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崇蕙专利>正文

一种甩尾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77322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16 0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双驱动、双转向功能的甩尾车,包括主梁、前摆轮组件、后摆轮组件和座垫,前摆轮组件和后摆轮组件分别转动设置在主梁前后两端;另外,还包括中间摆杆,中间摆杆转动设置在主梁中间处,中间摆杆与后摆轮组件之间连接有拉杆,拉杆两端分别位于主梁的左右两旁,座垫设置在主梁上。此款甩尾车具有双驱动、双转向的特性,具体是,双驱动:前摆杆和后摆杆都可以驱动车子使之前进;双转向:前后摆杆都可以达到车子转向的功能,因此其操控性更佳;后摆杆和中间摆杆之间是用拉杆连接的,中间摆杆设有把手,用户靠双手握着把手控制中间摆杆把手来控制后摆杆,继而控制车子的运动,用户也可以靠双脚控制前摆杆,从而控制车子的运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双驱动、双转向功能的甩尾车,包括主梁、前摆轮组件、后摆轮组件和座垫,前摆轮组件和后摆轮组件分别转动设置在主梁前后两端;另外,还包括中间摆杆,中间摆杆转动设置在主梁中间处,中间摆杆与后摆轮组件之间连接有拉杆,拉杆两端分别位于主梁的左右两旁,座垫设置在主梁上。此款甩尾车具有双驱动、双转向的特性,具体是,双驱动:前摆杆和后摆杆都可以驱动车子使之前进;双转向:前后摆杆都可以达到车子转向的功能,因此其操控性更佳;后摆杆和中间摆杆之间是用拉杆连接的,中间摆杆设有把手,用户靠双手握着把手控制中间摆杆把手来控制后摆杆,继而控制车子的运动,用户也可以靠双脚控制前摆杆,从而控制车子的运动。【专利说明】—种用尾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运动健身器材,尤其是一种具有双驱动、双转向功能的甩尾车。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甩尾车,包括脚控轮摆动组件、连杆组件和坐架,脚控轮摆动组件包括脚把、转向杆和前轮,脚把固定设置在转向杆一端,前轮设置在转向杆另一端,转向杆与连杆组件的前端转动连接,连杆组件的后端与坐架连接,所述坐架左右侧设有后摆轮组件,后摆轮组件包括后轮架、后摆架和后轮,后轮架与坐架固定连接,后摆架与后轮架转动连接,后轮转动连接在后摆架上;此款甩尾车的驱动原理特点是:前轮运用的是传统的偏心偏摆机构,能够很灵活的控制车子的前进和转向。后轮旋转的轴具有一个向前倾斜的角度,就是因为这个角度的存在,后轮在绕这个轴旋转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高低落差,当人们用力使得两个后轮同时分别绕着两根轴旋转时就产生了一个高度势差,从而增加了人的重力势能,当重力势能达到最大的时候,重力势能将会转换成为动能,并会使得两个后摆架会绕着后轮和地面接触的点旋转,从而整个车身就往前进,反复旋转整个车子就以一定的速度前行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具有双驱动、双转向的特性,操控性更佳的甩尾车。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甩尾车,包括主梁、前摆轮组件、后摆轮组件和座垫,前摆轮组件和后摆轮组件分别转动设置在主梁前后两端,其特征是,还包括中间摆杆,中间摆杆转动设置在主梁中间处,中间摆杆与后摆轮组件之间连接有拉杆,拉杆两端分别位于主梁的左右两旁,所述座垫设置在主梁上。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作为更具体的一种方案,所述中间摆杆呈U型,中间摆杆中部与主梁转动连接,中间摆杆两端为把手。所述中间摆杆至少一端的把手处设有刹车手把,刹车手把通过牵引钢丝与刹车片连接,刹车片设置在后摆轮组件上。所述把手外套设有有防滑手握套。所述中间摆杆与主梁连接处设有限制中间摆杆转动角度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两个限位螺栓,两个限位螺栓一左一右设置在主梁上、并位于中间摆杆一旁侧;所述限位螺栓外还套设有软套和锁紧螺母,软套被锁紧螺母限定在限位螺栓外。所述座垫通过调节块连接在中间摆杆后方,主梁上多个调节孔,调节孔之间距离相等,调节块由连接板和插管构成,连接板固定连接在座垫底部,连接板底部对应任意两个调节孔设有两个所述插管,所述插管与调节孔插接配合。所述后摆轮组件包括后摆杆以及摆动设置在后摆杆两端的后轮,后摆杆中部与主梁后端转动配合,后摆杆两端固定设置有后轮架,后轮通过后摆架与后轮架相接,后摆架两端分别与后轮、后轮架转动配合,所述刹车片设置在后摆架上。