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共挤出制成的油料等用的汽车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9763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通过共挤出制成的油料等用汽车管路,它具有由聚酰胺12构成的外层(1)、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构成的中间层(2)和由聚酰胺6构成的内层(3),其中内层(3)的聚酰胺是通过加入重量百分比最多为30%的导电碳黑或石墨纤维而使其可导电的聚酰胺6或聚酰胺12。(*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共挤出制成的油料等用汽车管路,它具有由聚酰胺12构成的外层、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构成的中间层和由聚酰胺如聚酰胺6构成的内层。DE4001125C1公开了这种汽车管路,其中中间层作为碳氢化合物渗透阻隔层,管内层通过流过的流体而不允许地带上静电。此外,其内层不能耐氯化锌(ZnCL)腐蚀,这样就不能使用含锌的连接件,这是因为由于快速老化如应力腐蚀使管路可能出现损坏。在1990年第9版的斯图加特的Georg Thieme出版社出版的Roempp化学百科词典第二卷的第1110页-第1113页中公开了以下内容,即在自然稳定状态下,将不导电聚合物中混入导电添加物如碳黑或含碳纤维中而使其具有导电性。然而,这种导电聚合物在总是太脆并且延伸性差而不能满足上述使用要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汽车管路,它具有导电的且最好还耐氯化锌(ZnCL)腐蚀的内层。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是,在内层的聚酰胺6中加入重量百分比最多为30%的导电的碳黑或石墨纤维,以使其可导电并耐氯化锌(ZnCL)腐蚀,或内层的聚酰胺是通过加入重量百分比最多为30%的导电的碳黑或石墨纤维而使其可导电的聚酰胺12。在这里,本专利技术基于以下认识,即在聚酰胺6中加入重量百分比最多为30%的导电的碳黑或石墨纤维以满足导电并在一定程度上也耐氯化锌(ZnCL)腐蚀的使用要求,而不会影响其延展性。如果对耐氯化锌(ZnCL)腐蚀的要求较高,则建议加入其它相应的添加物。相应地,也适用聚酰胺12,它在自然状态下具有一定的耐氯化锌(ZnCL)腐蚀性。根据优选实施例,在外层和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构成的中间层和/或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构成的中间层和内层之间,加入由聚酰胺6、通过加入重量百分比最多为30%的导电的碳黑或石墨纤维而使其可导电的聚酰胺6或聚酰胺6-化合物构成的附加层。此外,对于彼此附着性较差的聚合物来说,可以建议采用这样的设置,即在外层和邻近的中间层或附加层和/或内层和邻近中间层或附加层之间,分别设置增附剂层。适合的增附剂层包括具有官能团的聚烯烃,特别是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基础的聚烯烃。在聚酰胺12被用作内层时,在内层及其靠外的增附剂层之间,加入了不导电的聚酰胺12附加层。汽车管路的总壁厚为0.8-2.0mm。优选的汽车管路特征在于中间层之外区域的壁厚为总壁厚的30%-60%,中间层的壁厚为总壁厚的5%-25%、中间层之内区域的壁厚为总壁厚的25%-55%。以下,参照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图1-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通过共挤出制成的油料用汽车管路的四个实施例的示意横断面图。在所有四个实施例中,汽车管路具有由聚酰胺12(PA12)构成的外层1、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AL)构成的且作为碳氢化合物渗透阻隔层的中间层2以及由聚酰胺构成的内层3,而且在图1-图3中由聚酰胺6(PA6*)制成和图4、5中由聚酰胺12(PA12*)制成,其中加入重量百分比最多为30%的导电碳黑或石墨纤维,从而使其可导电并可耐氯化锌(ZnCL)腐蚀。根据图1的实施例,在外层1和中间层2之间,从外向内地加入增附剂层(HV)4和由与内层材料相同的材料(PA6*)构成的附加层5。在图2的实施例中,在外层1和中间层2之间以及在中间层2和内层3之间加入由聚酰胺6-化合物(PA6C)构成的附加层5。在图3的实施例中,在外层1和中间层2之间,从外向内地加入增附剂层(HV)4和由聚酰胺6构成的附加层5,此外,在中间层2和内层3之间设置另一个聚酰胺6的附加层5。最后,在图4的实施例中,在外层1和中间层2之间以及在中间层2和内层3之间分别连接增附剂层4。图5中的汽车管路的构成与图4的区别在于,在内层3及其靠外的增附剂层之间,加入不导电的聚酰胺12附加层6。各层的厚度由下表给出权利要求1.一种通过共挤出制成的油料等用汽车管路,它具有由聚酰胺12构成的外层(1)、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构成的中间层(2)和由聚酰胺6构成的内层(3),其特征在于在内层(3)的聚酰胺6中,加入重量百分比最多为30%的导电碳黑或石墨纤维而使其可导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管路,其特征在于内层(3)的聚酰胺6可耐氯化锌(ZnCL)腐蚀。3.一种通过共挤出制成油料等用汽车管路,它具有由聚酰胺12构成的外层(1)、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构成的中间层(2)和由聚酰胺构成的内层(3),其特征在于内层(3)的聚酰胺12是通过加入重量百分比最多为30%的导电碳黑或石墨纤维而使其可导电的聚酰胺12。4.如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汽车管路,其特征在于在外层(1)和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构成中间层(2)和/或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构成中间层(2)和内层(3)之间,分别加入由聚酰胺6、通过加入重量百分比最多为30%的导电碳黑或石墨纤维而使其可导电的聚酰胺6或聚酰胺6-化合物构成的附加层(5)。5.如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汽车管路,其特征在于在外层(1)和邻近中间层或附加层(2;5)和/或内层(3)和邻近中间层或附加层(2;5)之间,分别设置增附剂层(4)。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管路,其特征在于在内层(3)和靠外的增附剂层(4)之间,加入不导电的聚酰胺12附加层(6)。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汽车管路,其特征在于增附剂层(4)包括具有官能团的聚烯烃。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作为基材地包含聚乙烯或聚丙烯。9.如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汽车管路,其特征在于总壁厚为0.8mm-2.0mm。10.如权利要求1-9之一的汽车管路,其特征在于中间层(2)之外区域的壁厚为总壁厚的30%至60%,中间层(2)的壁厚为总壁厚的5%至25%、中间层(2)之内区域的壁厚为总壁厚的25%至55%。全文摘要一种通过共挤出制成的油料等用汽车管路,它具有由聚酰胺12构成的外层(1)、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构成的中间层(2)和由聚酰胺6构成的内层(3),其中内层(3)的聚酰胺是通过加入重量百分比最多为30%的导电碳黑或石墨纤维而使其可导电的聚酰胺6或聚酰胺12。文档编号B29C70/00GK1406739SQ01137610公开日2003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01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6日专利技术者沃纳·齐默尔, 库特·阿佩尔, 索斯滕·奥托 申请人:Ti集团车辆系统(富尔达布吕克)公司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过共挤出制成的油料等用汽车管路,它具有由聚酰胺12构成的外层(1)、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构成的中间层(2)和由聚酰胺6构成的内层(3),其特征在于:在内层(3)的聚酰胺6中,加入重量百分比最多为30%的导电碳黑或石墨纤维而使其可导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沃纳齐默尔库特阿佩尔索斯滕奥托
申请(专利权)人:TI集团车辆系统富尔达布吕克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