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移缓冲防滑脱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49996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9 1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位移缓冲防滑脱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套管,包括引流管,引流管前端端部设引流管口,所述引流管末端向旁侧弯曲形成弹性的弯曲管端,所述弯曲管端壁面上开有侧孔,还包括有可从引流管口穿入到引流管末端的穿刺针芯。具有位移缓冲作用、可伸缩可弯曲环状引流管部位;可塑形非固定卷曲状态的引流管弯曲管端;可伸缩可弯曲环状引流管部位与可塑形的引流管弯曲管端同时使用发挥协同的位移缓冲防滑脱作用;胆管内的引流管弯曲管端不会对胆管内皮造成损伤;真正避免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管早期滑脱造成胆瘘和腹腔内出血;引流管制作简单,无需附加气囊或者水囊,或者附加牵引线制造固定的弯曲管端。(*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位移缓冲防滑脱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套管
本技术涉及到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尤其是位移缓冲防滑脱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套管。
技术介绍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是一种缓解胆管阻塞、梗阻性黄疸的有效微创方法。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具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并发症包括胆瘘并胆汁性腹膜炎,腹腔内出血等。这两个主要的并发症均与置入的引流管早期滑脱有关。而引流管脱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呼吸、咳嗽或者体位改变时肝脏的位置相对胸腹壁皮肤穿刺口位置发生改变,但引流管在皮肤穿刺口处必须缝合固定,从而导致位于肝内胆管的引流管容易脱出而滑落在腹腔内。有将引流管末端设计成带气囊或者水囊引流管、或者附加牵引线制造固定的猪尾巴引流管,这样的引流管只能使引流管末端卡在胆管内,但不能解决由于呼吸、咳嗽或者体位改变时的肝脏与胸腹壁的相对移位,因而容易导致相对移位时引流管末端卡位并牵扯胆管,严重者可能导致胆管内皮损伤及胆管内出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肝脏与胸腹壁的相对移位的问题,提供一种位移缓冲防滑脱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管,可起到缓冲作用,即位移缓冲;并且配合可塑形引流管弯曲管端,将可有效协同防止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管从胆管内滑脱,并可防止由于引流管卡位而导致的胆管内皮损伤及胆管内出血。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位移缓冲防滑脱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套管,包括引流管,引流管前端端部设引流管口,所述引流管末端向旁侧弯曲形成弹性的弯曲管端,所述弯曲管端壁面上开有侧孔,还包括有可从引流管口穿入到引流管末端的穿刺针芯。所述引流管中部一段为可伸缩和弯曲的位移缓冲管壁。能有效缓冲来自肝脏与胸腹壁相对移位而造成的对引流管位置的影响所述位移缓冲管壁包括多个塑料环,相邻塑料环之间由具弹性的塑料壁膜连接。这种结构简单,较易实现,且塑料材质的环结构不会对身体内部器官造成不适应感。所述引流管全长25 — 27cm,直径3.3mm,所述穿刺针芯全长25.5cm,直径3.048mm,所述侧孔分布于引流管末端3cm内。所述引流管全长25 — 27cm,直径3.3mm,所述穿刺针芯全长25.5cm,直径3.048mm,所述侧孔开设于引流管末端3cm内;位移缓冲管壁位于距离引流管末端11到15cm处,直径3.8mm,位移缓冲管壁伸缩的范围为4?6c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具有位移缓冲作用、可伸缩可弯曲环状引流管部位;2、可塑形非固定卷曲状态的引流管弯曲管端;3、可伸缩可弯曲环状引流管部位与可塑形的引流管弯曲管端同时使用发挥协同的位移缓冲防滑脱作用;4、胆管内的引流管弯曲管端不会对胆管内皮造成损伤;5、真正避免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管早期滑脱造成胆瘘和腹腔内出血;6、引流管制作简单,无需附加气囊或者水囊,或者附加牵引线制造固定的弯曲管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引流管结构示意图;图2为将穿刺针芯穿入引流管内形成一直形穿刺套管示意图;图3为穿刺针芯退出引流管时弯曲管端回复自然卷曲状态示意图;图4为位移缓冲管壁伸长结构示意图;图5为位移缓冲管壁弯曲结构示意图;图6为利用本技术引流套管进行手术示意图(一);图7为当肝脏与腹壁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利用本技术引流套管进行引流的位移缓冲效果示意图(二);图8为在自然状态下的位移缓冲管壁示意图;图9为在发生位移时位移缓冲管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请参阅图1到图5所示,位移缓冲防滑脱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套管,包括引流管1,引流管I前端端部设引流管口 11,引流管I末端向旁侧弯曲形成弹性的非固定弯曲管端12,弯曲管端12壁面上开有侧孔13,还包括有可从引流管口 11穿入到引流管I末端的穿刺针芯2,穿刺针芯2穿入引流管I可以将弯曲管端12捋直而成一直形穿刺套管成品。