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型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9757782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3 08:13
核壳型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方法制备的纳米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存在在水溶液中易于失活和凝聚,不易沉降,难以回收和再利用的问题。核壳型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由非晶态合金粉末利用水热法制备而成。方法:一、将氢氧化钠与水放入密闭式反应容器中,然后加入非晶态合金粉末进行反应,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反应产物;二、pH值调解至中性,然后静置分离得到固体产物,将固体产物烘干至恒重,即得到核壳型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核壳型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作为有毒Cr6+离子吸附剂用于吸附水中的有毒Cr6+离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核壳型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污染物的有效处理、空气和水的净化等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众所周知,当材料尺寸达到纳米级别时,由于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会使材料表现出独特的功能化性能。因此,通过纳米材料设计与控制合成方法,可以设计、开发纳米材料的新功能和新特性,这使得纳米材料用于解决环境问题成为了可能。在众多纳米材料中,纳米金属氧化物兼具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由于其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大,具有比其它的吸附材料更大的吸附容量。因此,纳米金属氧化物粉体材料(与块体材料相比)是一种较为理想、颇有潜力的固相吸附材料。然而,传统纳米尺寸氧化物颗粒细微,其在水溶液中易于失活和凝聚、不易沉降,难以回收和再利用。可见,尽管纳米金属氧化物所固有的诸多优点使其具有作为高效吸附材料应用的前景,但其进一步应用尚需解决分散回收等关键的技术瓶颈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限制金属氧化物吸附材料应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核壳型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核壳型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由粒径为3μm~50μm的非晶态合金粉末利用水热法制备而成,所述粒径为3μm~50μm的非晶态合金粉末化学式为Ti40~50Cu40~45Zr5~10Ni0.5~5Sn0.5~5。

【技术特征摘要】
1.核壳型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核壳型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由粒径为3 μ m~50 μ m的非晶态合金粉末利用水热法制备而成,所述粒径为3 μ m~50 μ m的非晶态合金粉末化学式为Ti40^50Cu40^45Zr5^10Ni0.5~5Sn0.5~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型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径为3 μ m ~ 50 μ m的非晶态合金粉末化学式为Ti42.5Cu4(lZr1(lNi5Sn2.5。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型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核壳型非晶态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一、将氢氧化钠与水放入密闭式反应容器中,所述的氢氧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0.01~0.25):1,然后加入粒径为3 μ m~50 μ m的非晶态合金粉末进行反应,所述的粒径为3 μ m~50 μ m的非晶态合金粉末与水的质量比为(0.01~0.5):1,在温度为140~180°C和压力为0.1MPa~5MPa条件下反应0.5h~50h,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反应产物;二、向反应产物中加入水,将反应产物的PH值调解至中性,然后静置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东君沈军李中华安勇良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