所述拉杆两端通过活络头与中间摆杆和后摆杆连接。所述活络头包括连接柄和活络球,连接柄一端与拉杆连接,连接柄另一端与活络球的球面滚动配合,活络球设有中心孔,中心孔贯穿活络球上下两侧;所述中间摆杆和后摆杆分别对应活络头设有铰接座,铰接座与活络头的中心孔通过螺栓螺母连连接,活络头绕螺栓转动。所述前摆轮组件包括转向杆、脚把和前轮,转向杆与主梁前端转动配合,脚把固定设置在转向杆一端,转向杆另一端设有前轮架,前轮与前轮架转动配合。所述后摆轮组件和主梁转动配合中心点为O点,中间摆杆和主梁转动配合中心点为A点,前摆轮组件与主梁转动配合中心点为B点,0点到A点距离与A点到B点距离的比例为9比7 ;0点的位置设定在规定比例的前后IOOmm范围内,B点的位置在设定在规定比例的前后IOOmm范围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I)此款甩尾车具有双驱动、双转向的特性,具体是,双驱动:前摆杆和后摆杆都可以驱动车子使之前进;双转向:前后摆杆都可以达到车子转向的功能,因此其操控性更佳;(2)后摆杆和中间摆杆之间是用拉杆连接的,中间摆杆设有把手,用户靠双手握着把手控制中间摆杆把手来控制后摆杆,继而控制车子的运动,用户也可以靠双脚控制前摆杆,从而控制车子的运动;( 3)坐垫通过调节块的插管与主梁上不同的调节孔配合,实现座垫可调,能够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使用;(4)设有限制中间摆杆转动角度的限位件,有效防止因中间摆杆摆动角度过大而导致车体漂移;(5)限位件外设有软套,有效消除其与中间摆杆碰撞时所产生的噪音。【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甩尾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甩尾车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拉杆与活络头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甩尾车,包括主梁2、前摆轮组件1、后摆轮组件7和座垫6,前摆轮组件I和后摆轮组件7分别转动设置在主梁2前后两端,其特征是,还包括中间摆杆3,中间摆杆3转动设置在主梁2中间处,中间摆杆3与后摆轮组件7之间连接有拉杆8,拉杆8两端分别位于主梁2的左右两旁,所述座垫6设置在主梁2上。所述中间摆杆3呈U型,中间摆杆3中部与主梁2转动连接,中间摆杆3两端为把手31。所述中间摆杆3 —端的把手31处设有刹车手把4,刹车手把4通过牵引钢丝41与刹车片10连接,刹车片10设置在后摆轮组件7上。所述把手31外套设有有防滑手握套5。所述中间摆杆3与主梁2连接处设有限制中间摆杆3转动角度的限位件20。所述限位件20包括两个限位螺栓201,两个限位螺栓201 —左一右设置在主梁2上、并位于中间摆杆3 —旁侧;所述限位螺栓201外还套设有软套202和锁紧螺母203,软套202被锁紧螺母203限定在限位螺栓201外。所述座垫6通过调节块9连接在中间摆杆3后方,主梁2上多个调节孔21,调节孔21之间距离相等,调节块9由连接板91和插管92构成,连接板91固定连接在座垫6底部,连接板91底部对应任意两个调节孔21设有两个所述插管92,所述插管92与调节孔21插接配合。插管92下端设有销孔,销孔横向贯穿插管92两侧,销孔中插接有锁定插销30。座垫6装配时,当插管92从上至下穿过调节孔21后,插管92下端伸至主梁2下方,然后,通过锁定插销30穿插在插管92下端设有销孔中,以防止座垫6与主梁2脱离。所述后摆轮组件7包括后摆杆71以及摆动设置在后摆杆71两端的后轮75,后摆杆71中部与主梁2后端转动配合,后摆杆71两端固定设置有后轮架73,后轮75通过后摆架74与后轮架73相接,后摆架74两端分别与后轮75、后轮架73转动配合,所述刹车片10设置在后摆架74上。所述拉杆8两端通过活络头81与中间摆杆3和后摆杆71连接。所述活络头81包括连接柄812和活络球813,连接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甩尾车,包括主梁(2)、前摆轮组件(1)、后摆轮组件(7)和座垫(6),前摆轮组件(1)和后摆轮组件(7)分别转动设置在主梁(2)前后两端,其特征是,还包括中间摆杆(3),中间摆杆(3)转动设置在主梁(2)中间处,中间摆杆(3)与后摆轮组件(7)之间连接有拉杆(8),拉杆(8)两端分别位于主梁(2)的左右两旁,所述座垫(6)设置在主梁(2)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崇蕙
申请(专利权)人:高崇蕙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