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端子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598403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3 03:31
一种连接器端子,包括一对端子触头,在其间夹持公连接器以与所述公连接器电接触,该连接器端子还包括支撑所述一对端子触头的端子主体,所述端子触头通过弯曲已被冲压成所设计的形状的金属片而形成,所述端子触头中的每一个包括接触表面,该接触表面通过弯曲不面对另一接触部件且朝向所述端子主体的中心轴延伸的接触部件而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连接器端子,包括一对端子触头,在其间夹持公连接器以与所述公连接器电接触,该连接器端子还包括支撑所述一对端子触头的端子主体,所述端子触头通过弯曲已被冲压成所设计的形状的金属片而形成,所述端子触头中的每一个包括接触表面,该接触表面通过弯曲不面对另一接触部件且朝向所述端子主体的中心轴延伸的接触部件而形成。【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端子,包括一对端子触头,其二者之间夹有公连接器端子从而将该公连接器端子固定并与该公连接器端子电接触。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制造连接器端子的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一种其中插有被称作扁平熔丝或片熔丝的熔丝的电连接器,该熔丝包括一对片状的连接器端子,该对连接器端子从被熔化的主体的相对端部在同一方向上延伸。该电连接器包括被称为是叉形端子或Y形端子的连接器端子,其包括一对端子触头,熔丝的片状连接器端子作为公连接器端子被插入并夹持在该对端子触头之间。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1-326010和H04(1992)-206175中公开了这种连接器端子。图17示出了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1-326010中公开的叉形端子。金属片4包括由Cu合金构成的主体层2和形成在该主体层2的相对表面上的由Au或Ag构成的覆镀层。片4被冲压成叉形端子5。如此制造的叉形端子5包括一对触头6a和6b,每个触头具有接触表面7a和7b,该叉形端子5通过该接触表面7a和7b电连接到另一电气部件的端子(例如,一个公连接器端子)。这种叉形端子5经过去毛刺处理会使得覆镀层2和3暴露在外。图18示出了日本专利申请公开H04 (1992)-206175中公开的连接器。连接器9是通过将金属片冲压成叉形而形成的,包括一对触头8a和Sb,该对触头8a和Sb向相反的方向垂直弯曲。公连接器端子被插入并夹持在该触头8a和Sb中间。如果连接器包括公连接器端子与之接触的粗糙表面(B卩,未经过处理的刚切割后的表面),则公连接器端子当在该粗糙表面上滑过时会受到损伤,另外,公连接器端子的细小的刮伤部分在该粗糙表面上的积累会导致该连接器与公连接器端子之间的接触可靠性降低,以及该连接器与公连接器端子之间的摩擦力的增大,相应地导致公连接器端子不能被平滑地插入该连接器中,也不能从该连接器平滑地拔出。上述公开中披露的连接器端子被设计成包括镀层接触表面,通过弯曲接触部分,连接器端子可通过镀层接触表面与公连接器端子接触,从而使刚切割的或冲压的表面不会成为连接器端子与公连接器端子接触的接触表面,从而达到防止接触表面被侵蚀从而增强接触可靠性的目的。因此,上述公开中披露的连接器端子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如果一对端子触头的接触部分是通过沿着公连接器端子插入和拔出端子触头(类似于上述常规的连接器端子)的方向延伸的折叠线弯曲金属片而形成的,那么端子触头之间的间隔会不可避免地非常长。如果端子触头之间相隔的距离过长,那么端子触头就不能在其间夹持住公连接器端子,会导致可靠性降低。另外,由于一对端子触头之间的距离较长,连接器端子无法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常规的连接器端子中具有上述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通过避免端子触头之间的间隔过长,以及通过将连接器端子与公连接器端子接触的接触表面设计为由端子触头的覆镀表面构成,从而实现小型化和高可靠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端子,包括:一对端子触头,在其间夹持公连接器以与所述公连接器形成电接触;以及端子主体,支撑所述一对端子触头,所述端子触头通过弯曲已被冲压成所设计的形状的金属片而形成,所述端子触头中的每一个包括接触表面,接触表面通过弯曲不面对另一接触部件且朝向所述端子主体的中心轴延伸的接触部件而形成,从而使得所述一对端子触头的所述接触表面在弯曲后在确定的位置处彼此面对。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端子触头通过弯曲不面对另一接触部件且朝向所述端子主体的中心轴延伸的接触部件而形成,因此,在利用金属片制造出接触部件的过程中,能够使覆镀的接触部件互不干扰,并且使相互面对且相互间隔的接触表面不会相距太远。