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晓宁专利>正文

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70045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3 2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属于医疗器械领域,主要用于伴有后外侧骨折塌陷的胫骨平台高能量损伤.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由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1)、Φ3.5锁定螺钉(2)、Φ3.5球头钉(3)组成,手术操作过程中,行后外侧手术切口,保护重要血管神经,显露骨折,关节复位,清理手术部位,确定手术中所需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及螺钉的规格和数量,实施手术,植入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1)、Φ3.5锁定螺钉(2)、Φ3.5球头钉(3),固定到手术要求位置,实现手术目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属于医疗器械领域,适用于胫骨平台复杂性骨折。
技术介绍
胫骨平台骨折是指发生在胫骨结节以上包括胫骨髁的骨折,它占所有骨折的4.83%。由于与运动及交通事故的高度相关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升高。截止目前,国内外胫骨平台骨折的植入物中胫骨近端前外侧接骨板和内侧接骨板的组合仍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标准组合配置,后内侧接骨板仅有一款由AO公司刚刚在近期投入国内,但是伴随高能量损伤的日益增多,伴有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塌陷的病例越来越多,尤以后外侧为主,而国内外均无专业成熟的治疗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的王晓宁主任与我公司合作,开发出了“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产品。到目前为止,对伴有胫骨平台后外侧关节面塌陷的病例,由于多数医师对于后外侧手术入路的不熟悉和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固定器材,临床上基本采用前外侧间接复位后,辅以前外侧接骨板由前到后的间接固定。以上治疗方案操作简单,却有着明显缺陷:一是间接复位在实际操作中无法以任何客观形式(直视或术中透视)证实;二是即便可以部分复位,由于前到后的螺钉植入无法起到防滑和支撑后方骨折块的作用,术后屈膝锻炼时一定会造成迅速的复位丢失,导致关节失稳,长期疼痛。近年来陆续大宗临床病例的长期随访报告显示:对此类型骨折,传统复位固定方法在术后CT评估、康复期疼痛评估和远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三个方面显示出令人沮丧的结果。随着上海六院罗从风提出的胫骨平台“三柱理论”为国际学术届迅速推崇并认可,创伤骨科领域对胫骨平台后外侧关节面的处理逐渐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王晓宁主任临床手术过程中已多次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切口并使用桡骨远端T型接骨板处理胫骨平台后外侧柱的骨折块,临床效果明显改善。但是,由于解剖形态差异较大,设计理念不同,术中需要将T型接骨板反复塑形、截断、修整、打磨。延误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接骨板强度,容易造成锁定孔形变。所以我们根据胫骨平台后外侧的特有解剖结构设计了此款产品,以适应此类患者的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创伤小、治疗效果明显、结构新颖的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由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I)、Φ3.5锁定螺钉(2)、Φ3.5球头钉⑶组成,其特征在于: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⑴厚度为1.6mm,头部宽度为17.3mm,总体长度为60mm,分左右,头部有三个Φ3.5锁定螺钉孔呈倒品字型分布,上两个锁定螺钉孔与关节面均向下成角3°,内侧孔与矢状面平行,外侧孔与矢状面呈外展15°,下方一个锁定孔与关节面和矢状面均平行,三个Φ3.5锁定螺钉孔的下方,是4.2X8.5长槽孔,以实现打入Φ3.5球头钉(3)压紧关节面塌陷碎片并能上下微量距离调整到合适位置,所有螺钉孔要求均可植入Φ3.5球头钉(3)。本技术的Φ3.5锁定螺钉(2)的特点为钉头有20°锥螺纹,钉体通体螺纹;Φ3.5球头钉(3)为钉头球面,钉体通体螺纹。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患者采用侧卧位或漂浮体位,行后外侧弧形切口,保护腓总神经,切断部分比目鱼肌起点,游离并重点保护内侧胫后动静脉和关节面下5cm处的胫前动脉返支,此时可骨膜下清晰显露后外侧骨块和关节面,直视下复位骨折,植入胫骨平台后外侧专用接骨板并以术中透视证实放置位置,关闭切口,完成手术。由于可以达到直接的坚强支撑、防滑固定,术后次日患者即可进行屈膝至90度的主被动康复训练,大大减轻了疼痛,缩短了恢复时间。以往手术,由于没有专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伴随关节面塌陷病例的接骨板,力口之多数临床医师对于后外侧手术入路的不熟悉,临床上基本采用前外侧间接复位后,辅以前外侧接骨板由前到后的间接固定。此方案存在复位不确实,固定不牢固,复位丢失快,疼痛明显,远期并发症多等明显缺陷。本技术的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针对性改善了上述病例中无专用接骨板植入,而以前外侧接骨板勉强间接配合使用造成的临床近、远期不良结果;此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采用钛材制造,生物相容性好,不排异,有利术后恢复。本技术采用新颖的设计结构,操作简单、实用,加工成本低,适宜于骨科临床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I)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Φ3.5锁定螺钉(2)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Φ3.5球头钉(3)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由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I)、Φ3.5锁定螺钉(2)、Φ3.5球头钉(3)组成,手术操作过程中,行后外侧手术切口,保护重要血管神经,显露骨折,关节复位,清理手术部位,确定手术中所需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及螺钉的规格和数量,实施手术,植入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I)、Φ3.5锁定螺钉(2)、Φ3.5球头钉(3),固定到手术要求位置,实现手术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由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1)、Φ3.5锁定螺钉(2)、Φ3.5球头钉(3)组成,其特征在于: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1)厚度为1.6mm,头部宽度为17.3mm,总体长度为60mm,分左右,头部有三个Φ3.5锁定螺钉孔呈倒品字型分布,上两个锁定螺钉孔与关节面均向下成角3°,内侧孔与矢状面平行,外侧孔与矢状面呈外展15°,下方一个锁定孔与关节面和矢状面均平行,三个Φ3.5锁定螺钉孔的下方,是4.2×8.5长槽孔,以实现打入Φ3.5球头钉压紧关节面塌陷碎片并能上下微量距离调整到合适位置,所有螺钉孔要求均可植入Φ3.5球头钉。

【技术特征摘要】
1.胚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由胚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I)、Φ3.5锁定螺钉(2)、Φ3.5球头钉(3)组成,其特征在于:胫骨平台后外侧接骨板(I)厚度为1.6mm,头部宽度为17.3mm,总体长度为60mm,分左右,头部有三个Φ3.5锁定螺钉孔呈倒品字型分布,上两个锁定螺钉孔与关节面均向下成角3°,内侧孔与矢状面平行,外侧孔与矢状面呈外展15°,下方一个锁定孔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宁仝树信张晓勇李文武
申请(专利权)人:王晓宁北京市富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