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修复功能的建筑模板,包括模板板体,模板板体上开有通孔,通孔内设有与模板板体配合使用的两种修复堵件,分别为封堵钉或修复块,修复堵件的外轮廓与通孔的形状相适应,修复堵件的外侧表面与通孔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且修复堵件的厚度与模板板体的厚度相同。通孔的纵轴剖面形状为T形或工形,封堵钉的纵轴剖面形状也为T形或工形,修复块的中部开有螺栓孔。修复堵件与模板板体之间的空隙使用胶黏剂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修复堵件对模板板体的穿孔进行多种修复,使得建筑施工过程中墙、柱的建筑侧模板与顶模板可以迅速转换通用,提高建筑模板的使用效率,降低其损耗与浪费,可以大大节约建筑成本,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属于绿色施工技术范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修复功能的建筑模板,包括模板板体,模板板体上开有通孔,通孔内设有与模板板体配合使用的两种修复堵件,分别为封堵钉或修复块,修复堵件的外轮廓与通孔的形状相适应,修复堵件的外侧表面与通孔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且修复堵件的厚度与模板板体的厚度相同。通孔的纵轴剖面形状为T形或工形,封堵钉的纵轴剖面形状也为T形或工形,修复块的中部开有螺栓孔。修复堵件与模板板体之间的空隙使用胶黏剂连接。本专利技术使用修复堵件对模板板体的穿孔进行多种修复,使得建筑施工过程中墙、柱的建筑侧模板与顶模板可以迅速转换通用,提高建筑模板的使用效率,降低其损耗与浪费,可以大大节约建筑成本,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属于绿色施工技术范畴。【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修复功能的建筑模板及其施工方法,特别是一种将建筑模板再使用的修复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领域,建筑模板的施工及其相关支撑体系的搭建,占据了大量的施工时间,耗费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在建筑施工领域中,按照墙、柱模板在构件四周安装的位置一般将模板分为底模板、侧模板和顶模板,两块相对的模板例如两块侧模板经常有需要开孔的情况,并通过对拉螺栓对侧模板的进行固定连接。但是穿孔后的侧模板将不能再用于顶板的施工,这样模板的利用率很低,造成模板资源严重浪费,施工成本高,施工时间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修复功能的建筑模板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目前建筑施工领域中建筑模板因穿孔而无法用于顶板施工,模板的利用率很低,造成模板资源严重浪费,施工成本高,施工时间长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修复功能的建筑模板,包括模板板体,所述模板板体上开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与模板板体配合使用的两种修复堵件,分别为封堵钉或修复块,所述修复堵件的外轮廓与通孔的形状相适应,修复堵件的外侧表面与通孔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且修复堵件的厚度与模板板体的厚度相同。所述通孔的纵轴剖面形状为T形,包括相互连通的上部的宽口 a和下部的窄口 a, 所述封堵钉的纵轴剖面形状也为T形,所述修复块的中部开有螺栓孔a,修复块的外径与宽口 a的宽度相同,螺栓孔a的外径与窄口 a的宽度相同,使螺栓孔a与窄口 a形成新的通孔。所述通孔的纵轴剖面形状为工形,包括相互连通的两侧的宽口 b和中部的窄口 b, 所述封堵钉的纵轴剖面形状也为工形,是由母钉和子钉相配合使用的组合件,母钉和子钉通过榫卯连接, 所述修复块的中部开有螺栓孔b,修复块的外径与宽口 b的宽度相同,螺栓孔b的外径与窄口 b的宽度相同,模板两侧的宽口 b内各设有一个修复块,使螺栓孔b与窄口 b形成新的通孔。所述修复堵件为木材或塑料。所述修复堵件与模板板体之间的空隙使用胶黏剂连接。所述模板板体为木胶合板、竹胶合板、竹木复合胶合板、木塑建筑模板、塑料建筑模板或纤维材料增强建筑模板。这种有修复功能的建筑模板的施工方法, 步骤一,将待修复的模板板体和板体上的原模板穿孔部位进行清理; 步骤二,在原模板穿孔部位进行通孔的加工,根据需要将原模板穿孔部位靠近模板板体表面的部分进行一侧或两侧的扩大,形成T形或工形的通孔,原开孔形成窄口,扩大的部分形成宽口。 步骤三,加工与模板板体配合使用的修复堵件,扣入通孔之内,并使用胶黏剂进行两者之间的填缝,保持修复堵件的表面与模板板体的表面在同一平面。根据模板的功能选修复堵件为封堵钉或修复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针对目前建筑施工领域中的建筑模板因穿孔而无法用于顶板施工的技术问题,而对建筑模板的原开孔处进行再加工,并配合相应的修复堵件,完成不同用途之间的模板转换,修复堵件的表面与模板板体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两者之间使用胶黏剂密封,安全牢固。本专利技术中的修复堵件设计为两种,一种为封堵钉,用于将模板在侧模板与顶模板之间的转换使用;另一种为中部开有螺栓孔的修复块,用于将模板在密封模板与穿孔模板之间的转换使用,通过修复块与再加工的建筑模板之间形成的新通孔,可使螺栓再穿入使用,大大提高建筑模板的利用率,降低了损耗与浪费,节约资源,明显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时间,修复堵件均可循环利用,属于绿色建筑施工
