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其包括:底盘;柴油机;收割机构;小升动器;前置还田机;剥皮机构;大升动器;粮仓;前桥;后桥;驱动轮;转向轮;其中,剥皮机构沿着底盘的前后方向固定于底盘前部的下方,剥皮机构的玉米穗输入口与小升动器的后端对接,以接收小升动器输送的玉米穗;大升动器的前端伸入底盘下方并与剥皮机构的玉米穗输出口对接;大升动器的后端倾斜向上延伸至粮仓的上部开口,用于将已经剥皮的玉米穗输入粮仓;驱动轮设于后桥的两端,转向轮设于前桥的两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剥皮机构前置、转向轮前置、驱动轮后置,借此可以明显降低整台设备的重心,使整机上下前后重量分配均匀,提高行驶、倾卸玉米穗等操作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其包括:底盘;柴油机;收割机构;小升动器;前置还田机;剥皮机构;大升动器;粮仓;前桥;后桥;驱动轮;转向轮;其中,剥皮机构沿着底盘的前后方向固定于底盘前部的下方,剥皮机构的玉米穗输入口与小升动器的后端对接,以接收小升动器输送的玉米穗;大升动器的前端伸入底盘下方并与剥皮机构的玉米穗输出口对接;大升动器的后端倾斜向上延伸至粮仓的上部开口,用于将已经剥皮的玉米穗输入粮仓;驱动轮设于后桥的两端,转向轮设于前桥的两端。本专利技术的剥皮机构前置、转向轮前置、驱动轮后置,借此可以明显降低整台设备的重心,使整机上下前后重量分配均匀,提高行驶、倾卸玉米穗等操作时的安全性。【专利说明】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装备
,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
技术介绍
由于工作效率高、节约劳动力成本、使用效果好等优点,自动程度高的联合型农业装备得到了广泛普及,例如玉米收获机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推广。调研发现,目前的玉米收获机主要包括底盘、位于底盘前方的收割机构、位于底盘前部上方的驾驶室、用于输送玉米的小升动器和大升动器、剥皮机构、柴油机、还田机、前桥、后桥、驱动轮、转向轮、粮仓等。其中,小升动器的前端位于收割机构的后部用于将收割机构收割的玉米集中并输送至大升动器的前端,大升动器和小升动器在驾驶室的下方对接。柴油机固定于底盘中部的上方,剥皮机构位于柴油机的上方,粮仓位于底盘后部的上方。大升动器从驾驶室的下方通过之后逐渐上升至剥皮机构从而将已经收割的玉米输送至剥皮机构。剥皮机构的输入口与大升动器的后端对接用于接收玉米,玉米输出口与粮仓的上方开口对应,剥皮之后的玉米直接落入粮仓中,玉米皮出口位于剥皮机构的侧面以将剥掉的玉米皮直接散落在田地中。另外,在目前的玉 米收获机中,还田机位于底盘前端的小升动器的下方,用于粉碎收割之后的玉米秸杆。驱动轮为前轮,安装于前桥的两端;转向轮为后轮,安装于后桥的后端。由上分析,可知现有技术的玉米收获机存在以下特点和缺陷:1、重心较高,容易造成车辆侧翻。例如,柴油机位于底盘的中部上方,而重量相当大的剥皮机构又位于柴油机上方,使得玉米收获机的重心处于相当高的位置,在行驶,尤其是转弯过程中,容易发生侧翻事故。另外,由于前轮为驱动轮、后轮为转向轮,驱动轮又明显大于转向轮,这也使得底盘较高,使得玉米收获机的重心整体抬升。2、操作困难。驱动轮为前轮、转向轮为后轮的结构设置与普通的农用拖拉机明显不同,对于玉米收获机的驾驶员而言,其驾驶习惯需要做出改变。其次,转向轮为后轮的结构也使得玉米收获机的转弯半径较大,需要更大的操作区域。3、秸杆还田不彻底。还田机位于小升动器的下方,仅能够粉碎玉米穗被摘取之后的秸杆,而位于底盘上方的剥皮机构产生的玉米皮被直接撒落在田地中,无法实现全秸杆还田,在玉米收割完毕,还需要对田地进行二次整理,明显增加了田间耕作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玉米收获机重心高、易侧翻等问题,以及进一步地解决秸杆还田不彻底、操作不便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包括:底盘;柴油机,设于所述底盘中部的上方,用于输出动力;收割机构,设于所述底盘的前端下方,用于截割玉米秸杆、摘取玉米穗;小升动器,前端连接于所述收割机构的后侧,用于输送收割之后的玉米穗;前置还田机,设于所述小升动器的下方,用于粉碎已经收割玉米穗之后的玉米秸杆;剥皮机构,用于剥除玉米穗上的玉米皮,并具有用于输出玉米皮的玉米皮绞龙;大升动器,用于输送玉米穗;粮仓,设于所述底盘后部的上方,用于收集、存储已经剥皮的玉米穗;前桥,设于所述底盘前部的下方;后桥,设于所述底盘后部的下方;驱动轮,用于驱动所述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行进;转向轮,用于带动所述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转向;其中,所述剥皮机构沿着所述底盘的前后方向固定于所述底盘前部的下方,所述剥皮机构的玉米穗输入口与所述小升动器的后端对接,以接收所述小升动器输送的玉米穗;所述大升动器的前端伸入所述底盘下方并与所述剥皮机构的玉米穗输出口对接,用于向上输送剥皮后的玉米穗;所述大升动器的后端倾斜向上延伸至所述粮仓的上部开口,用于将已经剥皮的玉米穗输入所述粮仓;所述驱动轮设于所述后桥的两端,所述转向轮设于所述前桥的两端。