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饭煲盖及电饭煲,包括保温盖板和内盖,所述保温盖板上设置有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所述内盖的下部设置有凸块,所述下固定部与所述凸块相配合;所述内盖上还设置有拨钮和复位弹簧,所述拨钮安装在所述内盖上与所述上固定部相对应的位置上,所述上固定部与所述拨钮抵接;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内盖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拨钮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饭煲盖,安装时只需卡住保温盖板的下固定部,然后压入上固定部,拨钮自动扣合;拆卸时,只需拨动拨钮,保温盖板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弹出,直接取出即完成了拆卸动作,操作方便顺畅。(*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饭煲盖及电饭煲
本技术涉及电饭煲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饭煲盖及包括该电饭煲盖的电饭煲。
技术介绍
传统电饭煲盖上的保温盖板是不可拆的或全手动拆装。常见的全手动拆装保温盖板组件,包括三个安装扣合位。安装时,先将顶部的扣合位直接插入配合部孔位,然后施力安装好下面两个扣位。全手动拆卸保温盖板组件的安装拆卸不顺畅,操作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电饭煲盖拆装不方便的问题,提供一种方便拆装的电饭煲盖及电饭煲。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电饭煲盖,包括保温盖板和内盖;所述保温盖板上设置有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所述内盖的下部设置有凸块,所述下固定部与所述凸块相配合;所述内盖上还设置有拨钮和复位弹簧,所述拨钮安装在所述内盖上与所述上固定部相对应的位置上,所述上固定部与所述拨钮抵接;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内盖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拨钮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块为两个且相对于所述上固定部对称设置,所述凸块与所述内盖之间形成卡槽;所述下固定部与所述凸块相对应设置,且所述下固定部卡入所述卡槽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拨钮包括转轴、凸柱、连接部、卡定部、固定部和拨动部;所述转轴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卡定部连接,所述拨动部垂直设置在所述卡定部上,所述凸柱和所述固定部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两侧;通过拨动所述拨动部能够拨动所述拨钮;所述上固定部与所述固定部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轴固定在所述内盖上的限位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柱呈“十”字形,用于固定所述复位弹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定部设置在所述凸柱的同侧,并向远离所述连接部的方向凸出,用于将所述拨钮卡装在所述内盖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向远离所述连接部的方向凸出。一种电饭煲,包括煲体,以及与煲体相匹配的电饭煲盖,所述电饭煲盖为如上所述的电饭煲盖。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电饭煲盖,安装时只需卡住保温盖板的下固定部,然后压入上固定部,拨钮自动扣合;拆卸时,只需拨动拨钮,保温盖板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弹出,直接取出即完成了拆卸动作,操作方便顺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饭煲盖一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饭煲盖的剖面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电饭煲盖的拨钮与复位弹簧的整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电饭煲盖的拨钮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拨钮的另一方向的整体示意图其中,110拨钮;112转轴;113连接部;114凸柱;115卡定部;116固定部;118拨动部;120内盖;121限位槽;122凸块;130保温盖板;132上固定部;134下固定部;140复位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电饭煲盖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 -6所示,本技术电饭煲盖的一实施例,包括保温盖板130、内盖120,内盖上还设置有拨钮110和复位弹簧140。保温盖板上设置有上固定部132和下固定部134,内盖120的下部设置有凸块122,下固定部134与凸块122相配合。拨钮110安装在内盖120上与上固定部132相对应的位置上,上固定部132与拨钮110抵接。复位弹簧140的一端固定在内盖120上,另一端固定在拨钮110上。为了表述清楚明白,本实施例中将内盖与电饭煲体相连接的一端作为内盖的下部,另一端作为内盖的上部,相应的定义保温盖板的上部和上部。通过拨钮自动复位扣紧保温盖板,安装时只需卡住保温盖板下固定部,然后压入上固定部,拨钮在复位弹簧回复力的作用下自动扣合;拆卸时,只需拨动拨钮使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保温盖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动弹出,直接取出即完成了拆卸动作,操作方便顺畅。较佳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凸块122为两个且相对于上固定部132对称设置,凸块122与内盖120之间形成卡槽,下固定部134与凸块122相对应设置,且下固定部134卡入卡槽中。卡槽与下固定部134相配合,使保温盖板130的下部固定在内盖120上。并且下固定部与上固定部构成三角结构,使保温盖板130固定的更加牢固。较佳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拨钮110包括转轴112、连接部113、凸柱114、卡定部115、固定部116和拨动部118。转轴112与连接部113相连接,连接部113的另一端与卡定部115连接,拨动部118垂直设置在卡定部115上,凸柱114和固定部116分别设置在连接部113的两侧;通过拨动拨动部118能够拨动拨钮110 ;上固定部132与固定部116抵接。如图5、6所示是拨钮110 —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较优地,拨钮110是一体成型的。如图4所示,转轴112固定在内盖120上的限位槽121内。凸柱114呈“十”字形,用于固定复位弹簧。卡定部115设置在凸柱114的同侧,并向远离连接部113的方向凸出,用于将拨钮110卡装在内盖上。卡定部115与内盖120相连接,与转轴112相配合将拨钮110安装在内盖120上。固定部116向远离连接部113的方向凸出。拨动部118用于与外部接触,拨动拨钮;拨动部118有利于用户通过拨动部实现拨钮的移动,从而完成安装拆卸操作。当通过拨动部118使拨钮110向保温盖板的上部移动时,复位弹簧140压缩,此时固定部116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与上固定部132分离,实现保温盖板130的自动拆卸。安装时,先将保温盖板的下固定部放置在内盖和凸块形成的卡槽中,然后将保温盖板的上固定部挤压拨钮,使复位弹簧压缩进而使拨钮移动,然后拨钮在弹簧回复力的作用下自动回位从而扣紧上固定部,完成自动安装,此时,复位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拆卸时,只需拨动拨钮,使复位弹簧压缩,此时保温盖板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弹开,完成自动拆卸的过程。本技术的电饭煲盖,安装时只需卡住保温盖板的下固定部,然后压入上固定部,拨钮自动扣合;拆卸时,只需拨动拨钮,保温盖板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弹出,直接取出即完成了拆卸动作,操作方便顺畅。作为一个较佳的实施例,将上述电饭煲盖应用于电饭煲。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饭煲,该电饭煲包括如上实施例所述的电饭煲盖。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饭煲盖,包括保温盖板和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盖板上设置有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所述内盖的下部设置有凸块,所述下固定部与所述凸块相配合;所述内盖上还设置有拨钮和复位弹簧,所述拨钮安装在所述内盖上与所述上固定部相对应的位置上,所述上固定部与所述拨钮抵接;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内盖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拨钮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饭煲盖,包括保温盖板和内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盖板上设置有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 所述内盖的下部设置有凸块,所述下固定部与所述凸块相配合; 所述内盖上还设置有拨钮和复位弹簧,所述拨钮安装在所述内盖上与所述上固定部相对应的位置上,所述上固定部与所述拨钮抵接; 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内盖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拨钮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块为两个且相对于所述上固定部对称设置,所述凸块与所述内盖之间形成卡槽; 所述下固定部与所述凸块相对应设置,且所述下固定部卡入所述卡槽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饭煲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拨钮包括转轴、凸柱、连接部、卡定部、固定部和拨动部; 所述转轴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卡定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吕,赵银龙,覃德华,李锦彬,谢武彬,刘靖,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