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圈端子导电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95430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4 13: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线圈端子导电片结构,由接触部及安装部一体成型组成,在安装部间隔形成第一接线端及第二接线端,第一接线端的高度小于第二接线端的高度;第二接线端靠近接触部。本发明专利技术适于自动化装配,接线牢固稳定,且冲压制备节省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导电片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流导通
,尤其是指一种导电片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许多用电器如接触器、断路器及开关等,其线圈与导电片连接时,通常在导电片上形成一接线端,线圈绕组线先缠绕在该接线端上,然后通过焊锡焊接,最后,缠上线圈包扎胶带。然而所述导电片连接结构的缺陷在于:一,生产工序较多,使得生产效率较低,且需使用线圈包扎胶带,增加成本。 二,线圈绕组线直接焊接在导电片的接线端上,使得线圈绕组线绷得较紧,在运输及使用的过程中,线圈绕组线容易与接线端松脱,而无法正常使用。 三,所述导电片结构上设置一接线端,使用自动化装配时,导电片与导电片之间杂乱无章,使得无法输送该导电片,因此而无法实现自动化装配。 四,所述导电片结构上设置一接线端,冲压生产该导电片时,相邻导电片之间空隙较大,使得在冲压时浪费材料,增加成本。 现有技术中,出现一种在导电片上间隔形成等高的两个接线端,然而其依然存在以下缺陷:一,等高设置的两接线端,使得线圈绕组线在缠绕时容易发生干涉,使得绕线较为麻烦,影响生产效率。 二,等高设置的两接线端导电片在自动化装配时,其中一导电片的两接线端与相邻导电片之间存在较大间隙,使得在生产线上运送导电片时,相邻导电片之间容易发生倾斜歪倒,难以实现自动化装配,进一步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片结构,适用于自动化装配,接线牢固稳定,且冲压制备节省材料。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为:一种导电片结构,由接触部及安装部一体成型组成,在安装部间隔形成第一接线端及第二接线端,第一接线端的高度小于第二接线端的高度,第二接线端靠近接触部;线圈绕组线先缠绕在第一接线端上,再固定在第二接线端上。 进一步,所述第二接线端形成于安装部一端,第二接线端的端部至接触部靠近第二接线端的端部一端之间的距离,等于接触部远离第二接线端的端部一端至与第二接线端相对的安装部另一端的距离。 进一步,在第一接线端上设置至少一过渡绕线凹部,而在第二接线端上设置至少一自由绕线凹部及一沾锡绕线凹部,线圈绕组线过渡圈缠绕在第一接线端的过渡绕线凹部上后,线圈绕组线自由圈缠绕在第二接线端的自由绕线凹部上,而线圈绕组线自由圈沾锡圈缠绕在第二接线端的沾锡绕线凹部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线端及第二接线端上形成有防止线圈绕组线被切断的倒角。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并排设置,位于同一平面内。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专利技术在安装部间隔形成有第一接线端及第二接线端,第一接线端的高度小于第二接线端的高度。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以下优点:一,由于第一接线端的高度小于第二接线端的高度,使得先绕第一接线端,再绕第二接线端时,绕线没有阻挡,绕线较为方便。 二,第一接线端绕线可以起到预紧作用,绕线固定在第二接线端上时(通常为焊锡焊接),由于位于第一接线端及第二接线端的绕线处于较为松弛状态,使得绕线与第二接线端不会松脱。 三,绕线焊接在第二接线端上时,由于第二接线端更长,确保沾锡工序更方便、可 O 四,绕线时,无需使用线圈包扎胶带等材料及相应工序,节省成本。 同时,所述第二接线端形成于安装部一端,第二接线端的端部至接触部靠近第二接线端的端部一端之间的距离,等于接触部远离第二接线端的端部一端至与第二接线端相对的安装部另一端的距离,冲压生产该导电片时,相邻导电片之间空隙较小,使得在冲压时节省材料,节省成本;而且,在自动化装配时,其中一导电片的第二接线端顶在相邻导电片上,形成一支撑点 ,而且相邻导电片的接触部顶在一起形成另一支撑点,使得相邻导电片紧靠在一起且相互支撑成规则的一条线,适用于自动化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主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冲压生产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自动装配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装配完成后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装配完成后的立体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导电片装配后线圈骨架配合示意图。 