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拼接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544249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8 2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到显示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背光源、拼接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源包括:具有入光侧和出光侧的导光板,其中,所述入光侧与所述出光侧位置相对,且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具有至少一个凹槽;包裹于所述导光板并露出所述出光侧的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侧的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凹槽内的灯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入光侧和出光侧相对的导光板,并将灯条设置于导光板的凹槽内,从而降低了背光源的厚度,便于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窄边框和无边框的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到显示装置的
,尤其涉及到一种背光源、拼接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源包括:具有入光侧和出光侧的导光板,其中,所述入光侧与所述出光侧位置相对,且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具有至少一个凹槽;包裹于所述导光板并露出所述出光侧的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侧的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凹槽内的灯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入光侧和出光侧相对的导光板,并将灯条设置于导光板的凹槽内,从而降低了背光源的厚度,便于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窄边框和无边框的发展。【专利说明】一种背光源、拼接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显示装置的
,尤其涉及到一种背光源、拼接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轻型化、薄型化、美观化已成为显示行业今后发展趋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源在设计时会采用窄边框设计方式。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源通过采用直下式和侧入式两种背光源设计。其中,直下式背光源的设计原理是在扩散板下面设置光源。而侧入式背光源的设计是通过在导光板侧面设置光源。图1为背光源常用的侧入式背光源结构的剖视图,一并参考图2,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现有技术中的侧入式背光源I包括:背板框架7,设置在背板框架7内的反射片5,设置于反射片5上方的导光板4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4上方的光学膜片组3,设置于与所述导光板4入光侧相对的背板框架7侧壁的灯条6,以及位于灯条6上方并与所述背板框架7固定连接的遮光片2。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于:直下式背光源设计时光源放置在扩散板下面,导致背光源整体厚度和重量增加,从而影响到显示装置的薄型化。而侧入式背光源设计时在导光板侧面设计光源,使得整体背光源外型尺寸增加,导致影响影响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和无边框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源、拼接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降低了背光源的厚度,便于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窄边框、无边框发展。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源,该背光源包括:具有入光侧和出光侧的导光板,其中,所述入光侧与所述出光侧位置相对,且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具有至少一个凹槽;包裹于所述导光板并露出所述出光侧的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侧的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凹槽内的灯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入光侧和出光侧相对的导光板,并将灯条设置于导光板的凹槽内,从而降低了背光源的厚度,便于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窄边框和无边框的发展。优选的,所述导光板具有楔形块,所述楔形块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且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楔形块。最大限度的降低灯条对导光板厚度的影响,降低了整个背光源的厚度。优选的,所述导光板具有楔形块,所述楔形块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且所述凹槽与所述楔形块设置位置相对。最大限度的降低灯条对导光板厚度的影响,降低了整个背光源的厚度。优选的,所述灯条的个数为四个,且四个所述灯条呈矩形排列或并排成两排列。便于灯条照射出的光线在导光板内发散。优选的,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导光板粘贴连接。便于反射片的固定。优选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组上方的遮光片。避免了出现漏光的现象,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优选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背板,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组以及遮光片设置于所述背板内。通过背板保护了反射片、导光板及光学膜片,提高了背光源的安全性。优选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框状遮光片,所述光学膜片组、导光板、反射片固定于所述框状遮光片的内框。实现了背光源的无边框,便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和无边框发展。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拼接式背光源,包括拼接固定的多个上述任一种背光源。通过采用上述任一种背光源拼接固定成拼接式背光源,降低了拼接式背光源的厚度,便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和无边框发展。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包括一个或多个拼接固定的上述任一种背光源。降低了显示装置的厚度,便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和无边框发展。【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侧入式背光源的剖视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的分解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楔形块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楔形块的导光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放置灯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背光源(现有技术)2-遮光片(现有技术)3-光学膜片组(现有技术)4-导光板(现有技术)5-反射片(现有技术)6-灯条(现有技术)7-背板框架(现有技术)10-遮光片20-光学膜片组30-导光板31-楔形块40-反射片50-灯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降低背光源的厚度,便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无边框发展,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源、拼接式背光源及显 示装置,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灯条设置于导光板与出光侧相对的入光侧内,降低了背光源的厚度,便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无边框发展。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以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为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3和图4所示,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的分解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该背光源包括:具有入光侧和出光侧的导光板30,其中,所述入光侧与所述出光侧位置相对,且所述导光板30的入光侧具有至少一个凹槽;包裹于所述导光板30并露出所述出光侧的反射片40 ;设置于所述导光板30出光侧的光学膜片组20 ;设置于所述导光板30入光侧凹槽内的灯条50。在上述实施例中,导光板30的入光侧与导光板30的出光侧位置相对,且多个灯条50设置于导光板30入光侧的凹槽内,使得背光源的整体厚度变薄,同时,通过包裹于导光板30的反射片40将灯条50照射出的光线进行反射,并通过导光板30的出光侧射出,实现背光源提供光线的功能。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厚度低于直下式背光源,本实施例中的导光板30的入光侧与出光侧位置相对,从而使得入光侧有足够的设置空间来设置灯条50,提高了背光源的光效。在上述实施中,导光板30和灯条50的具体结构可以为不同的结构,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继续参考图4,导光板30为长方体形导光板30,多个容纳灯条50的凹槽设置于导光板30的入光侧。此时,灯条50的个数可以根据导光板30的尺寸而设定,以保证背光源能够提供将整个显示装置照亮的光线。多个灯条50的设置位置以及排列方式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设定,在设置时,根据导光板30的尺寸选择灯条50的设置位置以及排列方式,可以排列成任何的形状,如一个或多个套设的环形、矩形等任意形状。在设置位置上,较佳的设置于位于入光侧的中心部位。便于光线在导光板30内进行混光,并使得出光面射出的光线比较均匀。实施例2如图5所不,图5不出了楔形块31的一种设置方式,导光板30具有楔形块31,楔形块31位于导光板30的入光侧,且凹槽设置于楔形块31,本实施例中,灯条50设置于楔形块31内,从而使得导光板30的厚度脱离灯条50尺寸的限制,在选用的灯条50尺寸过大时,可以通过增大楔形块31的厚度,其他部位的厚度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该最大限度指的是导光板30的厚度能够保证形成均匀的面光源所所需的最低厚度。继续参考图5,楔形块31设置于导光板30的入光侧,使导光板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入光侧和出光侧的导光板,其中,所述入光侧与所述出光侧位置相对,且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具有至少一个凹槽;包裹于所述导光板并露出所述出光侧的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侧的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凹槽内的灯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天龙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