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现有树脂岩点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用于人工攀岩墙的块石岩点,由基块、螺栓、垫片和螺帽组成;其中,基块的表面由固定平面和攀爬曲面两部分组成,固定平面的表面光滑平整且与人工攀岩墙相接触;基块的材质为石质;基块上设有一个贯穿孔,贯穿孔与平固定面相垂直;与攀爬曲面相连接的贯穿孔开口处设有台阶;台阶内设有垫片;螺栓自设有台阶的贯穿孔一端穿过,且外伸;螺帽设于螺栓的外伸端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克服了树脂岩点手感差的问题避免树脂岩点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环保的难题;令攀爬者有更接近自然岩壁的攀爬体验;本产品的稳固性好,不易发生岩点的翻转、滑动等问题适合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人工攀岩墙的块石岩点
本技术涉及攀岩设备制造
,具体涉及用于人工攀岩墙的块石岩点。
技术介绍
攀岩运动是新兴的极限运动,具有高度的挑战性、观赏性与趣味性。在日常训练场馆与竞技表演中,一般都是米用人工仿制的墙壁及岩点的。目前市场上人工仿制的岩点多是由树脂材料制造。这种采用树脂材料制作的岩点因其轻巧、造型多样的特性而被广泛使用。但其存在如下的弊端:树脂岩点的表面触摸感模仿真实岩石表面的触摸感,但是与真实岩石触感存在一定差异;影响运动员及攀岩爱好者的攀爬效果;此外,由于树脂岩点多采用模具加工,树脂岩点存在一定的外形重复率,减少了攀爬过程中攀爬的趣味性;最后,树脂岩点使用化工材料制造,因此在制造过程中存在化学污染,且使用报废后极难降解,难于回收再利用,会再次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对于树脂岩点存在的上述问题,有人提出在树脂岩点粘附一层金刚砂之类的颗粒以增强手感。但在实际的使用中,金刚砂之类的小颗粒无法稳固地粘附在树脂岩点的表面,此外该方法依旧没有解决树脂岩点存在外形重复率的问题,也没有解决树脂材料不环保、无法降解等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树脂岩点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用于人工攀岩墙的块石岩点,其具体的结构如下:用于人工攀岩墙的块石岩点,由基块1、螺栓2、垫片3和螺帽4组成;其中,基块I的表面由固定平面11和攀爬曲面12两部分组成,固定平面11的表面光滑平整且与人工攀岩墙相接触,攀爬曲面12的表面为供攀岩时攀爬踩踏用的不规则曲面,即除固定平面11之外的基块I表面均为攀爬曲面12 ;基块I的材质为石质;基块I上设有一个贯穿孔5,贯穿孔5与固定平面11相垂直,即贯穿孔5的一端开口与固定平面11相连接,贯穿孔5的另一端开口与攀爬曲面12相连接;与攀爬曲面12相连接的贯穿孔5开口处设有台阶51 ;台阶51为圆柱形,台阶51内设有垫片3 ;螺栓2自设有台阶51的贯穿孔5—端穿过,且外伸;螺帽4设于螺栓2的外伸端上;与基块I相接近的螺帽4的侧面上设有爪6。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克服了树脂岩点手感与真实岩石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树脂岩点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环保的技术难题;令攀爬者有更接近自然岩壁的攀爬体验;本产品的稳固性好,不易发生岩点的翻转、滑动等问题;本产品的贯穿孔及其上台阶均为圆柱形,易于加工,且能避免贯穿孔周围产生裂纹,适合大规模的批量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背面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的主视图。图4为图1的仰视图。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图6为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图6的仰视图。图8为图7的B-B剖视图。图9为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0为图9的主视图。图中序号为:基块1、螺栓2、垫片3、螺帽4、贯穿孔5、爪6、凹槽7、增阻块8、固定平面11、攀爬曲面12、台阶51、定位孔91、螺钉92。具体实施方法现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点。