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894127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9 1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丹参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栽种前,将种根、根茎或种苗的根用25%的多菌灵200倍液浸根10分钟,晾干后栽种;(2)实行轮作,同一地块种植丹参不超过2年;(3)结合整地,每亩施入3%辛硫磷颗粒3Kg,撒于地面,翻入土中,进行土壤消毒;(4)栽种时畦或垄的高度不低于20cm,四周开排水沟,雨后及时疏沟排水;(5)5-7月于叶面上喷施0.3%磷酸二氢钾,提高丹参的抗病力;(6)丹参收获后将枯枝残叶及时清理出田间,集中烧毁。据统计,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后,种植丹参的亩产量干重可达650kg/亩,相对于现有的丹参种植亩产量提高了116.7%,因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利于丹参的大规模种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包括以下步骤:(1)栽种前,将种根、根茎或种苗的根用25%的多菌灵200倍液浸根10分钟,晾干后栽种;(2)实行轮作,同一地块种植丹参不超过2年;(3)结合整地,每亩施入3%辛硫磷颗粒3Kg,撒于地面,翻入土中,进行土壤消毒;(4)栽种时畦或垄的高度不低于20cm,四周开排水沟,雨后及时疏沟排水;(5)5-7月于叶面上喷施0.3%磷酸二氢钾,提高丹参的抗病力;(6)丹参收获后将枯枝残叶及时清理出田间,集中烧毁。据统计,采用本专利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后,种植丹参的亩产量干重可达650kg/亩,相对于现有的丹参种植亩产量提高了116.7%,因而本专利技术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利于丹参的大规模种植。【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属于中药材种植

技术介绍
丹参,又名:赤参;紫丹参;红根等,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干燥根及根茎,是中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主产于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具有具有归心、肝经之功效,主治祛瘀止痛、活血调经、降脂减肥、清心除烦等症。目前,丹参的产出主要来源于野生,随着中药业的发展,丹参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野生的丹参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外,由于对野生丹参连年无度的采挖,丹参资源量已经濒临灭绝。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人工种植。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比如专利号为201010552079.0的专利申请中公开的一种黄芪根腐病预防方法,申请号为201110091278.0的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防治金针虫的特效配方;申请号为201310227298.5的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方法等,但是这些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直接用于丹参种植时,病虫害的影响仍然比较严重,因而产量较低,不适合大规模种植应用。因此寻求病虫害影响小、成本低、产量高以及可以大规模种植的规范化种植技术仍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它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将现有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直接用于丹参种植时,病虫害的影响仍然比较严重,因而导致产量较低,不适合大规模种植应用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包括以下步骤:(I)栽种前,将种根、根莖或种苗的根用25%的多菌灵200倍液浸根10分钟,晾干后栽种,预防根腐病的发生;(2)实行轮作,同一地块种植丹参不超过2年,预防根腐病、疫病、叶斑病以及根结线虫的发生;(3)结合整地,每亩施入3%辛硫磷颗粒3Kg,撒于地面,翻入土中,进行土壤消毒,预防根结线虫、蛴螬以及金针虫的发生;(4)栽种时畦或垄的高度不低于20cm,四周开排水沟,雨后及时疏沟排水,预防根腐病、疫病的发生;(5) 5-7月于叶面上喷施0.3%磷酸二氢钾,提高丹参的抗病力,预防叶斑病的发生;(6)丹参收获后将枯枝残叶及时清理出田间,集中烧毁,预防叶斑病、银纹夜蛾的发生。本专利技术中,结合整地,每亩施入3%辛硫磷颗粒3Kg,农药用量相对较少,因而能够尽量减少农药的残留。优选的,步骤(2)中,将丹参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进一步预防根结线虫的发生。优选的,步骤(3)中,施入3%辛硫磷颗粒的同时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进一步预防蛴螬、金针虫的发生。再进一步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根腐病发生时,发现病株立即拔出,生石灰处理病穴,防止蔓延,并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每亩1.5~2.5Kg稀释成1000倍液浇灌病株,每周一次,连续2~3次,从而能够有效杀菌,防止细菌扩散。