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罐口外溢气体收集、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02986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3 0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罐口外溢气体收集、处理装置,包括设置在储油罐口上方的集气罩、顶部开口且内部设置有布气网的反应室、通过外气管与集气罩顶部开口连接的真空泵,所述真空泵的出气管与布气网连接、进液管与反应室连通,且进液管与反应室壁的连接点低于布气网所在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罐口外溢气体集中收集、处理,实现有毒有害气体可控处理、排放,满足安全生产需求,达到安全环保技术要求。(*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罐口外溢气体收集、处理装置,包括设置在储油罐口上方的集气罩、顶部开口且内部设置有布气网的反应室、通过外气管与集气罩顶部开口连接的真空泵,所述真空泵的出气管与布气网连接、进液管与反应室连通,且进液管与反应室壁的连接点低于布气网所在位置。本技术实现罐口外溢气体集中收集、处理,实现有毒有害气体可控处理、排放,满足安全生产需求,达到安全环保技术要求。【专利说明】一种罐口外溢气体收集、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气体收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罐口外溢气体收集、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在原油集输、储运环节,油田伴生气及水蒸气随集输管网直接进入原油储罐,在储罐内分离出来从罐口外溢出来,而溢出的混合气体中含有天然气、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量有害气体,同时外溢气体中的大量高温水蒸气大都携带大量油滴、原油中固体颗粒,这些气体肆意外溢,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带来严重安全隐患。为解决罐口外溢带来的隐患,目前除密闭生产外没有其他行之有效的办法,而密闭生产的局限性在于只能在原油集输环节实现局部密闭,最终在原油处理及炼化环节仍然要敞口排放,所谓密闭只不过是减少了排放点,使原来的分散排放变成了集中排放,而密闭集中排放存在两个致命的缺点,第一本应排放的气体必须进入集输管网,对管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所有有毒有害气体全部集中到终端排放,带来更严重的安全隐患。为了确保安全生产,需要研制一种罐口外溢气体收集处理装置,使原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经处理后及时排放,防止含有有害气体气体及固相、液相颗粒随意外溢,污染环境、影响安全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罐口外溢气体收集、处理装置,包括配电系统、设置在储油罐口上方的集气罩、顶部开口且内部设置有布气网的反应室、通过外气管与集气罩顶部开口连接的真空泵,所述真空泵的出气管与布气网连接、进液管与反应室连通,且进液管与反应室壁的连接点低于布气网所在位置。所述外气管内设有内液管,所述内液管一端通过溢流管与反应室连通,另一端伸入储油罐口内,所述溢流管与反应室的连接点高于布气网所在位置。储油罐口固定一个集液槽,所述集液槽槽口不小于集气罩罩口。还包括支架,支架上部为放置反应室和/或真空泵的操作台。所述支架沿外气管延伸方向设有用于支撑外气管的支撑架。本技术通过真空泵抽取集气罩收集的气体,经反应室的处理液与所述气体混合反应,反应生成的无害废气通过布气网形成气泡排出反应室,实现罐口外溢有害气体的集中收集、处理,实现有毒有害气体可控处理、排放,满足安全生产需求,达到安全环保技术要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中:1.储油罐、2.内液管、3.集液槽、4.集气罩、5.外气管、6.真空泵、7.进液管、8.溢流管、9.隔油膜、10.远传式液位计、11.布气网、12.排污口、13.支架、14.防护罩、15.反应室、16.支撑架。【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主要结构包括:储油罐1、内液管2、集液槽3、集气罩4、双层管5、真空泵6、进液管7、溢流管8、隔油膜9、远传式液位计10、布气网11、排污口 12、支架13、防护罩14、反应室15、配电系统。