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极片及高功率电池,由于电池极片包括有涂覆区和未涂覆区,未涂覆区包括有第一极耳区域和第二极耳区域;第二极耳区域包括有多个相互间具有特定间隔的凸片,凸片的根部连接第一极耳区域;因此电池极片具有改进的结构,导致电池的极耳与盖板之间能够充分可靠地连接。且高功率电池,包括有外壳以及电芯,电芯位于外壳内腔中,电芯包括多片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卷绕而成,隔离膜间隔于相邻的正极片、负极片之间,正极片或负极片采用上述的电池极片,通过对未涂覆区极片进行剪裁,便于极耳与盖板的电连接,可以有效防止虚焊、刺穿的现象,有效解决了因电池容量增大引起电连接困难的问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提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极片及高功率电池
本技术涉及电池的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极片及高功率电池。
技术介绍
为满足不断发展的电动汽车产业对锂离子电池容量的需求,具有高功率的锂离子电池尤其是圆柱电池的开发受到社会极大的关注。现有的圆柱电池的生产技术中,极片一般采用全涂覆的结构形式,极片剪裁后再焊接导电片作为极耳,不仅增加了工艺的复杂性,而且由于极耳面积有限,电池内阻较大,耐大功率性能差,即电池高倍率充电/放电特性差,比功率不高,使用受到极大限制,不适合在电动车等设备上使用。另有一种电池,极片设置涂覆区和未涂覆区,未涂覆区卷绕后直接作为极耳的全极耳结构,卷绕后,极耳与盖板之间依赖于导电胶实现电连接。导电胶的导电性能严重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考虑其他连接方式的话,由于极耳较多,极耳之间不容紧密压实,极耳内存在空隙较多,采用直接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等容易出现空漏,与盖板连接时出现虚焊的情况,同样严重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极片,具有改进的结构,导致电池的极耳与盖板之间能够充分可靠地连接。本技术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功率电池,有效解决了因电池容量增大引起电连接困难的问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提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电池极片,包括有涂覆区和未涂覆区;其中,未涂覆区包括有第一极耳区域和第二极耳区域;第一极耳区域与涂覆区相连,第二极耳区域位于电池极片的外端部,第二极耳区域与第一极耳区域相连;所述第二极耳区域包括有多个相互间具有特定间隔的凸片,凸片的根部连接第一极耳区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极片的涂覆区采用方形片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极片的第一极耳区域采用方形片状结构,第一极耳区域与涂覆区的宽度相等。进一步地,相邻凸片之间的距离相等。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极片为一种正极电池极片或负极电池极片。高功率电池,整体采用圆柱体结构或环形结构;包括有外壳以及电芯,电芯位于外壳内腔中,电芯包括多片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卷绕而成,隔离膜间隔于相邻的正极片、负极片之间;其中,所述正极片或负极片采用上述的电池极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耳区域的高度为H:H≤(隔离膜高度-涂覆区高度)/2,且H ((隔离膜高度-涂覆区高度)/2+2mm ;所述第二极耳区域的高度为L:L <卷绕后的电芯直径。进一步地,所述正极片与负极片均采用上述的电池极片。进一步地,所述高功率电池包括有将外壳一端口密封的正极盖板,所述正极片的第一极耳区域形成正极第一极耳,正极片的第二极耳区域形成正极第二极耳,正极第一极耳部分或全部延伸出隔离膜的外部,正极第二极耳全部延伸出隔离膜的外部,正极第二极耳整形压弯后与正极极板连接,正极极板通过正极柱引出正极盖板;所述高功率电池包括有将外壳另一端口密封的负极盖板,所述负极片的第一极耳区域形成负极第一极耳,负极片的第二极耳区域形成负极第二极耳,负极第一极耳部分或全部延伸出隔离膜的外部,负极第二极耳全部延伸出隔离膜的外部,负极第二极耳整形压弯后与负极极板连接,负极极板通过负极柱弓I出负极盖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电池极片及高功率电池,由于电池极片包括有涂覆区和未涂覆区,未涂覆区包括有第一极耳区域和第二极耳区域;第二极耳区域包括有多个相互间具有特定间隔的凸片,凸片的根部连接第一极耳区域;因此电池极片具有改进的结构,导致电池的极耳与盖板之间能够充分可靠地连接。高功率电池,正极片或负极片采用上述的电池极片,通过对未涂覆区极片进行剪裁,便于极耳与盖板的电连接,可以有效防止虚焊、刺穿的现象,有效解决了因电池容量增大引起电连接困难的问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池极片的正极片涂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电池极片的正极片剪裁后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电池极片的正极片卷绕后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电池极片的负极片涂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电池极片的负极片剪裁后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电池极片的负极片卷绕后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电池极片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正极片涂覆区;2、正极片未涂覆区;3、正极片第一极耳区域;4、正极片第二极耳区域;5、卷绕后设置于隔离膜之间的正极第一极耳;6、卷绕后高出隔离膜的正极第一极耳;7、负极片涂覆区;8、负极片未涂覆区;9、负极片第一极耳区域;10、负极片第二极耳区域;11、卷绕后设置于隔离膜之间的负极第一极耳;12、卷绕后高出隔离膜的负极第一极耳。