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分离式养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23257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6 13:47
一种沉淀分离式养殖池,包括池壁和池底,在池壁高位设有进水口、低位设有排水口,其特征是池底为倾斜结构,在池底最低位分布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表面分布有进水小孔,排水管穿过池壁形成排水口;池底填充有覆盖在排水管上的砂床,砂床表面覆盖有筛绢网,并由筛绢网塑形砂床表面成漏斗形结构,在所述砂床表面的漏斗形结构最低位上,埋设有集渣斗,该集渣斗下端部与排渣管连通,排渣管穿过池壁或池底,并在池体外设有控制阀门;在砂床上方的池壁上,通过骨架架设有隔板,隔板上密集分布有落渣孔;所述池壁在进水口下方设置有收折投饵板,该投饵板收折后能紧贴在池壁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沉淀分离式养殖池,在池底铺设有砂床,砂床表面通过筛绢网塑形成漏斗形结构,并在漏斗形结构最低位上,埋设有集渣斗,而在砂床上方设置有带落渣孔的隔板,而在隔板与漏斗形结构的砂床表面,形成相对静态的排泄和饵料收集区,避免被鱼儿游动而搅混,又能保持鱼儿活动区域水体的洁净,大大减少水体的过滤量,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专利说明】一种沉淀分罔式养殖池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养殖水经过过滤沉淀分离式生态养殖池,尤其是养殖水体经过分离处理后循环再使用。
技术介绍
:现有工厂化水产养殖,尤其是浮游鱼类的养殖,广泛受到市场和技术界的重视,也有许多地方投入试产,掌握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储备,尤其是一些配套的设备也趋于成熟。如养殖流程中主要涉及以下步骤:物理处理、生物处理、杀菌增氧等;物理处理涉及设备有蛋白质分离器、高速过滤砂缸、回转式微滤机、回流沉降池等;生物处理涉及设备有滴流式生物过滤器、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细菌发生器;杀菌增氧设备,杀菌类设备有紫外线杀菌器和臭氧发生器;增氧设备即有气液混合泵、雾化曝气管、射流器、无压射流器等;主要成本有耗材成本和能耗成本,以及人工成本,而人工成本主要体现在养殖池的处理方面。目前工厂化养殖对池体未提出合理方案,导致用工增加,也增加水体过滤量。养殖池是浮游鱼类生活空间,成长的全部活动均在池子中,由于饵料残渣和排泄物混杂在一起,尤其是悬浮或半悬浮饵料,在鱼儿游动和追逐过程,不断翻动饵料和排泄物,使其迅速分散,导致水体快速恶化,水中含氮量及有害鱼生长的物质提高,必须进行池水过滤,大量池水过滤势必产生能耗和生物处理耗材。为此,在专利公报中,公开不少为了解决工厂化养殖成本问题的方案,大多存在有借助水生植物或生物来吸收氨氮等物质这流程。如CN202026704U,公开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和EM菌净化养殖水的养殖系统,主要由依次循环相连通的养鱼池、沉淀吸收池、菌草共生池和砂滤床,养鱼池和沉淀吸收池通过铺设于两池底的排水管连通。养殖水主要通过砂滤床过滤和菌草吸收,但从商用角度看,菌草的吸收效率显然成为关键。又如CN101548655B,公开`一种生态型封闭式循环水养鱼方法,该方法主要以蓄水沉淀池、二级污水处理池、回水渠道沉降和旋流池沉降进行固液分离,在水体颗粒物分离的基础上,再通过一级生物滤池的砂石滤床净化和分离微小颗粒物,经一级生物滤池净化的水质进入二级生物滤池,一、二级生物滤池中生物填料上的生物膜降解氨氮、亚硝酸氮;二级污水处理池即是利用池内培植能净化养鱼废水的水草、藻类和贝类;净化水经砂滤墙流入蓄水沉淀池;对养殖水体进行机械增氧或液态氧增氧,最后经过紫外线消毒器消毒灭菌,将清洁的生态水送入养鱼池,养鱼池废水反复净化,循环利用。养鱼系统实现完全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鱼类养殖,达到了养鱼不生病或少生病的目的,养鱼成活率80%以上。以上实例均以过滤和吸收养殖水体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为宗旨,而未考虑其商用成本,尤其只涉及流程,而未对养殖池进行合理化设计,导致运营过程费工耗能。如何改善现状,设计一种高效养殖池,成为本专利技术研究的对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专利技术一种池底设有砂床对养殖水进行过滤、利用隔板和集渣斗配合,将沉积物收集和集中排放的沉淀式养殖池。