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水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733772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5 17:1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立体水栽培方法,使用立体水栽培装置,装置包括营养液容器、栽培管、栽培杯、加液管、溢流管、排液管和泵;多根栽培管上下布置,每根栽培管水平放置,各栽培管于管端通过支管顺序连接,最上面的栽培管的另一端连接加液管和溢流管,溢流管的连接位置高于加液管,最下面的栽培管的另一端连接排液管;栽培管开有向上的孔,栽培杯安置在栽培管的孔中;每段支管均设置阀门;栽培杯位于栽培管中的部分为网状,或者多孔状;加液管下部连接的泵置于营养液容器底部,溢流管和排液管的出液口置于营养液容器中。该方法属于立体栽培中的无土栽培,不需要基质,不产生污染,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应用广泛,可用于绿化、种植蔬菜或育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无土栽培,特别是立体水栽培,具体是立体水栽培的方法。
技术介绍
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稀贵的情况下,立体栽培正在成为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发展趋势。立体栽培也叫垂直栽培,是立体化的无土栽培,这种栽培通过竖立起来的柱形栽培向空间发展,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和太阳能,以提高土地利用率3~5培,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3倍。大棚立体栽培已经有了一些模式,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更多的也只是试验或者用于观赏,或者只是小型自给。然而大棚立体栽培方法还是属于有土栽培。水栽培属于无土栽培,不需要基质,不产生污染。特别是在城市应用以及育种方面,急需大力推广应用。而立体水栽培则更加具有开发潜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该方法使用立体水栽培装置。 该装置,包括营养液容器、栽培管、栽培杯、加液管、溢流管、排液管和泵; 多根栽培管上下布置,每根栽培管水平放置,各栽培管于管端通过支管顺序连接,最上面的栽培管的另一端连接加液管和溢流管,溢流管的连接位置高于加液管,最下面的栽培管的另一端连接排液管; 栽培管开有向上的孔,栽培杯安置在栽培管的孔中; 每段支管均设置阀门; 栽培杯位于栽培管中的部分为网状,或者多孔状;加液管下部连接的泵置于营养液容器底部,溢流管和排液管的出液口置于营养液容器中。该装置形成由多根栽培管构成的立体,花卉或者蔬菜种植在栽培管的栽培杯中,花卉或者蔬菜的根系由栽培杯下部的网状或者多孔吸收栽培管中的水分、营养。水分和营养成分由营养液提供,配置好的营养液,放入营养液容器中,提供泵送沿加液管进入最上层的栽培管一端,流过该栽培管后从另一端顺着支管流入次上层的栽培管,流过流过该栽培管后从另一端顺着支管流入其下层的栽培管,然后依次流入再下一层的栽培管,直至到最下一层的栽培管的出液一端进入排液管,由排液管的出液口返回营养液容器中。如此形成一个循环。各段支管上的阀门用于控制停泵时的状况。需要停泵时,比如不想每天24小时开泵(耗电,也没有必要),必须先将装置内灌满营养液。此时可以先关闭最下层支管上的阀门,待最下层栽培管灌满营养液后,关闭次下层的阀门,待次下层栽培管灌满营养液后,又关闭再上一层的阀门,依次完成之后,直至最上一层。当最上一层栽培管灌满营养液后,营养液就会从比加液管位置稍高的溢流管溢出返回营养液容器。这时即可停泵。保持各层栽培管的水分和营养的供应。需要开泵时,将各段支管上的阀门全部打开,然后开启泵进行循环即可。晚上,或结冰的冬天,也可按上述方法停泵。还可以在装置整体设置支撑架,多根栽培管形成的面呈斜面,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T75度。支撑架使得装置可以独立放置。斜面的夹角越大,装置整体越高,占用地面越少。将花卉苗或者蔬菜苗等植物栽入栽培杯中时,需要将苗固定。本专利技术使用布料、海绵、陶化营养颗粒、珍珠岩颗粒或者园艺蛭石作为植物固定物。植物固定物要求质轻、吸水、不溶于水、经久不烂、不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家庭立体水栽培最好就是使用烂旧布料,废物利用。而大量的上规模的种植最好选用陶化营养颗粒。本专利技术将该方法用于绿化、种植蔬菜或育种。例如:可以用于家庭种植,城市公园、广场、街道和小区的景观绿化,车站、码头和机场的装饰美化种植。特别地,本专利技术的装置还可以用于育种。由于育种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而创造这样的条件需要很大的费用。这种情况下应用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实现育种立体化,就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充分利用特定的环境条件,增加育种数量,降低成本。另外,将许多个本专利技术的装置进行拼接,就可以实现上规模的无土栽种,从而直接用于农业生产。为了使得植物正常生长,需要根据不同的栽培品种配制使用适宜的营养液。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段配制使用适宜的营养液。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植物的吸收消耗,营养液中的营养成分变少,不利于植物生长。所以本专利技术还需要每隔广3天检测营养液的成分含量,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营养成分,采取换营养液或者补充营养成分的措施。此外,营养液经过过滤后加入营养液容器中,以防影响水泵或者堵塞管道。