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系统应用的IC卡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630400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30 1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RFID系统应用的IC卡,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非极性电容、第二非极性电容、第三非极性电容、第四非极性电容、第五非极性电容、第一极性电容、第二极性电容、稳压器、单片机、晶振、电阻和三极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运用RFID技术的无源式应答器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智能IC卡靠阅读器提供的能量,将自身携带的数据反馈给阅读器,阅读器根据收到的信息进行相应操作。(*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RFID系统应用的IC卡,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非极性电容、第二非极性电容、第三非极性电容、第四非极性电容、第五非极性电容、第一极性电容、第二极性电容、稳压器、单片机、晶振、电阻和三极管。本技术实现了运用RFID技术的无源式应答器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智能IC卡靠阅读器提供的能量,将自身携带的数据反馈给阅读器,阅读器根据收到的信息进行相应操作。【专利说明】基于RFID系统应用的IC卡
本技术涉及ー种RFID技术,尤其涉及ー种基于RFID系统应用的IC卡。
技术介绍
智能卡的发展历史并不久远,而且全球各地发展不均衡,其中欧洲发展得最早、最好。智能IC卡源于七十年代的欧洲和日本,后来由法国人提出的将处理器置入IC卡卡片中的思想得到了广泛接受,由于其具有完善的密码功能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智能卡的舞弊行为。随后智能卡在1977-1998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九十年代初期,智能卡开始应用于GSM数字移动通讯、有线电视的收费等领域。在美国,智能卡发展相对迟缓,但随着智能卡在欧洲的成功使用,其在美国产生巨大影响,尽管如此,美国在智能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RFID系统应用的IC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非极性电容、第二非极性电容、第三非极性电容、第四非极性电容、第五非极性电容、第一极性电容、第二极性电容、稳压器、单片机、晶振、电阻和三极管,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电感同时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输入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输入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输入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输入端和所述第一非极性电容的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非极性电容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输出端、所述第二非极性电容的一端和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巫梦飞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新方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