弓丨流管I中部一段为可伸缩和弯曲的位移缓冲管壁14。如图8所示。位移缓冲管壁14包括多个塑料环141,相邻塑料环141之间由具弹性的塑料壁膜142连接,如图4和图9所示,位移缓冲管壁14可伸缩受拉后延长,如图5所示,位移缓冲管壁14可弯曲,该处环状管壁比其他部位管壁稍柔软,因此,可有效缓冲来自肝脏与胸腹壁相对移位而造成的对引流管位置的影响。引流管I由可塑性高分子材料制成,引流管I全长25 — 27cm,直径3.3mm,穿刺针芯2由不锈钢针制成,穿刺针芯2全长25.5cm,直径3.048_,侧孔13分布于引流管I末端3cm内;本实施例中解决位移缓冲的位移缓冲管壁14位于距离引流管I末端11到15cm处,此部分长4cm,直径3.8mm,位移缓冲管壁14伸缩的范围为4?6cm。请参阅图6和图7所示,A为膈肌于胸腹壁附着处,B为胆管引流管固定于胸腹壁皮肤穿刺口处,AB之间的距离IOcm为在没有呼吸、多次咳嗽或者体位改变时膈肌与皮肤穿刺口处的距离,C为肝脏表面的穿刺点,D为位于胆管内的呈自然卷曲状态的弯曲管端12。Al为当呼吸、多次咳嗽或者体位改变时膈肌于胸腹壁附着处,BI为胆管引流管固定于胸腹壁皮肤穿刺口处,AlBl之间的距离比AB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缩短了 2cm。Cl为肝脏表面固定不变的穿刺点,Dl为位于胆管内的弯曲管端12,其卷曲角度由于位移张力而较D变小。El为由于位移张力而相应拉伸弯曲的引流管环状部位移缓冲管壁14 ;本胆管引流管经皮肝穿刺置入胆管后,位于胸腹壁上的皮肤穿刺口缝合固定引流管I (见图6),肝脏表面穿刺点见图6中的C位置,引流管I的弯曲管端11在目标胆管内呈自然卷曲状态(见图6中的D位置,即为本技术中的弯曲管端12)。在没有呼吸、多次咳嗽或者体位改变时,肝脏与胸腹壁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见图6中的A-B位置);当患者呼吸、咳嗽或者体位改变时,肝脏与胸腹壁相对移位(图7中的Al-Bl的距离比图6中的A-B的距离少了 2cm),而此时肝脏表面穿刺点位置固定不变(见图7中的Cl),因此,胆管内的引流管比较容易脱出而滑落在腹腔内,并引起腹腔内出血和胆瘘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只有气、水囊末端或者牵引线制造的固定弯曲管端11引流管来说,此时较容易导致气、水囊或者牵引线固定的猪尾巴引流管末端挤压拉扯胆管内皮(见图7中Dl的位置)从而造成胆管内皮的损伤及胆道内出血。本实施例的胆管引流管I由于中间部位具有可伸缩、弯曲的环状部(见图7中的El位置,即为本技术中的位移缓冲管壁14),并且,本专利技术的胆管引流管的弯曲管端是可塑形的,而不是由牵引线固定的,因此,在环状部缓冲了大部分的位移张力后,胆管内的弯曲管端卷曲的角度由于位移张力而相应变小(图6中D —图7中D1),从而起到了协同缓冲肝脏与胸腹壁的位移张力问题,因此,胆管内引流管不会脱出,非固定卷曲状态的弯曲管端12亦不会对胆管内皮造成损伤。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技术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位移缓冲防滑脱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套管,包括引流管(1),引流管(1)前端端部设引流管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末端向旁侧弯曲形成弹性的弯曲管端(12),所述弯曲管端(12)壁面上开有侧孔(13),还包括有可从引流管口(11)穿入到引流管(1)末端的穿刺针芯(2)。

【技术特征摘要】
1.位移缓冲防滑脱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套管,包括引流管(1),引流管(I)前端端部设引流管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I)末端向旁侧弯曲形成弹性的弯曲管端(12),所述弯曲管端(12 )壁面上开有侧孔(13 ),还包括有可从引流管口( 11)穿入到引流管(I)末端的穿刺针芯(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移缓冲防滑脱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I)中部一段为可伸缩和弯曲的位移缓冲管壁(14),能有效缓冲来自肝脏与胸腹壁相对移位而造成的对引流管位置的影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位移缓冲防滑脱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缓冲管壁(14)包括多个塑料环(141 ),相邻塑料环(141)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跃思陈骋许瑞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