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22114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7 18:13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它包括原料桶,所述原料桶内腔中安装有第一网袋,第一网袋内腔中装有第二网袋,原料桶口部与底部通过管道相连,管道下方位置安放有收集桶,收集桶内装有第三网袋,第三网袋上口处连接到原料桶底部下方的管道上,所述管道伸入原料桶处安装有喷头,原料桶开口处的管道上装有第一阀门,原料桶下方的管道上位于第三网袋与管道连接处的两侧分别装有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所述收集桶上开有排水口,排水口处装有第四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采用多层网袋过滤冲洗的方法,提高了铜藻孢子收获率,降低了杂质数量,增强了附着力,达到集中收集,均匀喷洒移植的效果。(*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
本技术属于海洋渔业水产养殖
,具体讲涉及海藻的苗种收集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铜藻孢子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铜藻属马尾藻属,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大型暖温带性海藻,分布于我国沿海浅海区。铜藻植株高大,枝叶繁茂,多生长在潮下带浅海岩礁上,成片漂浮水面,堪称“海中森林”、“生态型渔礁”。形成的海藻场中栖息生活着多种门类的海洋生物,为之提供避敌、索饵、产卵的理想场所。铜藻快速生长和巨大的生物量被列为重建海底藻场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的重要物种之一。为了能够得到大量的铜藻,就需要对其进行大规模繁殖,目前传统的铜藻育苗方式主要是将苗帘、网绳等附着基质放于育苗池的底部,将铜藻种藻漂浮于育苗池水面,依靠铜藻种藻上的孢子自然脱落到育苗池底部进行采苗。由于铜藻孢子黏附于生殖托上,在缺乏外力的条件下,铜藻孢子不易同时大量脱落;同时,此时铜藻种藻上附着物较多,残枝残叶脱落也比较严重,最终导致铜藻孢子收获率低、附着不均匀、污染物多等,不利于后续的苗种培育、规模化人工养殖和藻场建设等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传统铜藻孢子收集过程中由于是依靠铜藻孢子自然脱落来采苗,导致铜藻孢子收获率低、附着不均匀、污染物多的缺陷,提供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采用多层网袋过滤冲洗的方法,提高了铜藻孢子收获率,降低了杂质数量,增强了附着力,达到集中收集,均匀喷洒移植的效果。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设计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原料桶,所述原料桶内腔中安装有第一网袋,第一网袋内腔中装有第二网袋,第一网袋和第二网袋开口方向与原料桶口部开口方向同向,原料桶口部与底部通过管道相连,管道下方位置安放有收集桶,收集桶内装有第三网袋,第三网袋上口处连接到原料桶底部下方的管道上,所述管道伸入原料桶处安装有喷头,原料桶开口处的管道上装有第一阀门,原料桶下方的管道上位于第三网袋与管道连接处的两侧分别装有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所述收集桶上开有排水口,排水口处装有第四阀门。进一步,所述原料桶为直径1.5m,高2.0m的圆形塑料桶,所述第二网袋为直径1.5m,高2.2m,过滤直径超过0.18mm的80目筛絹制成的网袋,第一网袋为直径1.5m,高2.2m,过滤直径超过0.15_的100目筛絹制成的网袋,第一网袋外壁贴住原料桶内壁,第二网袋外壁贴住第一网袋内壁,所述第三网袋为上口直径20cm,下口直径5cm的200目筛絹制成的网袋。进一步,所述第三网袋能够将直径小于75 μ m的杂质滤除。用如上所述的铜藻孢子收集装置收集铜藻孢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I)铜藻孢子的收集,将挑选好的铜藻种藻放于装置的第二网袋内,关闭第三阀门,打开第一、第二和第四阀门,将第三网袋的排气口朝上悬挂,用海水冲洗铜藻种藻,附着在种藻生殖托上的孢子被冲洗下来,铜藻孢子经管道收集于第三网袋内;(2)铜藻孢子的清洗,关闭第一和第二阀门,打开第三和第四阀门,用海水对第三网袋中的铜藻孢子进行冲洗,将杂质冲洗掉,铜藻孢子留在第三网袋中;(3)铜藻孢子的移植,关闭第一、第二和第四阀门,打开第三阀门,将第三网袋的排气口放于塑料收集桶中,用海水将收集于第三网袋中的铜藻孢子冲入塑料收集桶中,搅匀收集桶中的孢子水,取样计数,计算收集到的孢子数量,用喷壶将铜藻孢子均匀喷洒移植到准备好的附着基上。所述步骤(I)、(2)、(3)中海水经过48小时暗沉淀,二级沙滤处理。