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宜森专利>正文

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及隔热保温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88351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于对高温被保温体进行保温的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和隔热保温方法。该制品包括至少一层由岩棉、复合硅酸镁或硅酸铝纤维形成的内保温层,和一层位于远离被保温体那一侧的由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形成的外保温层,内保温层的厚度应能使被保温体的温度被降至约60℃。该方法是先在被保温体上形成所述内保温层,然后用现场发泡的方法形成所述外保温层。所述制品由内保温层承受高温,由外保温层达到良好保温效果。具有保温效果好、防水性好、寿命长和不易使金属被保温体氧化的优点。(*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隔热保温制品及隔热保温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适于对高温被保温体进行隔热保温的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及隔热保温方法。对于热容器、热力输送管线需要进行隔热保温,以降低其散热损失。传统的隔热保温一般采用的材料是岩棉、珍珠岩、硅酸铝纤维以及复合硅酸镁等等。岩棉、珍珠岩等材料可制成平板或瓦形产品。这些材料所具有的优点是它们可以承受高温。但是,其缺点是它们的导热系数较高,当被保温体温度较高时,需要相当厚的保温层。这些材料的防水性能较差。此外,这些材料的使用年限较低,一般仅为3-5年。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具有优良的隔热性能,它的导热系数很小,并且不吸水,防湿性好。同时,这种材料能现场整体发泡,随被保温体的形状成形,无接缝,使被保温体可以基本与空气绝缘。这种材料具有的缺点是它不耐高温,当温度超过100℃时就老化,甚至烧毁。因此,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仅适用于低温保温(冷库、冷管等),并且也成功地使用多年。但是很显然,由于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不耐高温的缺点,它不适于作为高温物体的隔热保温材料。美国专利US4,324,834公开了一种聚氨酯泡沫塑料与膨胀珍珠岩相复合形成的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该专利技术使两种材料复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热值达到两种材料隔热值之和的若干倍的隔热保温制品。但是,该已有技术未对珍珠岩材料层和聚氨酯泡沫塑料-->材料层与被保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明确限定,同时也末对膨胀珍珠岩层的厚度进行限定,而这些对于高温保温是必要的。例如,按照其图3和4所示实例,聚氨酯泡沫塑料层直接与被保温体接触,如果被保温体的温度高于100℃,则会使该层迅速老化甚至烧毁。对于图1和图2所给实例,一层或两层泡沫层夹于珍珠岩层之间,如果第一层珍珠岩层的厚度不足以将温度降至100℃之下,则也会使泡沫层老化甚至烧毁。因此,该制品对于低于100℃的低温保温可能是有效的,但其不能或不适于高温保温。此外,该制品最外层采用珍珠岩层,使制品的防水性能下降。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特别适用于高温被保温体的保温效果好,使用寿命长,并且防水性好的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和一种适于对高温被保温体进行良好保温的隔热保温方法。用于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适用于对高温被保温体进行保温的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包括:一层由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形成的外保温层,和至少一层由岩棉、复合硅酸镁、或硅酸铝纤维形成的内保温层,所述内保温层位于邻近于被保温体的那一侧,而所述外保温层位于远离被保温体的那一侧,所述内保温层的厚度应能使所述被保温体的温度经所述内保温层隔热保温后被降至约60℃。本说明书中所说的高温被保温体一般是指那些温度高于120℃而低于1200℃的被保温体。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所选用内保温层的材料的隔热系数非常方便地确定其厚度。例如:对于复合硅酸镁材料,每0.8厘米的厚度可隔热降温约100℃。对于温度不高于1200℃的被保温体保温的制品的内保温层的厚度通常位于1-10厘米之间,而对于温度-->在180℃-650℃的被保温体它一般是位于1-5厘米之间。所述内保温层最好由两层构成,两层可分别由岩棉和复合硅酸镁形成,或者也可分别由硅酸铝纤维和复合硅酸镁形成。所述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外保温层的厚度最好位于4-6厘米之间,厚度为5厘米最佳。所述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可以预制成平板或瓦形。但是,对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是使其形成与被保温体外表面形状相同的整体成形制品。其形成方法是:首先在保温体外表面上形成内保温层,然后用现场发泡的方法在内保温层外表面上复合上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的外保温层。这样的制品相互间无接缝,可基本与空气绝缘。用于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适于对高温被保温体进行隔热保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被保温体外表面上形成至少一层由岩棉、复合硅酸镁、或硅酸铝纤维构成的内保温层,所形成的内保温层的厚度应能使被保温体的温度经所述内保温层隔热保温后被降至约60℃;(2)用现场发泡的方法在所述内保温层外表面上形成一层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外保温层。形成所述内保温层的步骤最好包括两个步骤:(1-1)首先在被保温体外表面上形成岩棉或硅酸铝纤维层;(1-2)然后在岩棉或硅酸铝纤维层上涂布复合硅酸镁层。