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99672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1 1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颈椎融合器,上述颈椎融合器由融合器主体和标记杆组成。颈椎融合器主体呈楔形设有上贴骨面和下贴骨面,上述下贴骨面设有锥度B、B选用4°-7°,上述上贴骨面设有与椎体终板相吻合的生理弧度,每个上述贴骨面均设有融合器植入后退出的锯齿和防止左右方向滑动的防滑槽、同时设有周向倒角能有效防止意外情况下误伤神经。上述颈椎融合器主体轴向设有大植骨孔提供骨质回植,上述大植骨孔由前壁、后壁、左壁、右壁围成,前壁正中间与植入器械相配合的螺纹孔和辅助定位孔,左右壁楔形角度A、A取40°-60°、径向设有贯通的交换孔方便术后血管的长入。(*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颈椎融合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颈椎退行性病变、创伤的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自从Robinson and Smith和Cloward报道颈椎前路椎间自体髂骨移植术治疗颈椎病以来,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术式,自体髂骨植骨亦为“金标准”植骨方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致力于颈椎间融合器(cervicalinterbody fusion cage)在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认为其既能实现植入后的即时稳定性,又能促进融合,并很好地重建并维持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椎间融合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目前种类较多,但其设计理念大多仍源于Robinson and Smith和Cloward植骨融合法,可按其构成材料和结构形状来分类。融合器的材质和形状设计可能影响颈椎体界面融合。不可吸收材料能够为界面融合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支持,但有可能影响融合的强度及质量;可吸收材料可被降解吸收,避免了不可吸收材料的一些弊端,但降解速度有可能过快或过慢,有可能不能完全被骨替代,影响界面融入口 ο理想的椎间融合器的形状设计是既要抵抗融合器下沉,又要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颈椎融合器,其特征为颈椎融合器主体呈楔形、设有上贴骨面(1)和下贴骨面(2),上述下贴骨面(2)设有锥度B、B选用4°?7°,上述上贴骨面(1)设有与椎体(16)终板相吻合的生理弧度、弧度选用R16?R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椎融合器,其特征为颈椎融合器主体呈楔形、设有上贴骨面(I)和下贴骨面(2),上述下贴骨面(2)设有锥度B、B选用4° -7°,上述上贴骨面(I)设有与椎体(16)终板相吻合的生理弧度、弧度选用R16-R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融合器,其特征是每个上述贴骨面均设有融合器植入后退出的锯齿(14)和防止左右方向滑动的防滑槽(11)、同时设有能有效防止意外情况下误伤神经(17)的周向倒角(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益强孙艳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威曼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