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线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37829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1 0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抑制振动噪音的控制线缆。该控制线缆具备内线缆和外壳体。内线缆具有:芯材,具有由金属素线构成的内部绞线及由金属素线构成的最外层,且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凹凸;及合成树脂涂层,以表面显现出所述凹凸的状态设置于芯材上。内部绞线包括一根中心素线和多根中间素线,最外层是多根粗线与多根细线交替排列而成的结构,最外层的粗线与细线的螺旋方向和内部绞线的中间素线的绞向不同,外形线形成为带有圆角的多边形形状。外壳体具有:内衬,插通有内线缆;多根线材,在内衬周围以螺旋状进行扭绞而成;及被覆层,形成于外壳体的半径方向上的线材的外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抑制振动噪音的控制线缆。该控制线缆具备内线缆和外壳体。内线缆具有:芯材,具有由金属素线构成的内部绞线及由金属素线构成的最外层,且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凹凸;及合成树脂涂层,以表面显现出所述凹凸的状态设置于芯材上。内部绞线包括一根中心素线和多根中间素线,最外层是多根粗线与多根细线交替排列而成的结构,最外层的粗线与细线的螺旋方向和内部绞线的中间素线的绞向不同,外形线形成为带有圆角的多边形形状。外壳体具有:内衬,插通有内线缆;多根线材,在内衬周围以螺旋状进行扭绞而成;及被覆层,形成于外壳体的半径方向上的线材的外侧。【专利说明】控制线缆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线缆。
技术介绍
作为以往的控制线缆,例如专利文献I公开了如下一种推拉钢缆:推拉钢缆10具有芯部12和卷绕在该芯部12的周围的外层。在上述专利文献I中,考虑到用作汽车等的制动器线缆、变速拉杆线缆等时推拉钢缆10通常会在外壳内朝各个方向移动,必须使推拉钢缆10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柔软性、耐摩擦性等,因而在推拉钢缆10上形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制的涂层20。通常情况下,在用于汽车等中时,发动机等振动源的振动传递至与振动源相连的控制线缆的外壳内而使外壳本身产生振动,进而由于外壳本身所传递的振动而使通过外壳与振动源相连的车厢侧的外壳固定部、变速器等安装对象物产生振动,从而产生振动噪音。以往的控制线缆,例如上述的专利文献I的推拉钢缆10,并未充分考虑到上述振动噪音的产生,对于从车厢侧的外壳固定部、变速器等安装对象物传递至内线缆的振动的衰减性不良,因而存在振动噪音的问题。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1-5147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变速器等安装对象物传递至内线缆的振动的衰减性优良、可抑制振动噪音的控制线缆。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线缆,其具备内线缆和外壳体,上述控制线缆的特征在于,上述内线缆具有:芯材,具有由金属素线构成的内部绞线及设在上述内部绞线的表面上且由金属素线构成的最外层,并且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凹凸;及合成树脂涂层,以表面显现出上述凹凸的状态设置于上述芯材上;上述内部绞线包括一根中心素线和包围上述中心素线的多根中间素线;上述最外层是多根粗线与多根细线交替排列而成的结构;上述最外层的上述粗线与上述细线的螺旋方向和上述内部绞线的上述中间素线的绞向不同;上述最外层的粗线和细线的轮廓相连而成的外形线形成为带有圆角的多边形形状;上述外壳体具有:内衬,插通有上述内线缆;多根线材,在上述内衬的周围以螺旋状进行扭绞而成;及被覆层,形成于上述外壳体的半径方向上的上述线材的外侧。可选地,上述内部绞线的上述中间素线的绞向为Z绞,上述最外层的上述粗线与上述细线的螺旋方向为S绞。可选地,上述内衬由聚丁烯对酞酸盐树脂或聚四氟乙烯树脂制成。可选地,上述多根粗线、上述多根细线与上述多根中间素线同为六根。可选地,上述外形线为带有圆角的六边形形状。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从安装对象物传递至内线缆的振动的衰减性优良,能够抑制因振动而产生的噪音。