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净水器,其特征在于:反渗透装置具有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水源水依次经给水阀、第一止回阀、第一减压阀、压力表、第一电磁阀与前置过滤装置的进水口连通,第一减压阀的出水口与流台连通;第三电磁阀的出水口经第四电磁阀与流台连通;第一定流量阀的出水口经第三止回阀与第二电磁阀的进水口连通;反渗透装置的第一出水口为浓水排放口,与排水容器连通;第二出水口连接两条流线;第三出水口依次经第二阀门、第二电磁阀、第六止回阀、第三阀门与增压泵的进水口连通。前置过滤装置包括相串联的活性炭过滤器和硅藻土梯度陶瓷微滤膜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流程设计合理,产水率高,且能够彻底进行清洗以保证出水水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净水器
本技术属于净水器,具体为一种小型净水器。
技术介绍
净水器是将水源水(市政自来水)进行处理,使其流出的净水可以供人饮用的装置。小型净水器主要应用于家庭用水的水处理。现有的小型净水器通常都包括前置过滤装置和反渗透装置,其中前置过滤装置的进水口与水源水连通,出水口经增压泵与反渗透装置的进水口连通。由于流程设计不合理,现有净水器常常有不易彻底清洗而致残留致病菌的缺陷,以及产水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小型净水器,流程设计合理,产水率高,且能够彻底进行清洗以保证出水水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型净水器,包括前置过滤装置和反渗透装置,所述前置过滤装置的进水口与水源水连通,出水口经一增压泵与反渗透装置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具有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和第三出水口 ;水源水依次经给水阀、第一止回阀、第一减压阀、压力表、第一电磁阀与前置过滤装置的进水口连通,第一减压阀的出水口又依次经第五电磁阀、第一定流量阀、流量计、第三电磁阀、第四止回阀与流台连通;第三电磁阀的出水口又经一第四电磁阀与流台连通;所述第一定流量阀的出水口又经第三止回阀与第二电磁阀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的第一出水口为浓水排放口,与排水容器连通;第二出水口连接两条流线,其中一条流线为第二出水口经一第一阀门与增压泵的进水口连通,另一条流线为第二出水口依次经第二减压阀和第五止回阀与流台连通;所述第三出水口依次经第二阀门、第二电磁阀、第六止回阀、第三阀门与增压泵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前置过滤装置包括相串联的活性炭过滤器和硅藻土梯度陶瓷微滤膜装置,所述硅藻土梯度陶瓷微滤膜装置的平均孔径不大于0.15 μ m,孔隙率大于65%,所述活性炭过滤器与硅藻土梯度陶瓷微滤膜装置的清洗排水均与排水容器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流量阀与流量计之间的管路上设有防水锤阀。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减压阀与第五止回阀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定流量阀。进一步的,所述流台的溢流管与排水容器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前置过滤装置出水口经第二止回阀与增压泵的进水口连通。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小型净水器具有不同的工艺过程,包括洗瓶过程、给水内循环过程、两种形式的自动清洗过程、产水管道冲洗过程和给水过程。其中的洗瓶过程为:关闭第一电磁阀,水源水经给水阀、第一止回阀、第一减压阀、第五电磁阀、第一定流量阀、防水锤阀、流量计、第三电磁阀和第四止回阀流至流台,进行洗瓶。给水内循环过程为:关闭第五电磁阀,水源水经给水阀、第一止回阀、第一减压阀、压力表、第一电磁阀、活性炭过滤器、硅藻土梯度陶瓷微滤膜装置、第二止回阀、增压泵流至反渗透装置,反渗透装置的第一出水口的浓水排放至排水容器;第二出水口流出净水,净水有两条流线,第一条流线是净水经第一阀门流至增压泵的进水口,进行循环,第二条流线是净水经第二减压阀、第二定流量阀和第五止回阀流至流台;反渗透装置的第三出水口流出尾水,在第三止回阀的阻止作用下,尾水经第二阀门、第二电磁阀、第六止回阀、第三阀门流至增压泵的进水口,为给水做准备。第一种形式自动清洗过程:关闭第一电磁阀,水源水经给水阀、第一止回阀、第一减压阀、第五电磁阀、第一定流量阀、第三止回阀、第二阀门流至反渗透装置的第三出水口进行反向清洗,第三止回阀的出水又经第二电磁阀、第六止回阀、第三阀门、第一阀门流至反渗透装置的第二出水口,进行清洗,同时第一阀门的出水又经第二减压阀、第二定流量阀、第五止回阀流至流台,进行清洗。第二种形式自动清洗过程:关闭第一电磁阀,关闭第二阀门和第二电磁阀,关闭第四电磁阀,水源水经给水阀、第一止回阀、第一减压阀、第五电磁阀、第一定流量阀、防水锤阀、流量计、第三电磁阀、第四止回阀流至流台,进行清洗。产水管道冲洗过程:关闭第五电磁阀,水源水经给水阀、第一止回阀、第一减压阀、压力表、第一电磁阀、活性炭过滤器、硅藻土梯度陶瓷微滤膜装置、第二止回阀、增压泵流至反渗透装置,反渗透装置的第二出水口出水经第一阀门流至增压泵的进水口,第二出水口的出水又经第二减压阀、第二定流量阀、第五止回阀流至流台,进行产水管道冲洗。给水过程:关闭第五电磁阀,水源水经给水阀、第一止回阀、第一减压阀、压力表、第一电磁阀、活性炭过滤器、硅藻土梯度陶瓷微滤膜装置、第二止回阀、增压泵流至反渗透装置,反渗透装置的第二出水口出水经第一阀门流至增压泵的进水口,第二出水口的出水又经第二减压阀、第二定流量阀、第五止回阀流至流台,进行产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小型净水器具有不同的工艺过程,包括洗瓶过程、给水内循环过程、两种形式的自动清洗过程、产水管道冲洗过程和给水过程,能够对净水器进行彻底清洗,不留死角,不会残留致病菌,且反渗透装置的尾水循环至进口,再次处理,提高了产水率。