形成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层的步骤可采用任何公知的聚氨酯现场发泡的方法,但最好包括如下步骤:(2-1)在内保温层外侧形成一个可拆的壳体,壳体与内保温层之间具有一定距离,该距离等于-->所述外保温层的厚度,所述外壳内表面涂有黄油;(2-2)使多异酸氢酯和多组份甘油聚醚按重量比1∶1的比例混合并在外壳与内保温层外表面之间的空间中进行现场发泡:(2-3)待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固化后,拆去所述外壳。形成的内保温层的厚度最好位于1-10厘米之间,位于1-5厘米之间更好。形成的外保温层的厚度最好位于4-6厘米之间,5厘米最佳。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和隔热保温方法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它使导热系数较高但耐高温的由岩棉、硅酸铝纤维或复合硅酸镁形成的内保温层和导热系数最小但不能承受高温的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外保温层相结合,利用内保温层承受高温,并将温度降至约60℃,然后利用外保温层达到良好隔热保温效果,它使外保温层在最佳温度条件下工作,利用了两种材料的优点而同时又克服了两种材料的缺点。这样可达到最佳保温效果。例如,已有岩棉等材料外表面的温度通常超过环境温度10℃以上,而本专利技术可使保温层外表面仅高于环境温度1.38℃,基本上实现了热绝缘。本专利技术制品其外层为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防水性能极好,能有效地保护金属被保温体(例如管道)使其不氧化。一般保温材料使用寿命仅为3-5年,而本专利技术的制品可使用15-20年。采用现场发泡整体成形制成的保温制品,制品间无接缝,使其与被保温体结合牢固、浑为一体,形成与空气的绝缘,进一步提高了其保温效果,并可防止金属被保温体的氧化。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几个具体实施方案。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带有被保温体的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的剖视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案的隔热保温制品的剖视图,图中也示出了被保温体。如图1和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包括内保温层2和外保温层1,内保温层2内侧是被保温体3。外保温层1处于远离被保温体3的那一侧,即该层直接与环境相接触。在此实施例中,被保温体3是一温度为约180℃的金属管。在此温度条件下,内保温层2可由复合硅酸镁构成,可以将糊状复合硅酸镁材料涂布于被保温体3上,其厚度为约1厘米,经该层保温后可以使金属管的180℃的温度降至约60℃。外保温层1由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构成,可以用现场发泡的方法使其复合于内保温层2上,外保温层1的厚度为5厘米。形成所述外保温层1可采用如下工艺:在内保温层2外侧安装一个可拆的壳体(图中未示出),壳体内壁涂布有脱模用的黄油,并使壳体内壁与内保温层2外表面相距5厘米,在其间形成一个空的空间;然后将多异酸氢酯(MR或LMDT)和多组份甘油聚醚(上述两产品市场有售)按重量比1∶1的比例混合并在所述空间中使其发泡;待发泡完毕并固化后,拆去壳体,即可形成5厘米厚的外保温层1。在上述保温条件下,外保温层1外表面的温度仅高出环境温度1.38℃(环境温度为18℃),基本上实现了热绝缘。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复合型隔热保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对高温被保温体进行保温的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它包括至少一层由岩棉、复合硅酸镁、或硅酸铝纤维形成的内保温层,所述内保温层位于邻近于所述被保温体的那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品还包括一层位于远离被保温体那一侧的由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形成的外保温层,并且所述内保温层的厚度应能使所述被保温体的温度经所述内保温层隔热保温后被降至约6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对高温被保温体进行保温的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它包括至少一层由岩棉、复合硅酸镁、或硅酸铝纤维形成的内保温层,所述内保温层位于邻近于所述被保温体的那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品还包括一层位于远离被保温体那一侧的由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形成的外保温层,并且所述内保温层的厚度应能使所述被保温体的温度经所述内保温层隔热保温后被降至约6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温层的厚度位于1-10厘米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温层的厚度位于1-5厘米之间。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复合型隔热保温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品呈平板或瓦形,或是与被保温体外表面形状相同的整体成形制品。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隔热保温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温层由内层和外层这两层构成,两层分别由复合硅酸镁和岩棉形成,或分别由复合硅酸镁和硅酸铝纤维形成。6、一种适用于对高温被保温体进行隔热保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1)在被保温体外表面上形成至少一层由岩棉、复合硅酸镁、或硅酸铝纤维构成的内保温层,所形成的内保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宜森
申请(专利权)人:赵宜森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