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沉淀分离式养殖池,包括池壁和池底,在池壁高位设有进水口、低位设有排水口,其特征是池底为倾斜结构,在池底最低位分布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表面分布有进水小孔,排水管穿过池壁形成排水口 ;池底填充有覆盖在排水管上的砂床,砂床表面覆盖有筛絹网,并由筛絹网塑形砂床表面成漏斗形结构,在所述砂床表面的漏斗形结构最低位上,埋设有集渣斗,该集渣斗下端部与排渣管连通,排渣管穿过池壁或池底,并在池体外设有控制阀门;在砂床上方的池壁上,通过骨架架设有隔板,隔板上密集分布有落渣孔;所述池壁在进水口下方设置有收折投饵板,该投饵板收折后能紧贴在池壁上。所述砂床包括0.5mm-2.0mm砂粒和颗粒状生物菌,该颗粒状生物菌重量为砂粒重量的0.1%-0.5% ;砂床厚度在500mm-1200mm之间。所述隔板的落渣孔直径不大于20mm。所述隔板上覆盖有防逃网。`所述养殖池还配设有沉淀池、净化池、水泵和增氧装置;所述排渣管连通沉淀池高位,沉淀池高位设有出水管,低位设有排放口,所述沉淀池的出水管连通净化池;所述池体的排水管连通净化池,净化池净化后的水体由水泵抽送至池体进水口端,形成养殖水体过滤后循环利用结构;所述增氧装置连接在水泵与池体进水口的回流管上,给水体补充氧气。所述增氧装置为液态氧气罐。本专利技术优化养殖池的设计,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运行能耗低的特点;该养殖池始终可保持养殖活动区干净,饵料残渣和排泄物,在水流作用下自动通过隔板落渣孔自由下落,并由集渣斗集中收集定期排放,减少被鱼儿搅混,影响水质和后道沉淀作业;其它更细小沉积物再由砂床过滤,从砂床排水口流出的水体几乎可直接循环养殖;本专利技术最大特点,减少排放周期和水体的过滤量,达到节能和减少清理养殖区域次数,实现节能和降低成本的作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下面结合具体图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图1养殖池立体示意图图2养殖池横向剖面示意图图3养殖池纵向剖面示意图图4养殖池循环水系统其中I一池壁 11一进水口12—投饵板2—池底3—排水管 31—进水小孔4 一排渣管41 一控制阀门5一砂床 51—漏斗形结构6—筛絹网7—集禮:斗8—隔板 81—落渣孔82—骨架 91 一沉淀池911—出水管912—排放口92—净化池93—水泵94一±曾氧装置【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和图3,沉淀分离式养殖池,包括池壁I和池底2,在池壁I高位设有进水口 11、低位设有排水管3和排渣管4 ;本结构中,池底2为倾斜结构,在池底2最低位分布有排水管3,所述排水管3表面分布有进水小孔31,排水管3穿过池壁I形成养殖池的排水口 ;池底2填充有覆盖在排水管3上的砂床5,砂床5表面覆盖有筛絹网6,并由筛絹网6塑形砂床5表面成漏斗形结构51,利用漏斗形结构51的砂床表面,将下沉的饵料残渣和鱼类排泄物,集中收集,也能减少沉积物进入砂床5内,延长砂床5的使用周期。在砂床表面的漏斗形结构51最低位上,埋设有集渣斗7,该集渣斗7下端部与排渣管4连通,排渣管4穿过池壁I或池底2,并在池体外设有控制阀门41,以便定期排放沉积物;再则,在砂床5上方的池壁I上,通过骨架架 设有隔板8,隔板8上密集分布有落渣孔81,落渣孔81直径不大于20mm,根据养殖鱼体的大小,若是小鱼苗,即需在隔板8上覆盖有防逃网,总之落渣孔81或防逃网的网孔应小于鱼体,避免鱼儿从落渣孔进行集渣斗7 ;隔板8通过骨架82架设在池壁I上,以承载操作人员踩踏,收获鱼货或其它操作,另外一作用,隔离鱼儿活动区域与沉积物收集区域,避免鱼儿游动,搅动沉积物,这也是本专利技术创造性之所在,隔板8和集渣斗7的配合,能收集较为完整的沉积物。另外,养殖不同鱼类或者不同生长其的鱼儿,其饵料的形状也不同,悬浮或半悬浮饵料可直接投放,但对沉性饵料来说,难免会直接落入隔板8下方,造成浪费和影响水质;为此,在池壁I进水口 11下方设置有收折投饵板12,该投饵板12不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沉淀分离式养殖池,包括池壁和池底,在池壁高位设有进水口、低位设有排水口,其特征是池底为倾斜结构,在池底最低位分布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表面分布有进水小孔,排水管穿过池壁形成排水口;池底填充有覆盖在排水管上的砂床,砂床表面覆盖有筛绢网,并由筛绢网塑形砂床表面成漏斗形结构,在所述砂床表面的漏斗形结构最低位上,埋设有集渣斗,该集渣斗下端部与排渣管连通,排渣管穿过池壁或池底,并在池体外设有控制阀门;在砂床上方的池壁上,通过骨架架设有隔板,隔板上密集分布有落渣孔;所述池壁在进水口下方设置有收折投饵板,该投饵板收折后能紧贴在池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经师
申请(专利权)人:南国风福建水产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