另外,前置过滤装置采用了硅藻土梯度陶瓷微滤膜,该微滤膜的控制层最大孔径小于0.3 μ m,平均孔径小于0.15 μ m,孔隙率大于65%,几乎能够阻挡所有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葡萄球菌和霉菌等致病菌)、微生物、铁锈、红虫,能够过滤大于50nm的微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饮用水净化装置。而清洗方面硅藻土梯度陶瓷微滤膜通过简单的机械洗涮就能容易的将沉积在微滤膜管外表层的污染物滤饼连同表面的一层娃藻土膜一起刷掉,露出新的表面,使其通量得到恢复,不需反冲,可有效防止净水的再次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小型净水器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图1中净水器的洗瓶过程原理图;图3为图1中净水器的给水内循环过程原理图;图4为图1中净水器的第一种形式自动清洗过程原理图;图5为图1中净水器的第二种形式自动清洗过程原理图;图6为图1中净水器的产水管道冲洗过程原理图;图7为图1中净水器的给水过程原理图。以上附图中:1.增压泵;2a.第一出水口;2b.第二出水口;2c.第三出水口;3.排水容器;4.第一阀门;5.第二减压阀;6.第五止回阀;7.流台;8.第二阀门;9.第三止回阀;10.防水锤阀;11.流量计;12.第三电磁阀;13.第四止回阀;14.第四电磁阀;15.第二电磁阀;16.第六止回阀;17.第三阀门;18.第二定流量阀;19.活性炭过滤器;20.硅藻土梯度陶瓷微滤膜装置;21.给水阀;22.第一止回阀;23.第一减压阀;24.压力表;25.第一电磁阀;26.第五电磁阀;27.第一定流量阀;28.第二止回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参见图1所示,一种小型净水器,包括前置过滤装置和反渗透装置,所述前置过滤装置的进水口与水源水连通,出水口经一增压泵I与反渗透装置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具有第一出水口 2a、第二出水口 2b和第三出水口 2c ;水源水依次经给水阀21、第一止回阀22、第一减压阀23、压力表24、第一电磁阀25与前置过滤装置的进水口连通,第一减压阀23的出水口又依次经第五电磁阀26、第一定流量阀27、流量计11、第三电磁阀12、第四止回阀13与流台7连通;第三电磁阀12的出水口又经一第四电磁阀14与流台7连通;所述第一定流量阀27的出水口又经第三止回阀9与第二电磁阀15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的第一出水口 2a为浓水排放口,与排水容器3连通;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净水器,包括前置过滤装置和反渗透装置,所述前置过滤装置的进水口与水源水连通,出水口经一增压泵(1)与反渗透装置的进水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渗透装置具有第一出水口(2a)、第二出水口(2b)和第三出水口(2c);水源水依次经给水阀(21)、第一止回阀(22)、第一减压阀(23)、压力表(24)、第一电磁阀(25)与前置过滤装置的进水口连通,第一减压阀(23)的出水口又依次经第五电磁阀(26)、第一定流量阀(27)、流量计(11)、第三电磁阀(12)、第四止回阀(13)与流台(7)连通;第三电磁阀(12)的出水口又经一第四电磁阀(14)与流台(7)连通;所述第一定流量阀(27)的出水口又经第三止回阀(9)与第二电磁阀(15)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的第一出水口(2a)为浓水排放口,与排水容器(3)连通;第二出水口(2b)连接两条流线,其中一条流线为第二出水口(2b)经一第一阀门(4)与增压泵(1)的进水口连通,另一条流线为第二出水口(2b)依次经第二减压阀(5)和第五止回阀(6)与流台(7)连通;所述第三出水口(2c)依次经第二阀门(8)、第二电磁阀(15)、第六止回阀(16)、第三阀门(17)与增压泵(1)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前置过滤装置包括相串联的活性炭过滤器(19)和硅藻土梯度陶瓷微滤膜装置(20),所述硅藻土梯度陶瓷微滤膜装置(20)的平均孔径不大于0.15μm,孔隙率大于65%,所述活性炭过滤器(19)与硅藻土梯度陶瓷微滤膜装置(20)的清洗排水均与排水容器(3)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净水器,包括前置过滤装置和反渗透装置,所述前置过滤装置的进水口与水源水连通,出水口经一增压泵(I)与反渗透装置的进水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渗透装置具有第一出水口(2a)、第二出水口(2b)和第三出水口(2c); 水源水依次经给水阀(21 )、第一止回阀(22)、第一减压阀(23)、压力表(24)、第一电磁阀(25)与前置过滤装置的进水口连通,第一减压阀(23)的出水口又依次经第五电磁阀(26)、第一定流量阀(27)、流量计(11)、第三电磁阀(12)、第四止回阀(13)与流台(7)连通;第三电磁阀(12)的出水口又经一第四电磁阀(14)与流台(7)连通; 所述第一定流量阀(27)的出水口又经第三止回阀(9)与第二电磁阀(15)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反渗透装置的第一出水口(2a)为浓水排放口,与排水容器(3)连通;第二出水口(2b)连接两条流线,其中一条流线为第二出水口(2b)经一第一阀门(4)与增压泵(I)的进水口连通,另一条流线为第二出水口(2b)依次经第二减压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纲,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瑞华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