【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电池极片,包括有涂覆区和未涂覆区;其中,未涂覆区包括有第一极耳区域和第二极耳区域;第一极耳区域与涂覆区相连,第二极耳区域位于电池极片的外端部,第二极耳区域与第一极耳区域相连;所述第二极耳区域包括有多个相互间具有特定间隔的凸片,凸片的根部连接第一极耳区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极片的涂覆区采用方形片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极片的第一极耳区域采用方形片状结构,第一极耳区域与涂覆区的宽度相等。进一步地,相邻凸片之间的距离相等。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极片为一种正极电池极片或负极电池极片。高功率电池,整体采用圆柱体结构或环形结构;包括有外壳以及电芯,电芯位于外壳内腔中,电芯包括多片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卷绕而成,隔离膜间隔于相邻的正极片、负极片之间;其中,所述正极片或负极片采用上述的电池极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耳区域的高度为H:H≥(隔离膜高度-涂覆区高度)/2,且H ((隔离膜高度-涂覆区高度)/2+2mm ;所述第二极耳区域的高度为L:L <卷绕后的电芯直径。进一步地,所述正极片与负极片均采用上述的电池极片。进一步地,所述高功率电池包括有将外壳一端口密封的正极盖板,所述正极片的第一极耳区域形成正极第一极耳,正极片的第二极耳区域形成正极第二极耳,正极第一极耳部分或全部延伸出隔离膜的外部,正极第二极耳全部延伸出隔离膜的外部,正极第二极耳整形压弯后与正极极板连接,正极极板通过正极柱引出正极盖板;所述高功率电池包括有将外壳另一端口密封的负极盖板,所述负极片的第一极耳区域形成负极第一极耳,负极片的第二极耳区域形成负极第二极耳,负极第一极耳部分或全部延伸出隔离膜的外部,负极第二极耳全部延伸出隔离膜的外部,负极第二极耳整形压弯后与负极极板连接,负极极板通过负极柱引出负极盖板。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如图1、2、3所示,本实施例中,正极片包括:正极片涂覆区I和正极片未涂覆区2组成,正极片未涂覆区2分为正极片第一极耳区域3和正极片第二极耳区域4。卷绕后,部分正极片第一极耳区域3高出隔离膜,即分为:卷绕后设置于隔离膜之间的正极第一极耳5和卷绕后高出隔离膜的正极第一极耳6 ;便于正极片卷绕后,正极片第二极耳区域4朝电芯端面压倒平铺,防止出现极耳过多引起空隙多,难以实现电连接的问题。如图4、5、6所示,负极片包括:负极片涂覆区7和负极片未涂覆区8组成,负极片未涂覆区8分为负极片第一极耳区域9和负极片第二极耳区域10。卷绕后,部分负极片第一极耳区域9高出隔离膜,即分为:卷绕后设置于隔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池极片,包括有涂覆区和未涂覆区;其特征在于,未涂覆区包括有第一极耳区域和第二极耳区域;第一极耳区域与涂覆区相连,第二极耳区域位于电池极片的外端部,第二极耳区域与第一极耳区域相连;所述第二极耳区域包括有多个相互间具有特定间隔的凸片,凸片的根部连接第一极耳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池极片,包括有涂覆区和未涂覆区;其特征在于,未涂覆区包括有第一极耳区域和第二极耳区域;第一极耳区域与涂覆区相连,第二极耳区域位于电池极片的外端部,第二极耳区域与第一极耳区域相连;所述第二极耳区域包括有多个相互间具有特定间隔的凸片,凸片的根部连接第一极耳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极片的涂覆区采用方形片状结构;所述电池极片的第一极耳区域采用方形片状结构,第一极耳区域与涂覆区的宽度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凸片之间的距离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极片为一种正极电池极片或负极电池极片。5.高功率电池,整体采用圆柱体结构或环形结构;包括有外壳以及电芯,电芯位于外壳内腔中,电芯包括多片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卷绕而成,隔离膜间隔于相邻的正极片、负极片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或负极片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池极片。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功率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区域的高度为H:H ^ (隔离膜高度-涂覆区高度)/2,且H < (隔离膜高度-涂覆区高度)/2+2mm ;所述第二极耳区域的高度为L:L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历兴,李海军,蔡惠群,余瑞芳,罗晓华,彭心怡,魏银仓,张兵,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