集液槽3呈漏斗状,与储油罐I罐口通过法兰焊接,优选的,集液槽3槽口直径大于储油罐I罐口直径35-40cm。集气罩4设置在集液槽3槽口上方,呈倒漏斗状,用于收集外溢气体,其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通过外气管5与真空泵6连接,真空泵6通过外气管5抽取集气罩4的气体。所述集液槽3与集气罩4之间设有至少两个具有间隔的支撑柱。集气罩4通过支撑柱焊接在法兰上,且支撑柱之间有空隙,所述支撑柱优选为IOmm圆钢。优选的,集液槽3的槽口宽度大于集气罩4罩口宽度,更优选的,集气罩4罩口伸进集液槽3槽口 8-lOcm,集气罩4边沿与集液槽3边沿之间留10-12cm空隙。这种结构设计可以使罐口溢出气体全部收集到集气罩4内,当溢出气体量小于真空泵6排量时,空气进入集气罩4进行补充,同时罐口溢出气体含有的水蒸气在集气罩4上冷凝成水后流到集液槽3,再回流到储油罐I内,又因为集气罩4低于集液槽3开口,经常有空气倒流到集气罩4中,在空气流的冲刷下,集液槽3边沿的水珠和油滴向下流动,不会因液体浸润附着在集液槽3边沿、更不会溢出集液槽3 口,保证了集液槽3及储油罐I的卫生。当然,实际使用中,集气罩4、集液槽3可以根据罐口尺寸确定。支架13上部为操作台,用于放置反应室15和/或真空泵6,并设有护栏(图中未示出),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一般操作平台高于储油罐I。反应室15呈长3m、宽3m、高2m的方形,在反应室15罐底部位设置有排污口 12,用于排出废液排污,阀采用DN50不锈钢球阀。反应室15侧壁距离罐顶30cm处还设置有远传式液位计10,用于采集反应室15的液位信息。液位计顶部距离,液位计长度1.5。在反应室15罐顶一角距离两边各30cm处开DN100孔焊装DN100无缝管15cm装DN50闸门作为加药口。反应室15顶部开2m*2m 口,用于排气,优选的,用隔油膜9覆盖在开口处,通过方形法兰紧固。隔油膜9为选择性透过膜,可透过气体及水蒸气,油滴及固体颗粒则不能透过。工作原理为吸附原理,工作状态下吸附油滴,通入24V电后排斥油滴,使用时为不通电状态,气体透过隔油膜9时油滴及固体颗粒被吸附,通过配线箱内的延时脉冲开关控制,每2h通电10s,清除吸附在隔油膜9上的油污。隔油膜9上方安装防护罩14,防止雨雪、灰尘覆盖隔油膜9。反应室15罐内距离罐底40cm处设置有布气网11,通过一个管箍穿过反应室15侧壁焊接,真空泵6的出气管与布气网11通过丝扣连接方式连接。布气网11夹层内填充钢丝球或其它可以对气体进行分流切割促使气体能够快速均匀的进入液体中进行反应吸附的物质。真空泵6的进液管7与反应室15连通,且连接点低于布气网11。为了避免反应室15液面过高,在外气管5内部设有一个内液管2,所述内液管2 —端通过集气罩4伸入储油罐I 口内5cm,另一端通过溢流管8与反应室15连通,所述溢流管8为伸出反应室15侧壁外20cm向下弯90°后连接内液管2的,且所述溢流管8与反应室15连通点高于布气网11。设置溢流管8的目的是为了使反应室15内的处理液液面保持平稳,因为反应室15内反映后气体中的水蒸气经过处理罐后部分被冷凝成水,使液面上升、当液面上升到溢流口时,多余液体从溢流管8溢出、经内液管2回流到储油罐1,可与储油罐I溶解的有害气体发生反应。实际使用中,储油罐I和支架13之间距离较远,因此可以在所述支架13沿外气管5延伸方向设置用于支撑外气管5的支撑架16。这种结构设计还可以简化冬季保温问题,如果储油罐I溢出气体含有大量高温蒸汽,只需在真空泵6及真空泵6与反应室15之间管线保温即可,如果气体中不含蒸汽,则减少了一条保温管线。配电系统控制整套装置的电气部分,主要安装真空泵6控制开关、远传式液位计10的显示器、隔油膜9脉冲开关。下面对本技术的使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首次使用,反应室15内加入50%浓度处理药剂,液位距离溢流管8为10-15cm,药剂定期检测,发现有效成分过低,及时用加药口投加原药补充。远传式液位计10采集处理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罐口外溢气体收集、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电系统、设置在储油罐(1)口上方的集气罩(4)、顶部开口且内部设置有布气网(11)的反应室(15)、通过外气管(5)与集气罩(4)顶部开口连接的真空泵(6),所述真空泵(6)的出气管与布气网(11)连接、进液管(7)与反应室(15)连通,且进液管(7)与反应室(15)壁的连接点低于布气网(11)所在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宇光卜振民
申请(专利权)人:克拉玛依市杰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