考虑到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需要根据不同的栽培品种确定开泵和停泵的时间。将立体水栽培装置直立、悬挂,或者斜靠。注意斜靠时,为了增加采光,斜面应该朝向阳光多的一面。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充分利用自然光,无需人工补光。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和方法非常适宜种植矮生型叶菜类和花卉,如紫背天葵、草莓、大叶筒蒿、散叶生菜、油菜、三叶芹等小株型的叶菜类,以及结球蔬菜。矮生花卉包括水仙、过路黄、红花酢浆草、四季秋海棠、鸭跖草、花叶六月雪、仙人球、铃兰、勋章菊、矮小矢车菊、花生藤等等。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形成由多根栽培管构成的立体,可以用于家庭种植,城市公园、广场、街道和小区的景观绿化,车站、码头和机场的装饰美化种植。`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进行家庭立体水栽培时,可以使用淘米水、废布料,即可实施,简便实用,一举多得,彻底解决了现在家庭阳台(包括露台、防盗网内花架台、墙根等)种植的一切问题,而且还可以保证全家的蔬菜供应,更重要的是确保蔬菜有机、绿色、新鲜、无毒无害,食用安全放心。特别地,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还可以用于育种。由于育种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而创造这样的条件需要很大的费用。这种情况下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实现育种立体化,就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充分利用特定的环境条件,增加育种数量,降低成本。另外,将许多个立体水栽培的装置进行拼接,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就可以实现上规模的无土栽种,从而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属于立体栽培中的无土栽培,不需要基质,不产生污染,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应用广泛。【附图说明】图1是立体栽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见图1。,使用立体水栽培装置;立体水栽培装置,包括营养液容器3,加液管4、溢流管21、排液管17和泵I。四根栽培管6、9、11、14上下布置,每根栽培管水平放置,各栽培管于管端通过支管8、5、13顺序连接,最上面的栽培管6的右端连接加液管4和溢流管21,溢流管21的连接位置高于加液管4,最下面的栽培管14的右端连接排液管17 ; 各栽培管开有向上的孔 ,栽培杯安置在栽培管的孔中;如栽培管6上的9个栽培杯7,栽培管9上的9个栽培杯10,栽培管11上的9个栽培杯12,栽培管14上的9个栽培杯15。每段支管均设置阀门;如支管8的阀门20、支管5的阀门19、支管13的阀门18。栽培杯位于栽培管中的部分为网状,或者多孔状; 加液管4下部连接的泵I置于营养液容器3底部,溢流管21和排液管17的出液口置于营养液容器3中。所有管均为塑料管。栽培杯均为塑料杯,其形状为圆形。栽培管的管径为支管管径的3倍。栽培管开有的向上的多孔的孔间距为10cm,孔径为5cm。图中营养液2由泵I沿加液管4向上(加液管4左边箭头方向)输送至栽培管6,然后顺着支管8流入栽培管9、支管5、栽培管11、支管13、栽培管14,最后由排液管17向下(排液管17右边箭头方向)排出到营养液容器3中。在停泵时,依次关闭阀门16、阀门18、阀门19和阀门20,待有液体沿溢流管21向下(溢流管21右边箭头方向)从溢流管21的下部流出时,即可关泵。使用立体水栽培装置进行家庭立体水栽培。使用淘米水作为营养液。每隔I天换水。使用布料作为植物固定物。将立体水栽培装置置于防盗网内花架上,斜面朝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立体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立体水栽培装置;所述立体水栽培装置包括营养液容器、栽培管、栽培杯、加液管、溢流管、排液管和泵;多根栽培管上下布置,每根栽培管水平放置,各栽培管于管端通过支管顺序连接,最上面的栽培管的另一端连接加液管和溢流管,溢流管的连接位置高于加液管,最下面的栽培管的另一端连接排液管;栽培管开有向上的孔,栽培杯安置在栽培管的孔中;每段支管均设置阀门;栽培杯位于栽培管中的部分为网状,或者多孔状;加液管下部连接的泵置于营养液容器底部,溢流管和排液管的出液口置于营养液容器中。

【技术特征摘要】
1.立体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立体水栽培装置; 所述立体水栽培装置包括营养液容器、栽培管、栽培杯、加液管、溢流管、排液管和泵;多根栽培管上下布置,每根栽培管水平放置,各栽培管于管端通过支管顺序连接,最上面的栽培管的另一端连接加液管和溢流管,溢流管的连接位置高于加液管,最下面的栽培管的另一端连接排液管; 栽培管开有向上的孔,栽培杯安置在栽培管的孔中; 每段支管均设置阀门; 栽培杯位于栽培管中的部分为网状,或者多孔状; 加液管下部连接的泵置于营养液容器底部,溢流管和排液管的出液口置于营养液容器中。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装置整体设置支撑架,多根栽培管形成的面呈斜面,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T75度。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东杰秦永德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千烨农产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