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采用多层网袋过滤冲洗的方法,提高了铜藻孢子收获率,降低了杂质数量,增强了附着力,达到集中收集,均匀喷洒移植的效果。【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铜藻孢子的移植时工作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实施例如附图1所示,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原料桶1,所述原料桶I内腔中安装有第一网袋2,第一网袋2内腔中装有第二网袋3,第一网袋2和第二网袋3开口方向与原料桶I 口部开口方向同向,原料桶I 口部与底部通过管道4相连,管道4下方位置安放有收集桶5,收集桶5内装有第三网袋6,第三网袋6上口处连接到原料桶6底部下方的管道4上,所述管道4伸入原料桶处安装有喷头7,原料桶I开口处的管道4上装有第一阀门8,原料桶I下方的管道4上位于第三网袋6与管道4连接处的两侧分别装有第二阀门9和第三阀门10,所述收集桶5上开有排水口 501,排水口 501处装有第四阀门11。进一步,所述原料桶I为直径1.5m,高2.0m的圆形塑料桶,所述第二网袋3为直径1.5m,高2.2m,过滤直径超过0.18mm的80目筛絹制成的网袋,第一网袋2为直径1.5m,高2.2m,过滤直径超过0.15_的100目筛絹制成的网袋,第一网袋2外壁贴住原料桶I内壁,第二网袋3外壁贴住第一网袋2内壁,所述第三网袋6为上口直径20cm,下口直径5cm的200目筛絹制成的网袋。进一步,所述第三网袋6能够将直径小于75 μ m的杂质滤除。用如上所述的铜藻孢子收集装置收集铜藻孢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铜藻孢子的收集,将挑选好的铜藻种藻放于装置的第二网袋3内,关闭第三阀门10,打开第一、第二和第四阀门8、9、11,将第三网袋10的排气口朝上悬挂,用海水冲洗铜藻种藻,附着在种藻生殖托上的孢子被冲洗下来,铜藻孢子经管道收集于第三网袋6内;接着,铜藻孢子的清洗,关闭第一和第二阀门8、9,打开第三和第四阀门10、11,用海水对第三网袋6中的铜藻孢子进行冲洗,将杂质冲洗掉,铜藻孢子留在第三网袋6中;最后,如附图2所示,铜藻孢子的移植,关闭第一、第二和第四阀门8、9、11,打开第三阀门10,将第三网袋6的排气口放于塑料收集桶5中,用海水将收集于第三网袋6中的铜藻孢子冲入塑料收集桶5中,搅匀收集桶5中的孢子水,取样计数,计算收集到的孢子数量,用喷壶将铜藻孢子均匀喷洒移植到准备好的附着基上。所述步骤1、2、3中海水经过48小时暗沉淀,二级沙滤处理。为了验证上述收集装置的优点,通过利用传统的方法和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取50Kg铜藻种藻做实验:安排本技术铜藻孢子收集装置一套,室内培养池4 口(6mX4mX 1.2m);孢子附着器(25cmX25cm,4脚水泥砖);取样框(IcmX lcm)。分别将孢子附着器均匀平铺于室内培养池中,向4 口培养池内注入80cm深的海水(经过48h暗沉淀,二级沙滤的海水)。作为试验对照,将铜藻种藻放置于其中2 口培养池(标记为I #、2 #)内,利用铜藻孢子自行脱落的方式进行采苗;另外2 口培养池(标记为3#、4#)内,利用铜藻孢子收集装置收集孢子采苗;每口池放置铜藻种藻50kg,4 口池除采苗方式外,其余培养条件相同,试验周期为5天得到如下数据分析和图表处理表I铜藻孢子密度统计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原料桶(1),所述原料桶(1)内腔中安装有第一网袋(2),第一网袋(2)内腔中装有第二网袋(3),第一网袋(2)和第二网袋(3)开口方向与原料桶(1)口部开口方向同向,原料桶(1)口部与底部通过管道(4)相连,管道(4)下方位置安放有收集桶(5),收集桶(5)内装有第三网袋(6),第三网袋(6)上口处连接到原料桶(6)底部下方的管道(4)上,所述管道(4)伸入原料桶处安装有喷头(7),原料桶(1)开口处的管道(4)上装有第一阀门(8),原料桶(1)下方的管道(4)上位于第三网袋(6)与管道(4)连接处的两侧分别装有第二阀门(9)和第三阀门(10),所述收集桶(5)上开有排水口(501),排水口(501)处装有第四阀门(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原料桶(I),所述原料桶(I)内腔中安装有第一网袋(2),第一网袋(2)内腔中装有第二网袋(3),第一网袋(2)和第二网袋(3)开口方向与原料桶⑴口部开口方向同向,原料桶⑴口部与底部通过管道⑷相连,管道(4)下方位置安放有收集桶(5),收集桶(5)内装有第三网袋(6),第三网袋(6)上口处连接到原料桶(6)底部下方的管道(4)上,所述管道(4)伸入原料桶处安装有喷头(7),原料桶(I)开口处的管道(4)上装有第一阀门(8),原料桶(I)下方的管道(4)上位于第三网袋(6)与管道(4)连接处的两侧分别装有第二阀门(9)和第三阀门(10),所述收集桶(5)上开有排水口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王铁杆孙庆海谢起浪陈少波钟晨辉艾为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