所述接触部件优选为在弯曲前延伸超过所述端子主体的所述中心轴。通过将接触部件设计为延伸超过端子主体的中心轴,接触表面可被设计为具有较大的面积但不会增大彼此面对的接触表面之间的间隔。优选地,所述一对端子触头中的一个通过弯曲第一部分而形成,该第一部分包括朝所述公连接器从所述连接器端子中拔出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分还包括从所述第一部件延伸的所述接触部件,所述一对端子触头中的另一个通过弯曲第二部分而形成,该第二部分包括朝所述公连接器插入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第二方向向回设置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分还包括从所述第二部件延伸的所述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中的一个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被弯曲,从而使得所述接触部件的接触表面面对所述中心轴,且所述第一部件被折叠,所述接触部件中的另一个在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被弯曲,从而使得所述接触部件的接触表面面对所述中心轴,且所述第二部件被折叠。通过如此设计这对端子触头,可以缩短接触表面之间的间隔。优选地,所述一对端子触头中的一个通过弯曲第一部分而形成,该第一部分包括朝所述公连接器从所述连接器端子中拔出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分还包括从所述第一部件延伸的所述接触部件,所述一对端子触头中的另一个通过弯曲第二部分而形成,该第二部分包括朝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分还包括从所述第二部件延伸的所述接触部件,所述一个接触部件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与所述另一个接触部件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不同,所述接触部件中的一个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被弯曲,从而使得所述接触部件的接触表面面对所述中心轴,且所述第一部件被折叠,所述接触部件中的另一个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被弯曲,从而使得所述接触部件的接触表面面对所述中心轴,且所述第二部件被折叠。通过如此设计这对端子触头,可以缩短接触表面之间的间隔。优选地,所述端子主体包括一对朝所述中心轴延伸的挤压部分,以及所述接触部件被弯曲在所述挤压部分之前。可以将接触部件放置在挤压部分之前,并将接触表面指向公连接器端子。优选地,挤压部分中的每一个具有弧形末端,以及所述接触部件具有沿每个所述挤压部分的所述弧形末端延伸的弧形表面。通过将接触部件设计为弧形,可以降低接触部件与公连接器端子之间的摩擦力,从而确保公连接器端子能够平滑地插入到连接器端子中或从连接器端子中拔出。另外,由于接触部件具有沿挤压部分的弧形末端延伸的弧形表面,因此作用在挤压部分上的挤压力能够稳固地传递到接触部件的背部表面,从而确保公连接器端子能够稳固地被夹持在接触部件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比端子主体更薄。通过将第一部分设计成更薄,使折叠后的第一部分不会很厚,因此折叠后的第一部分的厚度几乎与端子主体的厚度相同,确保了折叠后的第一部分能够平滑地插入到外壳中。优选地,端子主体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各自的边界处具有台阶,且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各自朝台阶向内弯曲。由于第一部分在厚度方向上朝台阶向内弯曲,因此可通过该台阶防止第一部分变形。因此,通过公连接器端子夹持在接触表面之间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防止第一部分在厚度方向上向外变形。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中,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端子,包括:一对端子触头,在其间夹持公连接器以与所述公连接器电接触;以及端子主体,支撑所述一对端子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触头通过弯曲已被冲压成所设计的形状的金属片而形成,所述端子触头中的每一个包括接触表面,所述接触表面通过弯曲不面对另一接触部件且朝向所述端子主体的中心轴延伸的接触部件而形成,从而使得所述一对端子触头的所述接触表面在弯曲后在确定的位置处彼此面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远藤隆吉松下大介
申请(专利权)人: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