实施例1参见图1,用于人工攀岩墙的块石岩点,由基块1、螺栓2、垫片3和螺帽4组成;参见图2,基块I的表面由固定平面11和攀爬曲面12两部分组成,固定平面11的表面光滑平整且与人工攀岩墙相接触,攀爬曲面12的表面为供攀岩时攀爬踩踏用的不规则曲面,即除固定平面11之外的基块I表面均为攀爬曲面12,详见图3 ;基块I的材质为石质;基块I上设有一个贯穿孔5,贯穿孔5与固定平面11相垂直,即贯穿孔5的一端开口与固定平面11相连接,贯穿孔5的另一端开口与攀爬曲面12相连接;与攀爬曲面12相连接的贯穿孔5开口处设有台阶51 ;台阶51为圆柱形,台阶51内设有垫片3,详见图5 ;螺栓2自设有台阶51的贯穿孔5 —端穿过,且外伸;螺帽4设于螺栓2的外伸端上,详见图4 ;与基块I相接近的螺帽4的侧面上设有爪6,详见图5。此外,所述垫片3为蝶形弹簧垫片,且与台阶51相匹配。实施例2参见图6,用于人工攀岩墙的块石岩点,由基块1、螺栓2、垫片3和螺帽4组成;其中,基块I的表面由固定平面11和攀爬曲面12两部分组成,固定平面11的表面光滑平整且与人工攀岩墙相接触,攀爬曲面12的表面为供攀岩时攀爬踩踏用的不规则曲面,即除固定平面11之外的基块I表面均为攀爬曲面12,详见图8 ;基块I的材质为石质;基块I上设有一个贯穿孔5,贯穿孔5与固定平面11相垂直,即贯穿孔5的一端开口与固定平面11相连接,贯穿孔5的另一端开口与攀爬曲面12相连接;与攀爬曲面12相连接的贯穿孔5开口处设有台阶51 ;台阶51为圆柱形,台阶51内设有垫片3,详见图8 ;螺栓2自设有台阶51的贯穿孔5 —端穿过,且外伸;螺帽4设于螺栓2的外伸端上,详见图4 ;与基块I相接近的螺帽4的侧面上设有爪6,详见图8。参见图7,固定平面11上设有三个凹槽7 ;凹槽7内设有增阻块8 ;增阻块8的一部分镶嵌在凹槽7内部,增阻块8的余下部分暴露在凹槽7的外部,详见图8。此外,所述凹槽7为半球形或圆柱形;当凹槽7为半球形时,对应的增阻块8为钢球或圆锥体;当凹槽7为圆柱形时对应的增阻块8为圆柱体或圆锥体。实施例3参见图9,用于人工攀岩墙的块石岩点,由基块1、螺栓2、垫片3和螺帽4组成;基块I的表面由固定平面11和攀爬曲面12两部分组成,固定平面11的表面光滑平整且与人工攀岩墙相接触,攀爬曲面12的表面为供攀岩时攀爬踩踏用的不规则曲面,即除固定平面11之外的基块I表面均为攀爬曲面12 ;基块I的材质为石质;基块I上设有一个贯穿孔5,贯穿孔5与固定平面11相垂直,即贯穿孔5为一端开口与固定平面11相连接,另一端开口与攀爬曲面12相连接;与攀爬曲面12相连接的贯穿孔开口处设有台阶51 ;台阶51为圆柱形,台阶51内设有垫片3 ;贯穿孔5配有螺栓2,螺栓2自设有台阶51的贯穿孔5—端穿过,且外伸;螺帽4设于螺栓2的外伸端上;与基块I相接近的螺帽4的侧面上设有爪6。此夕卜,所述垫片3为蝶形弹簧垫片,且与台阶51相匹配。此外,在基块I上还设有定位孔91,定位孔91与固定平面11相垂直,且定位孔91的一端开口与固定平面11相连接,定位孔91的另一端开口与攀爬曲面12相连接;定位孔91内设有螺钉92,螺钉92自与攀爬曲面12相连接的贯穿孔5开口端穿过,且外伸,详见图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人工攀岩墙的块石岩点,其特征在于,由基块(1)、螺栓(2)、垫片(3)和螺帽(4)组成;其中,基块(1)的表面由固定平面(11)和攀爬曲面(12)两部分组成,固定平面(11)的表面光滑平整且与人工攀岩墙相接触,攀爬曲面(12)的表面为供攀岩时攀爬踩踏用的不规则曲面,即除固定平面(11)之外的基块(1)表面均为攀爬曲面(12);基块(1)的材质为石质;基块(1)上设有一个贯穿孔(5),贯穿孔(5)与固定平面(11)相垂直,即贯穿孔(5)的一端开口与固定平面(11)相连接,贯穿孔(5)的另一端开口与攀爬曲面(12)相连接;与攀爬曲面(12)相连接的贯穿孔开口处设有台阶(51);台阶(51)为圆柱形,台阶(51)内设有垫片(3);螺栓(2)自设有台阶(51)的贯穿孔(5)一端穿过,且外伸;螺帽(4)设于螺栓(2)的外伸端上;与基块(1)相接近的螺帽(4)的侧面上设有爪(6)。?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人工攀岩墙的块石岩点,其特征在于,由基块(I)、螺栓(2)、垫片(3)和螺帽(4)组成;其中,基块(I)的表面由固定平面(11)和攀爬曲面(12)两部分组成,固定平面(11)的表面光滑平整且与人工攀岩墙相接触,攀爬曲面(12)的表面为供攀岩时攀爬踩踏用的不规则曲面,即除固定平面(11)之外的基块(I)表面均为攀爬曲面(12);基块(I)的材质为石质;基块(I)上设有一个贯穿孔(5),贯穿孔(5)与固定平面(11)相垂直,即贯穿孔(5)的一端开口与固定平面(11)相连接,贯穿孔(5)的另一端开口与攀爬曲面(12)相连接;与攀爬曲面(12)相连接的贯穿孔开口处设有台阶(51);台阶(51)为圆柱形,台阶(51)内设有垫片(3);螺栓(2)自设有台阶(51)的贯穿孔(5)—端穿过,且外伸;螺帽(4)设于螺栓(2)的外伸端上;与基块(I)相接近的螺帽(4)的侧面上设有爪(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人工攀岩墙的块石岩点,其特征在于,固定平面(11)上设有I个以上的凹槽(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宇青,
申请(专利权)人:杨宇青,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