疫病发生时,发现病株立即拔出,生石灰处理病穴,防止蔓延,并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72%疫霉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病株,每周一次,连续2~3次。叶斑病发生时,立即摘去发病的叶子,集中烧毁;并用5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配成800~1000倍的溶液喷洒叶面,每7天一次,连续喷3次;或者用300~400倍的EM复合菌液,叶面喷雾2次,每7天一次。银纹夜蛾发生时,于夜间悬挂黑光灯诱杀成蛾。更进一步的,7~8月银纹夜蛾发生时,还可于第二、第三代幼虫低龄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隔7天一次;或者每亩地用10%杀灭菊酯乳剂100ml稀释至2000~3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根结线虫发 生时,每亩沟施米乐尔颗粒3Kg,用40%辛硫磷乳油稀释20倍灌根。蛴螬、金针虫发生时,结合整地,深耕土地进行人工捕杀;或者夜间悬挂黑光灯诱杀成虫。更进一步的,蛴螬、金针虫发生时,还可用50%的辛硫磷乳剂稀释成1000~15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浇根,每蔸50~100ml。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栽种前,将种根、根茎或种苗的根用25%的多菌灵200倍液浸根10分钟,晾干后栽种,由于多菌灵内吸杀菌作用明显,因而能够有效减少后期根腐病的发生几率;该方法尤其比较适合在雨水较多、容易滋生繁殖细菌的南方进行种植;通过结合整地,每亩施入3%辛硫磷颗粒3Kg,撒于地面,翻入土中,进行土壤消毒,从而可以预防根结线虫、蛴螬以及金针虫的发生;在栽种时使畦或垄的高度不低于20cm,四周开排水沟,雨后及时疏沟排水,从而可以有效预防根腐病、疫病的发生;在收获后将枯枝残叶及时清理出田间,集中烧毁,从而可以有效预防叶斑病、银纹夜蛾的发生。据统计,采用本专利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后,种植丹参的亩产量干重可达650kg/亩,相对于现有的丹参种植亩产量提高了 60%-85%,因而本专利技术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利于丹参的大规模种植。专利技术人也根据现有技术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丹参的亩产量仅为300-400kg。此外,本专利技术中丹参种植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根腐病发生时,发现病株立即拔出,生石灰处理病穴,防止蔓延,并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每亩1.5~2.5Kg稀释成1000倍液浇灌病株,每周一次,连续2~3次;疫病发生时,发现病株立即拔出,生石灰处理病穴,防止蔓延,并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72%疫霉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病株,每周一次,连续2~3次;叶斑病发生时,立即摘去发病的叶子,集中烧毁;并用5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配成800~1000倍的溶液喷洒叶面,每7天一次,连续喷3次,或者用300~400倍的EM复合菌液,叶面喷雾2次,每7天一次;7~8月银纹夜蛾发生时,于第二、第三代幼虫低龄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隔7天一次;或者每亩地用10%杀灭菊酯乳剂100ml稀释至2000~3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根结线虫发生时,每亩沟施米乐尔颗粒3Kg用40%辛硫磷乳油稀释20倍灌根;蛴螬、金针虫发生时,用50%的辛硫磷乳剂稀释成1000~15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浇根,每蔸50~100ml ;这些方法可以进一步减小丹参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影响,继而进一步提高丹参的产量,降低种植成本。同时,专利技术人改进丹参种植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后,也进行了试验研究,比如种植过程中,根腐病发病时用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灌根,每株250毫升,7~10天灌一次,连续2~3次,则种植的丹参根系不发达,营养吸收能力较差,而且普遍出现烧苗的现象,有害病菌繁殖严重,产量低下,品质也一般。而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丹参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栽种前,将种根、根茎或种苗的根用25%的多菌灵200倍液浸根10分钟,晾干后栽种,预防根腐病的发生;(2)实行轮作,同一地块种植丹参不超过2年,预防根腐病、疫病、叶斑病以及根结线虫的发生;(3)结合整地,每亩施入3%辛硫磷颗粒3Kg,撒于地面,翻入土中,进行土壤消毒,预防根结线虫、蛴螬以及金针虫的发生;(4)栽种时畦或垄的高度不低于20cm,四周开排水沟,雨后及时疏沟排水,预防根腐病、疫病的发生;(5)5?7月于叶面上喷施0.3%磷酸二氢钾,提高丹参的抗病力,预防叶斑病的发生;(6)丹参收获后将枯枝残叶及时清理出田间,集中烧毁,预防叶斑病、银纹夜蛾的发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渊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