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印制板
本技术涉及线缆断线保护
,尤其涉及一种印制板。
技术介绍
移动设备的电缆经常需要来回的拖扯,这样会磨损及划伤电缆,导致电缆绝缘层被破坏,从而导致漏电。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加漏电保护器、断路器、熔断器等外接设备来实现电缆的漏电保护,但是这种方式增加了布线的难度且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模块化的、生产成本低的印制板。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技术的印制板,包括印制板本体,以及设于印制板本体上用于提供工作电源的电源电路,所述印制板本体上还设有用于产生控制信号的时基振荡电路,以及通过该控制信号控制电源电路导通或断开的推挽电路,其中,所述推挽电路分别与所述时基振荡电路、电源电路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时基振荡电路包括芯片、第一至第五电阻、可调电阻、第一电容、二极管,所述芯片的第I脚接地,所述芯片的第2、6脚并联后与可调电阻、第三电阻、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的第7脚与第三电阻的另一端、第二电阻的一端、可调电阻另一端、可调电阻调节端相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印制板,包括印制板本体,以及设于印制板本体上用于提供工作电源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制板本体上还设有用于产生控制信号的时基振荡电路(3),以及通过该控制信号控制电源电路导通或断开的推挽电路(4),其中,所述推挽电路(4)分别与所述时基振荡电路(3)、电源电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印制板,包括印制板本体,以及设于印制板本体上用于提供工作电源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制板本体上还设有用于产生控制信号的时基振荡电路(3),以及通过该控制信号控制电源电路导通或断开的推挽电路(4),其中,所述推挽电路(4)分别与所述时基振荡电路(3 )、电源电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基振荡电路(3)包括芯片(U2)、第一至第五电阻(R1-R5)、可调电阻(R6)、第一电容(Cl)、二极管(D6),所述芯片(U2)的第I脚接地,所述芯片(U2)的第2、6脚并联后与可调电阻(R6)、第三电阻(R3)、电容(Cl)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l)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2)的第7脚与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第二电阻(R2 )的一端、可调电阻(R6 )另一端、可调电阻(R6 )调节端相连接,所述芯片(U2 )的第5脚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第一电阻(Rl)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芯片(U2)的第4、8脚、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均与+12V电源相连接,所述芯片(U2)的第3脚与二极管(D6)的阳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与第五电阻(R5)另一端、第四电阻(R4)—端相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推挽电路(4)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挽电路(4)包括第一至第四三极管(Q1-Q4)、第二、第三变压器(T2、T3)、第一至第五二极管(D1-D5)、第一、第二稳压二极管(ZD1、ZD2)、第一至第二十电阻(R1-R20)、可调电阻(R21)、第一、第二变压器(T1、T2)、第二电容(C2)、继电器(Κ1)、比较放大器(U3)、第五至第七端子(J5-J7)、第一、第四端子(J1、J4)、第一、第二连接端口(Α、B),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与时基振荡电路(3)相连接,其集电极与第五端子(J5)相连接并接地,其发射极分别与第六至第九电阻(R6-R9)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七、第八电阻(R7、R8)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经第一二极管(Dl)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接,其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与第十电阻(RlO)的一端、第三三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伟,曾世德,何忠国,叶晓洪,游志全,
申请(专利权)人:遵义长征电器智控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