【专利附图】【附图说明】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控制线缆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技术的控制线缆的内线缆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作出说明,其中包括本技术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以下,参照图1?图2,对本技术的控制线缆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控制线缆I具备内线缆2和外壳体3。外壳体3具有插通有内线缆2的内衬5、在内衬5的周围以螺旋状进行扭绞而成的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0根)线材6及被覆层4。被覆层4形成于外壳体3的半径方向上的线材6的外侧。线材6配置于内衬5的外周面上并沿预定的方向(例如Z方向)进行扭绞,由被覆层4覆盖。 内衬5的材料不限,但优选为内衬5至少其内周面由树脂构成。内衬5的材料可以根据控制线缆的用途适当选择,但从抑制噪音的角度出发,优选为PTFE (聚四氟乙烯)树脂或PBT (聚丁烯对酞酸盐)树脂;此外,为了同时提高控制线缆的载荷效率,优选为PTFE树脂。由于要将内线缆2插通于由内衬5形成的中空部中,因此,中空部的直径大小可以与内线缆2的外径基本相同,或者比内线缆20的外径略大。在这里,内线缆2的外径是指涂层22的最大外径。线材6的材料不限,由具有适度刚性且具有韧性的材料构成即可。而且,线材6的外径大小不特别限定,线材6的根数也不限于图1所示的根数。只要能够相对于内衬5的外周面而在预定的方向上不设置间隔地对线材6进行扭绞,可以任意设定线材6的外径大小及根数。被覆层4的材料不限,优选由树脂构成,可由PP树脂或聚酯弹性体等构成。被覆层的厚度不特别限定,只要形成能够保护线材6等免受外部冲击的厚度即可。以下,参照图2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内线缆的结构。如图2所示,内线缆I具有由金属绞线构成的芯材21和覆盖在该芯材21的表面上的涂层22。芯材21由如下部分构成:由七根金属素线构成的内部绞线211;及设在内部绞线211的表面上的最外层212。内部绞线211具有一根中心素线211a和包围中心素线211a的六根中间素线211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素线211b的绞向是Z绞。中心素线211a的直径与中间素线211b的直径基本相同,并相互紧贴。最外层212具有六根粗线212a与六根细线212b交替排列而成的结构,其中,粗线212a比中间素线211b粗,细线212b比中间素线211b细。在本实施方式中,粗线212a及细线212b的根数分别与中间素线211b的根数同为六根。粗线212a配置成位于各中间素线211b之间。细线212b排列于这些粗线212a之间,S卩,处于各中间素线211b之上。粗线212a及细线212b的螺旋方向为与中间素线211b的绞向不同的S绞。连接粗线212a和细线212b的轮廓而成的外形线为带有圆角的多边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带有圆角的六边形形状。该六边形的各边稍微凹陷。并且,整体形成为在保持剖面呈六边形的状态下、平缓地逆时针旋转的同时沿长度方向前进的螺旋状。另外,螺旋的方向可以是逆时针方向,也可以是顺时针方向。而且,粗线212a的根数优选为上述的六根。这是因为:根数过少,则与内衬5的内表面接触不均;而根数过多,则难以制造。本技术中的“凹凸”是指相对于内衬5的内表面的剖面形状的圆形而凹陷,由此形成用于保持润滑剂的空间。例如,在图2的情况下,各素线的直径为:中心素线3a为0.65mm,中间素线211b为0.6mm,粗线212a为0.7mm,细线212b为0.5mm,因此,各边稍微凹陷。此外,本技术中所说的“凹凸”,除了上述的稍微凹陷的情况之外,还包括较大程度地凹陷的情况、几乎平坦的情况、稍微突出的多边形的情况等。另外,上述的凹凸程度可以通过粗线212a与细线212b的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线缆,具备内线缆和外壳体,所述控制线缆的特征在于,所述内线缆具有:芯材,具有由金属素线构成的内部绞线及设在所述内部绞线的表面上且由金属素线构成的最外层,并且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凹凸;及合成树脂涂层,以表面显现出所述凹凸的状态设置于所述芯材上;所述内部绞线包括一根中心素线和包围所述中心素线的多根中间素线;所述最外层是多根粗线与多根细线交替排列而成的结构;所述最外层的所述粗线与所述细线的螺旋方向和所述内部绞线的所述中间素线的绞向不同,所述最外层的粗线和细线的轮廓相连而成的外形线形成为带有圆角的多边形形状;所述外壳体具有:内衬,插通有所述内线缆;多根线材,在所述内衬的周围以螺旋状进行扭绞而成;及被覆层,形成于所述外壳体的半径方向上的所述线材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村淳史柳田隆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