。本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穿孔建筑模板的修复以及再使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实施例中待修复的穿孔模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实施例一和二中模板板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实施例三和四中模板板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图7是实施例一中封堵钉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俯视图。图9是实施例三中封堵钉的母钉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的俯视图。图11是实施例三中封堵钉的子钉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图13是实施例二中修复块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4是实施例四中修复块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5是实施例一的安装示意图。图16是实施例二的安装示意图。图17是实施例三的安装示意图。图18是实施例四的安装示意图。附图标记:1 —模板板体、2 —通孔、2.1 —宽口 a、2.2 —窄口 a、2.3 —宽口 b、2.4 一窄口 b、3 —封堵钉、3.1 一母钉、3.11 一禪眼、3.12 一卡槽、3.2 一子钉、3.21 一禪头、3.22 一卡环、4 一修复块、4.1 一螺栓孔a、4.2 一螺栓孔b、5 —待修复的穿孔模板。【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见图1?2所示,为一种待修复的穿孔模板5,需对其进行再加工成模板板体1,参见图3?4或5?6所示,所述模板板体I上开有通孔2,所述通孔2内设有与模板板体配合使用的两种修复堵件,分别为封堵钉3或修复块4,所述修复堵件的外轮廓与通孔2的形状相适应,修复堵件的外侧表面与通孔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且修复堵件的厚度与模板板体I的厚度相同。实施例一, 将模板板体I转换为顶模板:使用封堵钉3对模板板体I进行封堵。参见图3?4所示,通孔2的纵轴剖面形状为T形,包括相互连通的上部的宽口 a2.1和下部的窄口 a2.2,参见图7?8所示,所述封堵钉3的纵轴剖面形状也为T形,参见图15所示,封堵钉3与模板板体I之间的空隙使用胶黏剂连接,保持修复堵件的表面与模板板体I的表面在同一平面,使其成为新的顶模板投入工程施工当中。实施例二: 使实施例一中的密封顶模板转换为再穿孔模板:使用修复块4对待实施例一种的顶模板进行修复。参见图13、图16所示,修复块4的中部开有螺栓孔a4.1,修复块4的外径D与宽口 a2.1的宽度d相同,螺栓孔a4.1的外径E与窄口 a2.2的宽度e相同,使螺栓孔a4.1与窄口 a2.2形成新的通孔,修复块4与模板板体I之间的空隙使用胶黏剂连接,保持修复堵件的表面与模板板体I的表面在同一平面,使其成为新的穿孔模板投入工程施工当中。实施例三, 将模板板体I转换为顶模板:使用封堵钉3对模板板体I进行封堵。参见图5?6所示,通孔2的纵轴剖面形状为工形,包括相互连通的两侧的宽口 b2.3和中部的窄口 b2.4,参见图9?12所示,所述封堵钉3的纵轴剖面形状也为工形,是由母钉3.1和子钉3.2相配合使用的组合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修复功能的建筑模板,包括模板板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板体(1)上开有通孔(2),所述通孔(2)内设有与模板板体配合使用的两种修复堵件,分别为封堵钉(3)或修复块(4),所述修复堵件的外轮廓与通孔(2)的形状相适应,修复堵件的外侧表面与通孔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且修复堵件的厚度与模板板体(1)的厚度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建,张卫东,杨晓东,张涛,陈晓东,宋建荣,秦杰,孙涛,蒋立红,宋中南,于震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中建柏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