优选地,在所述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中,还包括:中置还田机,设于所述底盘中部的下方,用于粉碎所述剥皮机构输出的玉米皮以及对玉米秸杆进行二次粉碎;相应地,所述剥皮机构的玉米皮输出口朝向所述中置还田机。优选地,在所述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中,还包括:镇压辊,为圆柱状的可转动结构,金属材质,两端连接于所述中置还田机的两侧,与所述中置还田机平行设置,用于镇压经过所述前置还田机和中置还田机粉碎后的玉米秸杆与玉米皮,实现玉米整株还田且覆盖较为均匀。优选地,在所述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中,所述剥皮机构的下侧设有玉米粒收集箱,并且所述剥皮机构下部与所述玉米粒收集箱共用的面板上设有多个通孔,以便于在剥皮过程中脱落的玉米粒落入所述玉米粒收集箱,并过滤较大的杂质。优选地,在所述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中,所述粮仓为长方体结构,且所述粮仓的第一侧面的底边与所述底盘的第一侧面的边缘部分铰接,所述底盘的第二侧面的边缘部分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粮仓翻转的油缸,所述油缸的缸底铰接于所述底盘的第二侧面的边缘部分,所述油缸的活塞杆的伸出端与所述粮仓的第二侧面的上部铰接,当所述油缸的活塞杆的伸出时,所述粮仓以其第一侧面的底边为旋转轴向其第一侧面的方向侧翻,以倾卸玉米穗。优选地,在所述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中,还包括:玉米粒绞龙,竖直设置,下端位于所述玉米粒收集箱的最低处,上端具有一玉米粒出口,用于在需要清理所述玉米粒收集箱时转动以便于在所述玉米粒出口输出所述玉米粒收集箱中的玉米粒。分析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首先改进了剥皮机构、驱动轮、转向轮的位置,与此相适应,本专利技术也改进了小升动器、大升动器之间以及二者与剥皮机构之间的位置及连接关系,由此,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重量不同的各部件的合理分布,明显降低整台设备的重心,提高行进、转弯、倾卸玉米穗等操作时的安全性。并且,由于驱动轮后置、转向轮前置,转向操作与现有农用拖拉机无异,更符合驾驶员的操作习惯,同时,转弯半径大大缩小,更适合田地较为狭小的地块。【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主要包括收割机构1、小升动器2、剥皮机构3、大升动器4、粮仓5、底盘6、驾驶室60、前桥71、转向轮72、后桥73、驱动轮74、前置还田机81、中置还田机82、柴油机9等。为了简化附图,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公知结构或者明显可以推知的结构,图1并未显示,例如,包括液压泵、多个油缸、液压管路、液压阀等的液压系统,包括多个皮带轮或多个链条链轮的传动机构,以及减速箱等。具体而言,底盘6具有一板状的平台,其上方从前向后依次设有用于乘坐驾驶员的驾驶室60、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包括:底盘;柴油机,设于所述底盘中部的上方,用于输出动力;收割机构,设于所述底盘的前端下方,用于截割玉米秸秆、摘取玉米穗;小升动器,前端连接于所述收割机构的后侧,用于输送收割之后的玉米穗;前置还田机,设于所述小升动器的下方,用于粉碎已经摘取玉米穗之后的玉米秸秆;剥皮机构,用于剥除玉米穗上的玉米皮,并具有用于输出玉米皮的玉米皮绞龙;大升动器,用于输送玉米穗;粮仓,设于所述底盘后部的上方,用于收集、存储已经剥皮的玉米穗;前桥,设于所述底盘前部的下方;后桥,设于所述底盘后部的下方;驱动轮,用于驱动所述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行进;转向轮,用于带动所述自走式反置型玉米收获机转向;其特征在于,所述剥皮机构沿着所述底盘的前后方向固定于所述底盘前部的下方,所述剥皮机构的玉米穗输入口与所述小升动器的后端对接,以接收所述小升动器输送的玉米穗;所述大升动器的前端伸入所述底盘下方并与所述剥皮机构的玉米穗输出口对接,用于向上输送剥皮完毕的玉米穗;所述大升动器的后端倾斜向上延伸至所述粮仓的上部开口,用于将已经剥皮的玉米穗输入所述粮仓;所述驱动轮设于所述后桥的两端,所述转向轮设于所述前桥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金勇,王春晶,田振荣,蔡晓光,戎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