器中的汇 流条结构分解图; 图4是本技术的放电电阻器卡头结构图; 图5a是Y电容器的结构图; 图5b是Y电容器的电路图; 图6是本技术的外壳箱结构图; 图7是现有的外壳搭载型电容器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电容器元件 20:外壳箱 21:元件安放槽 26:放电电阻器搭载用卡棱部 28: Y电容器槽 30:第1汇流条形成部 31:第1主体板 33:第1引出板 34:第1导电性输出端 35:第1引出部 37:第1辅助引出部 39:第1放电用端子 40:第2汇流条形成部 41:第2主体板 43:第2引出板 44:第2导电性输出端 45:第2引出部 47:第2辅助引出部 49:第2放电端子 50:第1绝缘片 60:第2绝缘片 70:放电电阻器 80:Y电容器 81 :Υ电容器元件 Μ:主输出端子 S:辅助输出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电 容器包括电容器元件10、外壳箱20、第1汇流条形成部30、第2汇流条形成部40和第1绝 缘片50。可选地,还包括第2绝缘片60,当在电容器元件10的上面或第2汇流条形成部40 下部一体形成有绝缘装置时,可以不包括第2绝缘片60。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 电容器中,电容器元件10由电介质薄膜卷取形成,在一侧及另一侧形成有导电性的热喷涂 面,以多列整齐地放倒于外壳箱20下部的状态内置、排列。 外壳箱20沿长度方向整齐、规则地形成有供电容器元件10逐个安放的元件安放 槽21。第1汇流条形成部30电气连接于电容器元件10的一侧热喷涂面。第2汇流条形 成部40位于第1汇流条形成部30的下部,电气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器元件(10),其由电介质薄膜卷取形成,在一侧及另一侧形成有导电性的热喷涂面,以多列整齐地放倒于外壳箱(20)下部的状态内置、排列;外壳箱(20),其沿长度方向形成有供所述电容器元件(10)逐个安放的元件安放槽(21);第1汇流条形成部(30),其电气连接于所述电容器元件(10)的一侧热喷涂面;第2汇流条形成部(40),其位于所述第1汇流条形成部(30)的下部,电气连接于所述电容器元件(10)的另一侧热喷涂面;第1绝缘片(50),其介于所述第1汇流条形成部(30)与第2汇流条形成部(40)之间,使第1汇流条形成部(30)与第2汇流条形成部(40)相互重叠的区域绝缘。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大镇全用洹朴昶根韩基柱朴真我
申请(专利权)人:纽茵泰克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