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移动终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80603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8 0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移动终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5个透镜构成的摄像透镜,其虽然与现有类型的摄像透镜相比结构更加小型,但因其而产生的漫射光却较少,且可对各种像差进行良好的修正。摄像透镜(10)使被拍摄体像形成于摄像元件(51)的摄像面(被投影面)(I),并且自物体侧起按顺序依次具备在光轴(AX)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第一透镜(L1)、在光轴(AX)附近形成为负透镜的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在光轴(AX)附近凹面朝向像侧的负的第五透镜(L5)。在该摄像透镜(10)中,通过使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拐点、且有效直径的7成以上的局部或者整体具有负的屈光度,使得以最大像高成像的光线束中的周缘光线在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32)上折,因此易于使从第三透镜(L3)通过后的光线相对于光轴(AX)具有较大的角度,从而有利于低背化。(*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本技术涉及抑制了漫射光的小型的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移动终端,本技术尤其涉及具有5个透镜且适合低背的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近年来,伴随着采用了 CCD (Charged Coupled Device)型图像传感器、或者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型图像传感器等的摄像元件的摄像元件的高性能化及小型化,具备摄像装置的手机、移动信息终端逐渐得到普及。进而,最近受到搭载于上述这种移动信息终端的显示元件的大型化及高精细化的影响,对于摄像元件也追求高像素化,从而针对搭载于这些摄像装置的摄像透镜的进一步高性能化的要求逐渐高涨。作为具有这种用途的摄像透镜,由于与由3个透镜或4个透镜构成的透镜相比能够实现高性能化,因此提出了由5个透镜构成的摄像透镜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另一方面,还追求移动信息终端的薄型化,对搭载于摄像装置的摄像透镜的低背化的要求也随之高涨,从而为了实现高性能化而需要在增加透镜的个数的同时也实现同等或者进一步的低背化。然而,若低背化得以发展,光沿光轴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该摄像透镜自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凹面朝向像侧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非球面、且在有效直径范围内具有拐点,?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中的至少一方是负透镜,?开口光阑比所述第三透镜靠近物体侧,?在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以及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具有遮光光阑,?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拐点、且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直径的7成以上的局部或者整体具有负的屈光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2.08 JP 2013-0239001.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透镜自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凹面朝向像侧的第五透镜, 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非球面、且在有效直径范围内具有拐点, 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中的至少一方是负透镜, 开口光阑比所述第三透镜靠近物体侧, 在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以及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具有遮光光阑, 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拐点、且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直径的7成以上的局部或者整体具有负的屈光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如下条件式(2),0.75<?Φ/?ζ<2.5...(2) 其中,(1Φ表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开口部分的内径、和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开口部分的内径之差,dz表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 镜之间的遮光光阑和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光轴方向上的间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如下条件式(2'),1.2<?Φ/?ζ<2.5...(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如下条件式(3),0.03〈et6/f〈0.10…(3) 其中,et6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直径位置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体侧面的有效直径位置的光轴方向上的间隔,f表示摄像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如下条件式(4),40〈 Θ S7〈80...(4) 其中,Θ S7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体侧面的有效直径的7成以上的范围的最大面角度。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光阑比所述第二透镜靠近物体侧。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如下条件式(5), Sag6 I /f<0.10...(5) 其中,|Sag6|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弛垂量最大值,f表示摄像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如下条件式(6),-15< Θ S6〈15...(6) 其中,Θ S6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直径的9成以上的范围的最大面角度。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如下条件式(7), 0.65〈|Sag7|/d7〈l.50…(7) 其中,|Sag7|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体侧面的弛垂量最大值,d7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如下条件式(8),0.45〈 θ r6/ Θ r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崎贵志
申请(专利权)人: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