标号说明 接触部10安装部20 卡钩201让位槽202线圈骨架30 第一接线端I过渡绕线凹部11 第二接线端2自由绕线凹部21沾锡绕线凹部22倒角(12、2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描述。 参阅图1至图7所示,一种导电片结构,由接触部10及安装部20 —体成型组成,在安装部20间隔形成有第一接线端I及第二接线端2,第一接线端I的高度小于第二接线端2的高度,第二接线端2靠近接触部10,线圈绕组线先缠绕在第一接线端I上,再固定在第二接线端2上。 由于第一接线端I的高度小于第二接线端2的高度,绕线时没有阻挡,绕线较为方便;第一接线端I绕线可以起到预紧作用,使得位于第一接线端I及第二接线端2的绕线处于较为松弛状态,使得绕线与第二接线端2不会松脱;由于第二接线端2更长,确保沾锡工序更方便、可靠;无需使用线圈包扎胶带等材料及相应工序,节省成本。 如图1所示,在第一接线端I上设置至少一过渡绕线凹部11,而在第二接线端2上设置至少一自由绕线凹部21及一沾锡绕线凹部22,线圈绕组线过渡圈缠绕在第一接线端I的过渡绕线凹部11上后,线圈绕组线自由圈缠绕在第二接线端2的自由绕线凹部21上,而线圈绕组线自由圈沾锡圈缠绕在第二接线端2的沾锡绕线凹部22上。线圈绕组线先缠绕在第一接线端I过渡绕线凹部11上,进行预紧,然后缠绕在第二接线端2的自由绕线凹部21上,最后缠绕在第二接线端2的沾锡绕线凹部22进行固定,线圈绕组线缠绕稳固方便。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接线端I及第二接线端2上形成有防止线圈绕组线被切断的倒角(12、23),所述倒角(12、23)可以消除线圈绕组线被切断的风险。 本专利技术在装配时,以接触器为例,所述安装部20安装在线圈骨架30上,通过安装部20上的卡钩201及让位槽202嵌入在线圈骨架30中,如图4所示。线圈绕组线先缠绕在第一接线端I上,再固定在第二接线端2上,通常为焊锡焊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端I与第二接线端2并排设置,位于同一平面内,进一步使得绕线更为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线端2形成于安装部20 —端,第二接线端2的端部至接触部10靠近第二接线端2的端部一端之间的距离A,等于接触部10远离第二接线端2的端部一端至与第二接线端2相对的安装部20另一端的距离B,如图1所示。 如图3所示,在冲压生产该导电片时,相邻导电片之间空隙较小,使得在冲压时节省材料,节省成本;而且,在自动化装配时,如图4所示,其中一导电片的第二接线端2顶在相邻导电片上,形成一支撑点,而且相邻导电片的接触部10顶在一起形成另一支撑点,相邻导电片紧靠在一起且相互支撑成规则的一条线,较为适用于自动化装配。 本专利技术以接触器为例具体说明导电片的结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电片结构也可以应用于断路器、开关等电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案设计的限制,凡依本案的设计关键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9/201410293852.html" title="一种线圈端子导电片结构原文来自X技术">线圈端子导电片结构</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电片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接触部及安装部一体成型组成,在安装部间隔形成第一接线端及第二接线端,第一接线端的高度小于第二接线端的高度;第二接线端靠近接触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电片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接触部及安装部一体成型组成,在安装部间隔形成第一接线端及第二接线端,第一接线端的高度小于第二接线端的高度;第二接线端靠近接触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电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形成于安装部一端,第二接线端的端部至接触部靠近第二接线端的端部一端之间的距离,等于接触部远离第二接线端的端部一端至与第二接线端相对的安装部另一端的距离。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导电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接线端设置至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新疆夏昌慧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开关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